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明清時的古裝劇,遊行旅人走進一家客棧總會有一個笑呵呵的小二巴巴地問到“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

顯然,住店就是留宿過夜了。那打尖與住店聯繫在一起,沒有別的,應該是指喫了飯後繼續趕路。

我記得清代福格就專門說過“今人行役於日中投店而飯,謂之打尖。皆不喻其字義,或日中途住宿之間。”

顯然,古人的事,古人最有權威與資格評論。福格所說與我上面所說不謀而合。所謂打尖概是從“打間”望文生義而來,間者一如上面所說“喫了飯後繼續趕路。”既打個“間”隔,在正餐之“間”墊補一下的意思。

而之所以有如此誤傳,福格又舉《翠華巡幸》說道“中頓日中火。謂途中之餐日打火,自是因火字而爲尖也。”

意思簡而明瞭。“明前,說中飯爲中火(起火做飯引申而來),旅途中喫飯稱爲打火,大概是因爲這層緣故,加上火字與尖子寫法相似,慢慢將打火傳成了打尖。”

比如《水滸傳》有“你母子二人敢未打火,叫莊客安排飯食?!”一句,說明明前,確將旅途之餐稱呼爲打火。

等到清時,就有了打尖的說法。《鏡花緣》有一句“如路上每逢打尖住宿,那店小二聞是上等過客,必殺雞宰鴨。”

顯然,殺雞宰鴨是爲了給上等過客打尖喫的,此句精髓在一個“過”字。

當然,打尖傳到了現在,我們也有自己的看法,普遍認爲打尖是因“人喫食物由舌頭而知其味,其中尤以舌尖最爲敏感先覺。”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滿足一下口腹之慾,此處我們可以理解爲滿足一下舌尖之慾。

央視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美味》以“舌尖”而命名並非沒有道理。我們也有“打牙祭”一說,這麼看來,再將滿足舌尖之慾與“打牙祭”的“打”字聯繫起來,“打尖”一詞也就應運而生,順理成章了。綜合以上,既是“打尖”一詞的由來。

其實,我華夏泱泱幾千年,其中很多典故與方言說辭,都是經過歷史無數次沉澱、薰陶的,他們正是我華夏曆史淳厚與深韻的魅力精髓所在。

點擊關注,瞭解更多精彩回答!

閱讀量280萬

舉報

不書公子

安徽德元文武釀紅酒有限公司董事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