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乐山寨,是一个隐藏在三江并流腹地、位于迪庆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叶枝镇高山峡谷中鲜为人知的小村庄。这是我第二次光临这个山寨啦!

那天早上我们是从丽江自驾出发的,大约到下午15时许,才抵达了维西叶枝镇同乐山寨脚下,或许是地处偏远的原因,进寨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村道,需沿着山箐蜿蜒10几公里,如果没有人介绍或当地人引路的话,很少有人知道在村道尽头还藏着一个如此美丽的地方!

山寨依水而居,溪水潺潺,还有一个看似刚建未用的水车。沿途是充满了傈僳族特色的“明芥子烟锅”太阳能路灯,记得那天在修村道,我们不得不中途弃车徒步而行。

大约走了20来分钟的样子,我们便到达了村外的观景台。从观景台远眺山寨,整个村寨呈阶梯状分布在眼前,错落有致的傈僳族特色“木楞房”与翠绿的棵棵核桃古树交相辉映,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版画定格在同乐山上。

在观景台拍照留念稍作停留,我们便缓缓的顺着蜿蜒崎岖的小路一直往村寨方向走。从观景台看山寨似乎很近,走起来实则远,大伙都出了一身毛毛汗,才登上了海拔2900多米的山寨。

或许是山寨人与外界交往较少的缘故,村寨至今依然完全处于原生态。在这里,您不必用太多的语言来表达,只要看看这些民居,就会沉醉在这原始的静美里!

山寨依山而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傈傈族建筑格调——木楞房。房屋都是同一种风格、同一种房向、同一种颜色,不上漆、不用铁钉,全用木头做成,就连屋顶也是木板铺就,上面均压着大小不等的石头用来固定。家家户户院落都用木栅栏相围,房子一间挨着一间,从侧面开门,远观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古朴非常漂亮,堪称奇观!

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他们从唐代开始,祖辈们依靠勤劳和智慧在这里休养生息,寨中最古老的木屋已有200年历史。

山寨之所以至今能够保留着如此原始古朴的风貌的另一个原因,我想很大程度得益于2006年被列为云南省传统文化保护区暨同乐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12年,被云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为中国傈僳族文化研究基地,并得到了完整的传承与保护。

同乐山寨还是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阿尺目刮”的发源地。或许是当地僳僳族人的生活与羊关系极为密切的缘故,家家户户门头上都悬挂着山羊头,至今,当地在一些重大节日还延续着意为“山羊歌舞”的“阿尺木刮”歌舞,模仿山羊的声音和动作,体现游牧生活中一些琐事,他们世世代代用这种音乐舞蹈形式,向世人诉说着漫漫历史长河中僳僳族的坎坷历程,表达他们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那份纯扑情感。

我们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山寨小径上,路两旁都是褐色低矮的木栅栏围成的院落,路上偶尔遇见几位老人和留守儿童,还惊起了几只蹲在屋檐下打盹的土鸡,在屋檐上飞来跳去,“咯咯咯”的叫个不停,它们用惊异的眼神盯着我们这伙不速之客的侵入......更显得山寨格外冷清寂静,很有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中描写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份诗情画意!

这个仅有一百多户傈僳族人家的山寨四面环山,生态保护得很好,后山便是国家滇金丝猴的主要栖息地,也是著名的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

因村子处在高山陡坡上,庄稼主产最多的是玉米,近年来,还实施了电子商务进山寨示范项目,很多人家还种植了当归、秦艽、木香、桔梗等药材增加收入。

田野里还有村民在地里收割庄家,村中隐隐可见一面鲜艳的党旗在迎风飘扬,平添了一份时代气息。

我们来到村子中央小广场,广场上方建有傈僳族音节文字创始人哇忍波的塑像,广场旁边的“阿尺目刮”传统展示馆,您可以在展示厅随着展馆介绍去追寻傈僳族音节文字的创始人哇忍波的足迹。

18点左右,我们不得不离开山寨。这里民风淳朴,人们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木楞房不时飘出的袅袅炊烟会让您产生遐想!

古朴的木楞房,潺潺的溪水......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像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著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书中描写的一样的人间仙境!这里的一草一木无不让我流连忘返!一瞬间竟忘却了城市的喧嚣与旅途的疲惫,我突发奇想萌生念头:明年还来同乐山寨,再来探寻哇忍波的足迹......

杨向红:

永胜县三川镇人,研究生学历,党员。曾任永北镇副镇长、党委副书记、镇长,梁官镇党委书记,三川镇副处级党委书记等职。现任丽江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国防动员委员会国民经济动员办专职副主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