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會上展出的葫蘆藝術品十分精美張寧攝

□本報記者郭戈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竇志飛

丹桂飄香貴客來,載歌載舞迎盛會。又是一年盛會時,第五屆中原(鶴壁)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下稱“文博會”)於9月28日至30日(交易區延長至10月5日)在鶴壁市朝歌文化園隆重舉行。來自“一帶一路”沿線12個國家、全國4個省(區)的6個城市、全省18個省轄市的1220家企業、共計逾4000人蔘展,規模創下歷屆之最。毋庸置疑,這是一場聲勢浩大、名品彙集、文化與經濟交融的盛會!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文博會已在鶴壁連續舉辦五屆,辦會規模越來越大,參展客商越來越多,對外品牌越擦越亮,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鶴壁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於燕表示,本屆文博會以“創意、融合、開放、共享”爲主題,持續構建具有鶴壁代表、中原特色、全國意義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元素,着力推動中原文化邁出國門、走向世界。

1

築巢引鳳,鶴壁喜迎八方賓客

朝歌殷商文化、浚縣古城文化、鬼谷子軍事文化、子貢儒商文化、姓氏根親文化……提起鶴壁的歷史文化,一個個叫得響的品牌讓人津津樂道。每年,遍佈於全市鄉村的各類節會就有逾300場次;殷商王朝的國都——朝歌和《封神榜》裏的神話傳說廣爲人知;《詩經》中描寫淇河的詩歌就有39首;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石林會議舊址記錄着劉鄧大軍千里南下的歷史足跡;豫劇牛派名段《七品芝麻官》更是家喻戶曉,風靡全國近半個世紀……如今,鶴壁的文化產業、文化旅遊和文化風貌正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這一切都爲文博會在鶴壁的落地生根奠定了重要基礎。

鶴壁對舉辦文博會有多重視?從頂層設計、硬件投入上可見一斑——爲使文化資源效益最大化,該市投資30億元,高標準規劃建設了總面積58萬平方米、可容納1500多個商戶的朝歌文化園,並將其中的標誌性建築——鹿臺閣作爲中原(鶴壁)文博會的永久性會址。

在一路之隔的文博會另一展區——朝歌里人文小鎮,一個集“文、娛、購、食、宿、賞、朝拜、演藝、遊客集散”九大功能於一體、總面積近10萬平方米的殷商文旅街區已然成型,與朝歌文化公園、淇河旅遊景觀帶一起,形成了豫北地區乃至全省最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區。

以上種種着眼長遠的規劃與設計,讓中原(鶴壁)文博會“文化+旅遊”的特色日益彰顯,歷久彌新。

“從報名參展到現場布展,一直有工作人員和我們對接,跑前跑後安排住宿、交通等事宜。不管遇到什麼問題,只要和他們溝通都能很快解決。”在本屆文博會A展區,來自山西省晉城市的參展商雷晉峯已是第二次參展,每次都能感受到如沐春風般的暖心服務。“中原(鶴壁)文博會的規模和影響力日益擴大,但各項籌備工作卻忙中有序,遠超我的預期。”雷晉峯告訴記者,本次參展他帶來展銷的商品是晉城鐵壺,希望藉助文博會這一平臺,再次創下新的銷售紀錄。

雷晉峯的感受,代表了衆多參展商、遊客的共同心聲。在歷屆文博會中,鶴壁市均致力於提供溫馨、周到、熱情的展會服務——記者在現場隨時可見消防官兵、醫護人員執行勤務的身影;身着紅馬甲的志願者穿梭於各個展區,爲遊客提供諮詢、引導服務;食藥監部門對全市餐館、飲食攤點進行嚴格的全面檢查,確保“舌尖上的安全”;爲了不影響日間供電,供電公司深夜組織施工,更換運行年限超過15年的老舊設備,全力確保文博會期間安全供電。

開封市文產辦主任董發輪說:“每次來參加中原(鶴壁)文博會,從發出邀請到展位佈置再到志願服務、安全保衛,鶴壁市全程安排得都很到位,各種保障措施也十分有力,解除了我們異地參展的所有後顧之憂。”

“爲了確保文博會各項活動能順利有序進行,在做好展館佈置、客商邀請、環境營造的基礎上,我們還建立了‘一對一’‘點對點’接待展商的服務機制,通過增設銀行服務點、提供物流服務、保障通信暢通、增加公交班次、組織志願活動等措施,全力爲展商和遊客提供便利。”鶴壁市文明辦主任葉成民表示。

2

搭建平臺,促進文化多元融合

開展區域文化交流的同時,中原(鶴壁)文博會正日益發揮着向外界宣傳和弘揚中原文化的重要作用——通過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集中展示中原地區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促進各地文化產業互相交流、學習,實現多方共贏,進而推動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這鳥捏得也太逼真了!早就聽說鶴壁的泥塑美,看來果然名不虛傳。”在文博會A展區鶴壁館的憨刀文化創意園展區前,來自濟源市的遊客張永安告訴記者,他一下火車就迫不及待地趕到文博會現場,“一進場就感受到了熱烈的展會氣氛,中原(鶴壁)文博會不愧是一場省級文化產業盛會。”

“識得官瓷面,江山坐一半。”這一說法自古用來形容北宋官瓷的收藏和賞玩。在文博會A展區開封館,開封市御品官瓷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的展位前圍滿了來自全省各地的瓷器愛好者。

該公司展出的瓷器,器型模仿古代的青銅禮器、玉器等,釉色粉青,紫口、鐵足、龜背片、鱔血紋,圓潤如玉,攥之出油。“北宋官瓷代表着中國青瓷藝術的最高成就,厚重大氣,是中國最優秀的陶瓷文化遺產。”北宋瓷器愛好者趙希文告訴記者,每年文博會召開之際,他都要來看看開封館展出的官窯瓷器,他已與該展位負責人陳連義結下深厚友誼,日常遇到收藏方面的問題,也會通過電話、微信進行深入交流。

波蘭館的琥珀、愛沙尼亞館的珊瑚、鶴壁館的剪紙、洛陽館的牡丹畫、周口館的麥稈畫……徜徉在文博會的文化“海洋”裏,眼睛總是不夠用的,記者感觸最深的就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多元融合、相互映襯。這一切都讓人感慨:搭建一個優秀的平臺是多麼的難能可貴與不易!

起步於2014年的中原(鶴壁)文博會,每一屆都能吸引數十萬名遊客的目光。據統計,四屆文博會共吸引省內外參展商4100多家,參展人數逾246萬人次,已成爲展示中原文化形象、構築文化高地,搭建中原經濟區與國內外各地區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真正改變了“節會一陣子,散會撤攤子”這一傳統辦會現狀。如今,文博會早已成爲鶴壁市對外展示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成爲中原地區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

“除了舉辦文博會外,每年在鶴壁舉辦的節會活動還有中國(鶴壁)櫻花文化節、‘中國詩河·鶴壁’詩歌大賽、中國(鶴壁)民俗文化節等,已形成春有櫻花節、夏有詩歌會、秋有文博會、冬有民俗文化節的常態化節會經濟格局。通過開展上述一系列節會活動,進一步帶動提升鶴壁的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在樹立文化自信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基石作用。”鶴壁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於燕說。

3

鶴壁元素,爲出彩畫龍點睛

在歷屆文博會中,鶴壁文化元素的體現,猶如畫龍點睛之筆,屢屢在精彩紛呈的活動中將氣氛推向最高潮。

“金不換唱得實在太棒了,好久都沒有在現場聽過這麼純正的豫劇唱腔了!”來自南陽的戲迷黃彥平已是第三次來參加文博會,在展會中現場聽豫劇牛派藝術傳承人金不換唱戲,是吸引他驅車400多公里前來的重要原因。

豫劇牛派藝術是鶴壁市重要的文化名片,其創始人爲著名豫劇丑角大師牛得草,傳承人有金不換、王藝紅等知名演員。作爲豫劇牛派藝術最重要的傳承人之一,金不換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爲廣大基層羣衆送去高質量、高水平的演出,每年的演出場次都在300場以上。同時,他還遠赴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歐美國家開展交流演出,不僅弘揚了中原文化,也爲加強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10月27日晚,在第五屆中原(鶴壁)文博會文藝晚會現場,鶴壁市朗誦協會成員在朝歌文化園鹿臺閣廣場的舞臺上朗誦了這首《淇奧》。朗誦者們舉止優雅,嗓音甜美,將這首詩歌演繹得深情大氣,令臺下的遊客如癡如醉。

“聽了《淇奧》《泉水》等詩歌的吟誦,愈發使我想去深入瞭解鶴壁的歷史以及詩經中所描述的淇河。明天逛完文博會,我一定抽空去淇河詩園走走。”來自安陽的蘇女士告訴記者。

鶴壁是詩經的故鄉。千百年來,醉情山水的名人騷客在淇河兩岸留下兩萬多首詩篇,成爲鶴壁自《詩經》源頭一直奔流不息的文化血脈。2014年9月,淇河被中國詩歌學會命名爲“中國詩河”,由此,詩歌成爲了鶴壁閃亮的文化名片。今年5月,第四屆“中國詩河·鶴壁”國際詩歌大賽開賽以來,得到海內外近6000名漢語詩人的廣泛響應,共收到參賽作品逾1.2萬首。最終,經過嚴格的鑑定和評選,《鶴之壁,詩之經》《淇河,生命的柔軟與厚重》《詩經裏的故鄉》等作品脫穎而出,斬獲大獎。

文博會的舉辦地——朝歌文化園緊臨碧波盪漾、風景如畫的淇河。不少慕名前來逛展會的外地遊客,到了現場後紛紛被眼前的淇河美景所折服。站在朝歌文化園鹿臺閣三樓俯瞰,波光粼粼的河面泛着清澈的漣漪向東流淌,如同一條玉帶從鹿臺閣的腳下蜿蜒而過。

“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要不斷與時俱進,從而贏得時代的認同。詩歌已成爲鶴壁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要放大詩河的光芒,使經典詩歌文化像千年不息的淇河一樣得到傳承與發展。”中國作家協會詩歌委員會主任葉延濱表示。

是的,如同詩經中的淇河一樣,鶴壁文化有着太多令人着迷的元素。鶴壁文化因文博會而綻放獨特的魅力,文博會也因有鶴壁文化元素的點綴而熠熠生輝。

“省委、省政府提出,要通過舉辦中原(鶴壁)文博會搭建文化交流和產品交易平臺,弘揚中原優秀文化,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鶴壁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於燕說。

“與往屆相比,本屆文博會不僅得到了各省轄市及山東、山西、湖南、新疆等省(區)的支持,還邀請到了俄羅斯、波蘭、匈牙利等1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參會參展,規模更大、人氣更旺、品質更高。通過舉辦各類展覽交易、交流交易等系列活動,搭建中原經濟區與國內外各地區文化交流合作的平臺,既體現了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也體現了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趨勢,是對文化改革發展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集中檢閱,對擴大中原文化影響力、促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將發揮積極的作用。”鶴壁市市長郭浩表示,鶴壁市將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強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現代文化新體系,着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博盛會,爲河南加快構築全國重要的文化高地增光添彩。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