在中國,這十多年來隨着產業的革新,越來越多的工業遺產成了藝術產業的孵化之地。“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推出的工業遺產“藝術轉型”系列專題,將探訪中國部分城市的工業遺產改造藝術園區後的現狀,探討這些“改變”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本期聚焦的是北京今日美術館、77文化創意園等北京工業園區的改造之路。

舊工業建築改造探索萌芽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當時很多遺存的舊工業建築被棄如敝履時,也有人迷戀着這種高大而破敗的建築遺產獨特的美感,設計師們開始嘗試改造和再利用這些建築,這種嘗試率先發生於美國。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兩次石油危機使開發商不得不尋求更爲廉價的建築方式,從而舊工業建築的利用得到了更大的重視。這一階段舊工業建築改造的實踐,最爲典型的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洛威爾城,通過對一百多幢舊工業建築遺存的改造,形成了現在的洛威爾國家歷史公園。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後,隨着人們對文化藝術不斷增長的需求,舊工業建築的改造掀起了新的浪潮。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北京今日美術館

中國關於舊工業建築的改造,大體開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這也是我國對舊工業建築改造的初始階段。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劉伯英說:“城市復興是通過對一些老區和工業遺產進行保護和更新,使原來板結的城市、僵死的城市重獲新生,城市復興是一場城市的社會運動。工業遺產作爲工業文明的見證,不可或缺。以工業遺產爲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大量增加,傳統工業區的更新將成爲城市復興的主戰場。”

《舊工業建築改造成展陳類建築的策略研究》中將舊工業建築的類型主要分爲以下四種:

一是舊工業廠房類型——舊工業廠房是工業建築中的主要類型,包括單層、多層及異形廠房等幾種類型。工業廠房據其之前有的功能來算,大致有跨度較大,人工照明、 外立面簡單明瞭等建築特點。北京798的部分建築、今日美術館、上海城市藝術中心等都屬於此類。

二是倉儲建築類型——倉儲建築類型是每個工業廠區不可或缺的另一種建築類型。通常無直射自然光照明,空間也以尺度較大,空間靈活性強爲主。如上海的莫干山路藝術區一些改造畫廊。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上海莫干山路由兩個倉庫改建的畫廊入口

三是設備型工業建築——以不同功能的工業園區有不同的設備型工業空 間,比如涼水塔,氣罐型設備空間,因其巨大的跨度和特有的工業造型經常可以改造成特殊的大型展館,令人印象深刻。比如798藝術區中的751大罐,77文創園中被改造成一個大型溫度計的煙囪,以及瀋陽鐵西區被改造成展廊的水塔。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瀋陽鐵西區水塔展廊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751大罐

四是交通工業建築——交通工業建築包括因地理因素和區位發展而廢棄的工業碼頭、 車站類建築。包括廢棄的列車軌道或列車本身以及船運吊車等工業遺存這種獨特的工業建築經過改造修復後有其特有的工業魅力。環鐵、798、曼徹斯特利物浦車站、嘉興船文化博物館等都是此例。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798的火車頭廣場

調研數據顯示,北京市騰退老舊工業廠房242處,總佔地面積共計2517.8萬平方米,其中七成處於待開發狀態。並指出隨着疏解非首都功能相關工作持續推進,老舊廠房資源還將進一步騰退釋放。北京的舊工業區改造爲藝術園區或者創新產業園的案例較多,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些具體的建築。

北京啤酒廠鍋爐房——今日美術館

北京今日美術館原址爲北京啤酒廠鍋爐房。當時隨着北京城市的擴張,該區域已成爲與北京商務中心CBD區域一河之隔的毗鄰之地。設計師王暉一方面考慮該處“地處蘋果社區東北角,毗鄰街道,交通便利”;一方面是出於“保留老建築的風貌的意願,同時也是因爲考慮到藝術、 建築和社會人羣的生態關係問題。”“這裏人羣結構複雜:既有外企白領,也有外地民工;既有乞丐,也有富翁。可以說所有的人羣都可以很容易地來到這個美術館,美術館的出現也必將會對各個不同層面的人羣產生影響。而且隨着周邊越來越多現代建築的出現,美術館建築本身記錄的實時歷史的價值也會更加有意義。”王暉說。

今日美術館改造前爲北京啤酒廠鍋爐房,1957年建造。主體建築包括鍋爐車間、引風機房、 控制間、輔助用房、運煤坡道與煙囪六個部分。改造前建築表皮與形式具有鮮明工業感。檐口、窗框、雨棚均採用混凝土材料, 牆體以紅磚砌築,但並未露明混凝土框架與圈樑。側面開窗面積較大,屋頂緩坡,帶有矩形天窗。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北京啤酒廠鍋爐房

2003,北京啤酒廠鍋爐房被改造爲蘋果社區售樓處,2009年,在蘋果社區售樓處職能失效的基礎上,鍋爐房被進一步改造爲永久性質的今日美術館。在這些年的改造中,僅靈活而高敞的框排架結構鍋爐車間 被基本保留,運煤坡道、輔助用房、引風機房、鍋爐車間北側跨運煤設備層均被拆除。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舊工業建築改造爲博物館案例解析》作者董婧手繪

對於保留的部分,鍋爐車間一層爲鍋爐底座層,承擔上部超大荷載,柱網密集凌亂且層高較低,改造後這一層主要作爲商店、咖啡廳等。鍋爐車間二層爲鍋爐層,挑高12m,混凝土柱承重,鋼屋架結構。改造中,遵循原鍋爐房的柱網結構,對該空間進行垂直分層,增建三、四層展廳,擴大展覽面積。並鑑於當代藝術爲主題的美術館對大尺度展廳的需求,對原先不用承擔運煤設備的空間中增設吊頂,與加層共同圍合出大尺度通高展廳。改造後的今日美術館展廳佔據二至四層,二層包括保留工業空間尺度的通高展廳,三、四層各層均有一個開放式展廳,具有環形流線,尺度常規。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董婧手繪

源於對舊工業建築的尊重,今日美術館對保留部分外表皮處理沿用了鍋爐房時期的磚砌建構特色。藝術品展覽應避免側光直射,所以將原窗洞封閉,僅在必須採光通風的空間封閉出小尺寸窗洞。 封閉窗洞的材料仍採用與舊錶皮相似的紅磚,但砌築肌理與原有肌理垂直。

另外,今日美術館增加了金屬“鬥”型入口,是對鍋爐房中經常出現的梯形母題、混凝土煤鬥、金屬格柵等元素的結合與加強。採用“之”字形緩坡道將人流自一層引入,解決展廳位於二層導致的可達性問題。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房頂上添加的一些裝置

關於今日美術館具體的運營情況,澎湃新聞採訪了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他說,“目前今日美術館一年要辦20個左右的展覽,其中有一個大的年度的主題展,國內和國外的巡展會做兩到三個,會做大概五到七個青年藝術家的項目,會做四個跨界的特展,也會有和不同機構合作的羣展。今日美術館一年的票房大概有一千萬左右,目前爲止客流在三十萬左右,2018年因爲加入了很多特展,客流在五十萬左右。”

2009年開始的今日美術館的改造迄今已10年,高鵬對澎湃新聞表示,當時的改造在世界範圍內算是比較好的,包括設計了十四米的一個挑高的展廳,這在後期做大型裝置和影像類的展覽時都非常好用。但是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展廳和禮品店是不連通的。“另外當時也沒考慮到藝術發展到今天的多樣性,比如聲音啊、表演啊、劇場等等,當時就沒有預留,所以現在涉及到要對一些展廳進行綜合使用。”高鵬對澎湃新聞說。

每個建築體在改造的時候空間特性不一樣,具體在使用中也可以將一些限制轉化成優勢。比如今日美術館十幾米挑高的大空間,做其他的展覽時會顯得很空曠,但是最近在展的“妮基·聖法勒:二十世紀傳奇女藝術家及她的花園奇境”,就在這裏搭建了妮基的塔羅公園,高大的裝置則讓這個空間顯得很豐富。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今日美術館展廳

北京膠印廠——77文化創意園

與中國美術館一街之隔的77文創園前身爲北京膠印廠。膠印廠是一個工業化的四合院,幾棟不同歷史的工業樓房分別建於1960、1970、1990年代,之後產業陸續衰落停產,廠區也日益破敗。2012年初,北京膠印廠的上級公司決定將原膠印業務遷出,將美術館后街77號院內房屋整體騰空,打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北京膠印廠

承擔77文創園的設計主持的李冀談到,對北極膠印廠的改造行動首先從針對性的局部切除入手,對導致整體淤塞的增生部分進行清理,清理臨時性的搭建、拆除粘連在兩座主體結構之間的簡陋鐵皮房,並清理兩側部分被堵死的衚衕。倉庫劇場是77文創園的主體建築,劇場在危房拆除後的原址新建而成,用工業倉庫式的建築結構、厚重工字鋼柱列和鏽蝕耐候鋼面板,倉庫劇場朝向庭院的牆面可以懸起,前院則是一個露天劇場。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77文化創意園

六七十年代的廠房牆體在之後經多次臨時性的塗抹,被層層遮蓋。在改造中,這些塗抹被揭去,營建之初的牆體裸露出來,水泥臺階的痕跡、紅色的斑駁的磚體有那個年代的美感。舊牆之上一系列的新增介入動作,都被刻意清晰地暴露在大家視線中,因改造時的各自工藝不同,洞口有些有着刀具銳利的切痕,有的則殘留敲鑿的印跡、水泥灌注的痕跡。帶着磨痕的不同年代老磚牆、緊貼澆注的加固混凝土牆、嵌入的鋼樑等不同時代的工藝與材料被錨固在一起。有悖於當前日趨精細的建築方向,改造中也採用了低精細度的材料、工藝和更直接的建造方法。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77文化創意園

77文創園設計中突出的一點是設計了一個“遊廊”:廠區裏原本無法到達、各自孤立屋面,被一條空中游廊連接起來。各個不同的屋頂成了高低錯落的空中花園,兩組特製樓梯可以抵達,不同的屋頂則被“遊廊”聯繫在一起。藝術家何可人說:“77文創園沒有所謂的大門,圍欄、車擋和保安等不近人情的‘控制性的標配’,代表了一種都市開放性空間的態度。充分利用高低錯落的樓層,用各種廊道將屋頂相連。在這裏工作的人,甚至周圍的人也可以舒適地穿過這些庭院到南邊和北邊的出入口,有時間的話也可以到樓頂上看看一些機構在此處的都市種植實驗田。鏽鋼板爲主的材料運用體現了曾經的工業特質,保留的煙囪成爲整個園區的垂直元素,和水平佈置的樓層和連接屋頂的廊道構成平衡。”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77文化創意園“遊廊”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77文化創意園內,被改造成一個“溫度計”的煙囪

77文創CEO王雷認爲,北京將工業遺產、老舊文化資產改造爲文創空間,已有多年曆史。北京大大小小的文創園已逾百家,它們雖然規模不等、背後的運營主體各異,但大多遵循“承租——改造——轉租”的生存模式。爲了提升園區的價值,10多年的實踐中,文創園的運營者們曾追求過在同一個園區裏聚集某一產業的上下游企業,以形成高效率合作,但事實證明,這樣的嘗試也許對工業企業有效,對文化企業卻收效甚微;也有的文創園嘗試過,由園區運營公司直接參股入駐園區的企業,以園區爲單位發展出盤根錯節的企業羣,但伴隨着資本市場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逐漸放開,這樣的嘗試也沒能形成氣候。

王雷談道:“77文創一直堅持做整體策劃、整體實施、整體運營的文創園區,園區內的空間以自營、合作、招商等三種經營方式來進行合理配比,園區的文化運營和文化品牌的形成主要在於自營與合作板塊的業態控制,這將直接影響到園區的活力。”

在傳統的“二房東思維”仍頗有市場的文創園區領域,王雷認爲應該不以租金爲衡量標準,“77文創”引進的北京劇目排練中心,就是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的公益性排練服務平臺,開放兩年多來,已經接待了336家文藝表演團體的454個劇目。

同樣作爲文創園的郎園vintage的前身爲北京萬東醫療器械廠,2009年房地產國企首創置業負責對這片老廠房的重新開發,規劃時,首創置業放棄了蓋高樓的想法,嘗試着能否將其作爲文創園區經營起來。

首創集團的園區運營負責人趙春表示,朗園vintage“光改造投資就花了8000萬元,我們的理念是修舊如舊,在保護老廠房原有格局的基礎上,主要改造園區的水、電、氣、網等基礎設施。”郎園vintage曾經斑駁的老廠房,如今是虞社演藝空間,曾經的設備供銷點,如今是咖啡廳,曾經的生產車間,如今是創意工作空間和蘭境藝術中心。在具體的改造中,不同的建築進行了不同的設計。

趙春燕介紹說“老舊廠房空間開闊,佈局規整,又接地氣又便宜,符合創意類文化機構的格調、品質和需求了。”目前朗園虞社等空間是郎園的自持物業,基於此郎園vintage纔有更高的自由度展開各種各樣的活動,朗園方面介紹,他們在這個園區自持了10%的面積。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77文化創意園

八里莊京棉紡織廠 ——萊錦創意產業園

朝陽區曾是北京市的紡織、電子、機械、化工、汽車五大工業基地。其中,八里莊就是非常著名的紡織工業區。佔地138萬平方米的八里莊,在1954年、1955年、1957年,相繼投產了京棉一廠、京棉二廠、京棉三廠這三個新興的現代大型紡織廠供應着首都人民穿衣用布,之後又有棉印公司、紡織供銷公司、紡織機械總廠、紡織科學研究所、紡織職工大學等30餘家紡織系統單位陸續落成,同時大面積的職工宿舍樓羣建起,形成了聞名全國的“北京紡織城”。

八里莊對於幾代北京人來說都是特別的存在,有的北京家庭幾代人都供職於京棉一廠、二廠。這裏工作過的北京人曾回憶,走在街上,經常會看到頭戴白棉帽的紡織工人三三兩兩地從宿舍區穿過馬路到對面的棉紡廠上班,當時的112路電車上,也擠滿被這一條線路串起的幾個紡織大廠的女工們。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原京棉二廠的女民工合影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紡織業開始了縱深的產業調整。紡織城所在地,原來是東郊,此時卻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區,不適宜再設置工廠了。按照北京工業佈局的新規劃,1997年京棉一、二、三廠整合爲北京京棉集團,集團在原來京棉二廠所在地辦公,而廠房設在順義,標誌着北京棉紡織業從城區遷出。留下來的老廠房於2009年開始改造,2011年建成萊錦文創園。

將近6萬平方米的緊鄰城市CBD區域的單層連續鋸齒形屋面大廠房有毋庸質疑的保留價值。設計師們通過分析區域位置和廠房內部空間特點之後,決定將其規劃成若干獨棟產業單元,這種相對高品質、低密度的模式可以和單層廠房的空間形態相適應,其次,廠房內部鋸齒屋面下5到8米的高度爲創意客戶對內部空間的二次創造提供了可能,保證了改造後空間的充分利用。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萊錦創意產業園

爲了解決廠房大面積室內空間缺乏自然採光和通風的問題, 設計在廠房原柱網的基礎上將間隔柱網屋頂的屋面板拆除,僅保留結構梁以延續整體廠房形態的完整。沿各單元的周邊增加牆體和門窗,屋面拆除所對應的位置成爲了單元之間的室外通道與綠化空間,陽光和空氣通過這裏進入每個單元,解決了原來僅有北向天窗的空間的問題。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萊錦創意產業園內,改造後形成的室外通道

此外,外牆整體白色色調的統一、較高透明度玻璃的使用、利用原主樑的室外部分佈置產業園的室外照明等,都是以還原廠房形態和空間爲原則的一些設計細節。爲了還原建築本色,需要將新增的構件和管線隱藏。設計師們通過“植筋”的方式加大梁柱截面。

入駐萊錦創意產業園的東方風行傳媒集團副總經理夏驕陽曾表示,公司之所以選擇落戶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一個重要原因是考慮到傳媒演藝公司的特殊性,不適宜在普通寫字樓內辦公。經過考察後他們發現,萊錦園能契合公司對辦公場所的需求,且位於居民區周邊,能讓作爲文化傳媒從業者獲得工作、創作所需要的生活氣息和感受。

工業遺產“藝術轉型”⑥|看啤酒廠鍋爐房如何“變身”美術館

萊錦創意產業園

參考文獻:

淏銘《舊工業建築改造成展陳類建築的策略研究》

董婧《舊工業建築改造爲博物館案例解析》

李冀《北京膠印廠改造——77文化創意園區》

《77文創園:挖掘人們的黏性 發展企業的共性 》

夏天《萊錦創意產業園設計小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