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此項數據排名末尾,人均甚至不如印度

中國人均國際出口帶寬爲5kb/s,在139個可比國家中排名119位,這一數據甚至不如同爲人口大國的印度。

2018年的通信依然沉浸在5G中,工信部信息司公佈了一組數據,“截至今年7月,全國光纖接入用戶總數達到3.35億戶,佔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的87.3%。”

根據工信部最新數據,中國三大運營商固定寬帶用戶數達到3.88億,而中國廣電、鵬博士等第三方寬帶用戶總數也已超越5000萬戶,固定寬帶用戶總數超過4.4億;同時,3G、4G用戶總數達到12.8億戶。

但是,國際出口帶寬的發展卻相形見絀。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全球信息報告》發佈,中國人均國際出口帶寬爲5kb/s,在139個可比國家中排名119位,這一數據甚至不如同爲人口大國的印度。同期,美國人均出口帶寬71kb/s,排名42位。

差距擴大

相比之下,全球國際出口帶寬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幅。2018年,全球國際出口帶寬將增長36%,2014年以來,全球新增國際出口帶寬超過260Tbps,同期,中國僅新增了約5Tbps。

目前,全球已建超過400條海底光纜通信系統,但是在中國登陸的卻只有9條。

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日本等登陸的海纜數量是中國的2-10倍,人均國際出口帶寬是中國的數十倍。其中,新加坡人均帶寬是中國的262倍。

由於海纜建設需要在2個以上國家選擇登陸點,一直採用“海洋俱樂部”模式,各國企業負責國內審批環節,多個投資方共同出資建設、運營、維護。

中國雖然擁有全世界排名第六、全長3.2萬公里的海岸線,但阿里雲、騰訊雲均在全球佈局雲計算業務,其國際出口帶寬均需向運營商租用。

海纜產業環境待優化

據知情人士透露:登陸點和審批流程,更是中國海纜的痛點。中國登陸海纜的審批時長在全球排名第一。多位海纜產業人士告訴記者,“目前,整個海纜建設週期大概三年,其中審查流程就需要兩年,整個施工階段只有一年。”

根據“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國要求2020年國際出口帶寬超過20Tbps,這也就意味着需要在接下來一年半的時間內提升140%。

據透露,業內一直在呼籲優化海纜建設的審批環節、增加登陸點,提早規劃對美洲、歐洲、非洲的路由資源。目前,由於雲計算、大數據產業的高速發展,優化中國海纜政策已經迫在眉睫。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