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就对了

人的学问从哪里来?回答是肯定的:从书本上来,从实践中来,还有就是从嘴上来,俗话不是说,不懂就问嘛。

所谓学问,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问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系统的知识,学问学问就是下工夫去“问”。诚然,这些话说的有些玄乎了些。

那就来重温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吧。话说有一年正月,住在深山老林里从未出过门的阿五决定到他那个住在平原口岸地区的姑父家做客,散散心,看看外面的世界。姑父很热情,特地用当地特产沙炒花生来招待阿五“吃茶”。阿五生下来还没有吃过花生哩,他不知道怎么个吃法,可又不愿“屈尊”问一下,便硬着头皮将花生连壳带仁一起丢进嘴里咀嚼起来,还嘎嘣嘎嘣吃得很带劲。姑父见状连忙劝阻道:“哎哟,那花生是要剥了壳来吃的呀。”阿五自知弄错了,可又不肯认输,赶紧接过话茬说:“姑父你晓得什么呀,花生连壳吃,味道更香更脆更酥口,还能治肚子痛和啦肚子的病哩。”姑父这下也被阿五这番话语说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连忙不解的问道:“这么说来,你们山里面也有花生喽?”阿五站起来,用手比划着,大声地说道:“哈哈,这东西有什么希奇?我们那里山上的树上长的多的是呐!”

笑话总归是笑话,但做人的起码原则是: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要装懂,如果能做到不懂就问、不耻下问的话,便一定能是自己不那么闹笑话,并且知识积累也会渐渐增多,让自己丰富知识面、伶俐聪颖起来。相反,遇到自己“拿不准”的事情,也不去问问内行人士,自己“绝对的自信”瞎蒙起来,结果,往往把事情搞砸,最终吃不了兜着走,枉自吃不懂装懂的苦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的一副对联,“世事洞明”体现着一种成熟、聪慧;“人情练达”演绎着老成、干练。这是一种学识,是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刻领会。人生一世,十年苦读诗书,比起人世间的学问,浩如烟海的书籍,不过只是九牛一毛。所以说,学问学问,就是先学后问,学中兼问,还要敢问、勤问、善问、不耻下问!

《论语》中记载了一则孔子“每事问”的典故,说孔子进入鲁国国君的家庙,他对遇到的每件事,见到的每样东西都要问个清楚。为此,有些人在背地里就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后并不介意,说:“‘每事问’是一种美德,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无止境,倘若我们能过做到不耻下问,那肯定不会错。

笑铀

2018,09,27.

作者自白

笑铀,真名游德福,1958年生,1983年从武汉军区高炮644团复员后任乡文化站站长35年,其间还担任党政办主任等职,2018年7月退休归隐田园,码字不辍,以“乡土作者”自诩。2005年被《赣南日报》评为“关心热爱新闻事业的十佳作者”;2016年被《客家摇篮》聘为“特约主笔”,2017年起为赣州市核心网评员。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