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尋根台州,文化探源 | 這個課題報告乾貨多多!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首先規範,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魅力和時代風采”。

改革開放40年來,台州以民營經濟爲主體的實體經濟走出了一條快速發展的新路子,造就了“台州現象”“台州模式”,這裏蘊藏着地域優秀文化的推動作用,積澱着台州人民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着台州百姓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代表着台州城市特有的精神標識。

市委書記陳奕君在全市開放大會上要求“深入挖掘台州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深度挖掘、深入研究、大力弘揚、努力創新臺州優秀文化,是新時代推行“媽媽式”服務、挖掘台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再創民營經濟新輝煌的重要舉措。

根據市領導的意見,市委組織課題組對“台州實體經濟發展的文化根源”進行了深入研究,赴臺州各地和福建省泉州、莆田等地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多次召開座談會、研討會,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在考察和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諮詢報告,供市委、市政府領導決策參考。

關於台州實體經濟發展

文化根源的諮詢報告

台州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改革開放40年來,台州以民營經濟爲主體的實體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多樣,呈現出鮮明的特點,爲新時代台州新發展打下了紮實基礎,並已成爲台州經濟和社會發展最具活力的增長點和支撐點。

(一)組織形式以股份合作爲主。台州是中國股份合作經濟的發祥地,第一家經工商註冊的股份合作企業、第一個支持股份合作企業發展的政策文件、第一條股份制高速公路、第一家工商註冊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均誕生於台州。

這種股份合作經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最主要最新型也是最高效的組織形式之一,受到國內外經濟學界的充分肯定。同時,台州的股份合作制是以合作制爲基礎,吸收股份制的一些做法,勞動者的勞動聯合和資本聯合相結合形成的新型企業的組織形式,是對股份合作模式的創新和補充。

台州寶利特鞋業35年前率先摘掉社隊企業的“紅帽子”,成爲全國首家股份合作制企業。圖爲一九八二年核發企業性質爲“社員聯營集體”的文件。

(二)行業形態以產業集羣爲主。

改革開放以來,以“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爲主要模式的塊狀經濟逐步成爲支撐台州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組織形態,汽車及零配件、塑料模具、家用電器、縫製設備、醫藥化工等台州傳統支柱產業大多以產業集羣的形態存在。

全市列入浙江省塊狀經濟向現代產業集羣提升試點的,有台州醫化、黃岩模具、溫嶺泵業、路橋金屬再生資源、臨海休閒用品、玉環汽摩配等6個,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36個特色產業集羣,目前,正在着力打造七大千億產業集羣。

台州市醫藥化工產業專家服務基地

(三)產業結構以製造業爲主。

目前,全市擁有52家上市企業,3706家規上企業,156個產品細分市場佔有率國內外第一,“浙江製造”品牌認證企業數居全省第一。從產業主體來看,截止2017年末,全市企業中第二產業有70967戶,佔比45.64%,第二產業對全市年度經濟增長貢獻率爲52.8%;製造業就業人口約佔全部就業人數的50%;工業投資佔了產業投資的絕大部分。從台州的發展歷程來看,工業特別是製造業奠定了台州經濟繁榮和輝煌的基石。

(四)產品流向以出口導向爲主。

綜觀全市的產業經濟,作爲台州經濟主要“頂樑柱”的製造業,其外向型的特徵非常明顯。2001年至2016年,全市外貿自營出口從11.8億美元增長到190.6億美元,平均年增長率達到20.4%。

近年來,台州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策引導作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促成經濟外向度長期保持在60%左右,與世界215個國家和地區有着經貿往來。與此同時,台州對外投資也非常踊躍,如傑克集團收購德國奔馬、聯化科技收購英國邦德等等。

傑克集團流水線

台州實體經濟發展的文化支撐

台州的實體經濟之所以有自己鮮明的特點,文化基因對經濟發展的深層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地域文化可以通過個體行爲、制度安排與選擇影響着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

地理文化的支撐

任何一個區域文化,總是根植於各自特定的自然環境。台州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台州獨特的地方文化和民衆性格。

1. “山谷”之地造就了台州人創業創新的“勇敢與務實”。

台州地理特徵是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其中平原丘陵相間,是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王士性稱“浙中唯臺一郡連山,圍在海外另一乾坤。舟楫不通,商賈不行,其地止農與漁”。

歷史上台州曾是荒域僻處、貶謫之地,長期遠離政治中心,接受國家資源配置十分有限。短缺的資源、不便的交通、單一的產業和人多地少的現實,迫使台州人急於改變“樵採海作”的生產方式,勇於劈山開路求生計,勤於四處奔走謀溫飽,敢於喫常人不肯喫的苦,賺常人不屑賺的小錢,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喫盡千辛萬苦,腳踏實地幹盡了千行萬業,養成了台州人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果敢尚氣”精神,形成了“石氣所鍾,猛烈鷙愎”的性格,涵養了“民風勁健,勤嗇耐苦”的品性。

仙居“山谷”

同時,“山谷”之地的偏遠,也讓台州人不太受條條框框的束縛,講求“和實生物”,形成了務實重行的行爲取向。面對“山海雄峻而地瘠民貧”的現實,台州人不願受客觀條件的羈絆,做自己想做的事,走自己想走的路。

從東晉到民國,歷代台州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著名的有東晉的周胄、唐朝的袁晁、元末明初的方國珍等,也從一個側面體現了台州人的勇敢,是“果敢尚氣”勁健民風的突出表現。

改革開放後,台州人的務實集中表現爲闖蕩市場中的不甘貧困、喫苦耐勞和自強不息,勇敢則集中表現爲開拓市場中的敢闖敢冒、敢於創新、勇於進取。

從改革開放初挑着補鞋機走天下,發展到今天的汽車、醫藥等九大產業爲主體的製造業,並正在着力打造七大千億產業集羣,則更加顯著地呈現了台州人作爲“山谷之民”的務實和勇敢精神。

2. “澤國”之地造就了台州人創業創新的“圓融與靈氣”。

台州水系發達,澤國密佈,古時台州各縣的舟船都可達台州府,至今,橫貫仙居、天台、臨海、黃岩、椒江等縣市區的椒靈江水系仍保存有衆多碼頭和埠頭遺址。特別是台州南部的溫黃平原,金清水系縱橫交織,連通路橋、溫嶺等地,“路橋水陸集中,農商較盛”,“擅魚鹽之利”。這種“九曲迴環”“水系交錯”“山水交融”的自然環境,使得“澤國之民”形成懂得變通、懂得進退的品性和水一樣的“靈氣”,善於經商謀利。

曾經的漁港已經成爲繁榮城市

改革開放初期,當私營經濟還處於萌芽狀態時,台州人就巧妙地將個體經濟與股份經濟融合,對外一律掛“集體”的牌子,名正言順地做起了生意;當其他地方還在爲姓“資”姓“社”爭論時,台州人又創造了“股份合作制”,繞過了姓“資”姓“社”的困擾,台州人的變通與圓融,由此可見一斑。“澤國之地”還孕育了台州“澤國之民”像水一般的靈氣,這集中體現在臺州產業經濟“無中生有”的獨特現象中。

台州人以開拓的勇氣、創新的思維,準確捕捉市場信息,應對市場的千變萬化,“無中生有”地產生出不少新產業。如缺少木材資源的玉環市,傢俱產業卻名滿天下,是中國歐式古典傢俱生產基地。

改革開放後纔開始爲外企零星加工戶外休閒用品部件的臨海市,卻讓這個“舶來品”立地生根,成爲中國戶外休閒用品產業集羣規模最大、外向度最高、產業鏈最寬、品牌影響力最強的產業基地。更爲顯著的是,“無中生有”的台州汽車產業,已傲然成爲台州城市的一張金名片。曾幾何時,航空航天產業還離台州很遙遠,但今天,台州已是彩虹、長鷹等無人機的重要生產基地,而且正在加快建成4平方公里的無人機航空小鎮。

台州正在加快建成4平方公里的無人機航空小鎮

3. “濱海”之地造就了台州人創業創新的“開放與大氣”。

台州地處東海之濱,海岸線長達651公里,佔全省的三分之一;有12個島羣691個島嶼,大陸架海域面積達8萬平方公里。

“海作”“漁獵”曾是台州人主要生存方式之一,“海濱之民,餐風宿水,百死一生,以有海利爲生不甚窮,以不通商販不甚富”。“討海人”那種四海爲家、遠涉重洋的生活塑造了台州人開放通達的心態和分工協作、恪守職守的品性,歷史上多次移民也造就了台州人多元融合的胸懷。

台州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對外交往比較活躍。1700多年前,衛溫首航臺灣就是從台州古章安港啓程的;明朝戚繼光抗倭,台州是主戰場;同時,台州作爲“佛宗道源”“江南茶祖”所在地、“浙東唐詩之路”目的地,通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將佛教天台宗、茶葉、唐宋詩詞文化等傳播到東亞、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各地。

唐詩之路旅遊節啓動

台州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如名聞遐邇的台州刺繡、台州玻雕等都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到了今天,稟承了對外交往傳統的台州人,以多元開放的視角闖世界,外向型經濟十分活躍,區域經濟的外貿依存度高達60%左右;台州商人還在全球各地建起了90多個異地商會。

同時,“討海人”出沒於洶湧波濤之間,練就了不畏艱險、勇立潮頭的精神風貌。台州多年來頻繁遭受颱風侵襲,在與颱風等自然災害的搏鬥中,台州人更形成了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品格,這也鑄就了台州企業家敢於冒險、豪爽大氣的創業創新之道。這種敢闖敢冒、敢爲人先的大氣,往往體現在不計小利善賺大錢、不畏艱難善於創新、不拘當前善圖長遠、不限小局善謀大局的企業經營文化中。

比如著名企業家李書福,在一片“民營企業怎麼能造汽車”的質疑聲中,敢於冒險,善於轉型,帶領吉利成爲中國汽車行業十強中唯一一家民營轎車生產企業,就是台州人大氣的典範。

這種大氣在臺州許多企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憑着敢打敢拼的精神,全市10多萬家工業企業打響了台州製造的品牌,境內上市公司數量居全國地級市第四,中小板企業數更是居於全國地級市第二。

吉利汽車生產線

(二)歷史文化的支撐

台州獨特的地理文化也孕育出了台州獨特的歷史文化,且一直深植在臺州人的心中,流淌在臺州人的血液裏,並以“台州式硬氣”和“和合文化”爲顯著代表。

1. “和合文化”促動着台州人善於治業。

和合文化

“和合文化”千百年來深植於台州人的骨髓裏,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台州人。“和實生物”的理念,形成了台州人“四民皆本”的重商傳統;“和而不同”的理念,形成了台州人注重通過合作、結合、配合來推進互助合作的營商精神,實現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天人合一”“萬善同歸”等理念,也形成了台州人的開放眼光,推動了台州實體經濟外向型的發展。改革開放後實體經濟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和合文化”的獨特魅力。

比如,改革開放初期,台州人就創造性地把個體私營和股份合作兩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聯戶”“打硬股”“合夥”等企業產權形式。1982年,溫嶺工商部門向牧南工藝美術廠頒發的全國第一份“社員聯營集體”的營業執照,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催生了中國股份合作制經濟。

而且,這種融合不僅能融合本土,而且能融合中外,被譽爲“蛇吞象”的吉利併購沃爾沃、仙琚製藥收購兩家意大利藥企、天成科投收購英國Acro等,都是明顯的例證。這種融合俗稱“台州揉”,體現了文化上的尊重與包容:從股份合作來看,企業家之間有着共同的利益訴求,利益各方自然地選擇了“共輿而馳”;從併購重組來看,呈現了不同文化之間的包容和相互融合的智慧,可以說,台州實體經濟處處浸染和滲透着“和合”的理念與精神。

仙琚製藥新廠區

2.“台州式的硬氣”促動着台州人樂於創業。

八十多年前魯迅先生所讚賞的“台州式的硬氣”,讚賞的正是台州人的“堅守與擔當”,體現在實體經濟發展中,就是耐得住寂寞、受得住薄利、經得住失敗。

企業的發展有着自身內在的規律和生命週期,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需要創業過程中的專注與堅守,不爲一時的市場起落而改弦易轍,台州製造業就有着這種長期堅持、頑強生存和不斷創新突破的內在品質。

臺繡

比如,台州刺繡在市場小、利潤薄的大背景下能夠繼續生存發展,併成爲全國重點保護的28個刺繡品種之一,就是因爲有幾代人、幾十萬繡花女工近百年的堅守。如果沒有台州企業家“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硬氣”,始於1908年的“臺繡”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傳承與創新。

同樣,在後金融危機時代,面對着經濟下行的壓力,台州企業憑着這份“台州式的硬氣”,依然能夠守着“寂寞”與“執着”,堅持實體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新經濟浪潮中,製造業一度被經濟界“冷落”,一些區域的企業紛紛“脫實向虛”,但台州的多數企業家能不忘初心,堅守並專注於製造業,使台州的實體經濟得以持續健康發展。

華海藥業堅持十年進軍美國市場,公司製劑生產線已連續多年“零缺陷”通過FDA認證,就是一個顯著例子。這種揚名於方孝孺的“台州式硬氣”,正是台州企業家創業歷程中守住實體經濟“大本營”的特有秉性與氣質。

3.“台州斜”促動着台州人善於聚業。

“台州斜”是台州人喜歡“跟風”的一種文化現象,這個略帶有貶義的詞彙卻在臺州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了正面的作用。其表現就是台州人能夠迅速接受並大規模模仿各種新事物、新觀念、新產品、新行爲方式等,且能在模仿中不斷推陳出新。

歷史上“海門”曾被稱做“小上海”,善於在新潮時尚上模仿大上海的時髦,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台州斜”作用於經濟領域,首先表現爲台州企業對市場反應快,善於搶佔市場先機,“三天出小樣,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場”就是台州企業市場反應靈敏的最好寫照。

其次是“領雁效應”明顯,當一個企業在某個領域成功之後,會很快影響和帶領更多的人蔘與這個領域的生產經營,這就推動了塊狀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專業分工與協作,成就了台州的產業集羣。“一村一品,一鎮一產業”和“一人帶一羣,一企帶一村”的現象充分體現出了“台州斜”文化現象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

再次是“抱團現象”突出,“台州斜”基於血緣、學緣、鄉緣形成經濟網絡,善於依託親戚、同鄉、同學關係延伸全產業鏈,實現產業和市場的裂變,從而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台州汽車及零配件、醫藥化工等產業集羣的蓬勃發展就從一個側面深刻反映了“台州斜”文化的影響力。

(三)社會文化的支撐

任何一個區域的社會文化,總是受制於各自特定的社會環境。從淵源來看,支撐台州實體經濟發展的文化基因既根植於台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形成於廣大臺州企業家創造性的實踐。台州改革開放後40年的發展經驗表明,這種區域文化已經成爲台州發展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力量,是新時代台州實體經濟新發展和新飛躍的重要支柱。

1.“大陳島墾荒精神”激發着台州人艱苦創業。

台州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着台州無法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明顯的區位優勢。台州人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安於現狀,反而藉着一股“闖”勁開闢出了新的天地。誕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大陳島墾荒精神”既有着台州傳統文化的特質,也融入了現代文化的精髓,深深地植入台州社會文化之中。“艱苦創業、奮發圖強、無私奉獻、開拓創新”的文化感召力和精神向心力,無時無刻不在持續地推動着台州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使台州成爲創業創新的熱土。

目前臺州市場主體每萬人擁有717個,換句話說,每14個台州人中,就有一個是老闆;還有120多萬台州商人活躍在世界各地。

在創業創新的過程中,台州企業弘揚的“大陳島墾荒精神”還表現爲敢於面對困境,敢於不斷嘗試,擅於無中生有、從小到大。

吉利集團的發展就歷經了冰箱廠倒閉的困境,也歷經了裝潢材料、摩托車產業的艱辛開拓,最後成爲了汽車產業自主創新的龍頭。

中新科技原本只是水產品加工貿易行業的“小舢板”,20多年在國際市場的深耕和艱苦打拼,最後成長爲電子行業的一艘“巨輪”。

這些企業發展壯大的事例都是“大陳島墾荒精神”在新時代的生動體現。

弘揚大陳島墾荒精神

2.平等民主的企業文化催發着台州人樂於敬業。

先進的企業文化,是企業長壽的最根本因素。台州在歷史上曾長期屬於蠻荒之地和放逐之處,在文化意識上也屬於中原文化的邊緣地帶,更多的是受求新求變求自主的本土文化和海洋文化影響,所以台州人的自主意識、民主意識相對較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市場化的大背景下,搏擊商海多年的台州人逐漸孕育出了自主、平等、公開、民主等符合市場經濟基本規則的新思想、新觀念,民主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普遍覺醒並日益增強,逐步形成了具有台州特色的平等民主的企業文化。台州企業文化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平等包容。

台州大多數企業家在企業創始階段,往往是集投資經營管理者與勞動者於一身,“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辛苦賺銅板”。“老闆”與“工人”界線比較模糊,彼此地位相對平等,從而使台州企業裏的勞資關係比較融洽,員工生產的積極性主動性也相對較強。

二是民主和諧。

歷史上形成的民主、自主的文化特質決定了台州企業文化里民主氛圍比較濃郁,企業主與生產者不僅能相對平等相處,而且彼此共同參與民主管理。台州企業的“民主對話會”是享譽全國的“民主懇談制度”誕生的源頭之一,“工資集體協商制度”更是“民主懇談制度”的亮點,讓勞資關係在“公共論辯和對話”中達成“和而共融”,充分彰顯了台州企業文化中的民主特質。

3.崇文敬才的文化精神推動着台州人聚才興業。

桐江書院

台州自古以來就具有崇尚文化教育的風尚,由於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在農耕時代,一般家庭要過上小康生活實屬不易,於是送子女上學讀書以擺脫貧窮就成了普通百姓的首選,拜師學藝的風氣也甚爲濃厚。

1200多年前鄭虔在臺州興辦官學,“教以正學,啓以民善民彝,人始知學,去陋歸儒,家家禮樂,人人詩書”,“自此民俗自淳,士風漸進”。據不完全統計,台州在宋代就有書院14座,到清代台州書院更達到90座之多,足見社會對教育的重視。同時,崇文還表現在對文化人的尊重上,在臺州城鄉,上過學、讀過書的“文化人”,普遍受到百姓的歡迎和尊重,婚喪嫁娶等各類民俗活動中,“文化人”發揮着主導作用。

這種崇文風尚使台州的創業者十分重視教育和職工素質的培養,吉利集團在起步階段,就興辦了吉利汽車職業學校,後來還籌巨資創辦了北京吉利大學和台州吉利職業技術學院,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而崇才的風尚也驅使台州企業家更加重視人才,吸引四方人才爲我所用、共同創業興業。

德智和控股集團創始人王雲友,早在企業的成長期,就在全國率先資助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且17年來矢志不渝。

在臺州,企業家“三顧茅廬”“求賢若渴”的故事屢見不鮮。正是這種崇文敬才的文化精神促進台州的實體經濟廣攬天下人才,並推進實體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

李書福撰寫自己的創業故事

弘揚台州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實體經濟再創新輝煌的建議

經濟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也易受地理環境、資源、市場和政策等因素的制約,但唯有經濟背後的文化因素是其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當前經濟發展已進入了新時代,在加大各種顯性要素投入的同時,應該更加註重文化要素的投入,增強文化軟實力,讓實體經濟發展從“外推動”進入“強內驅”,從注重“硬”投入轉到更加註重“軟”投入上。

我們要以創建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爲核心,借鑑先進地區的經驗,切實加強台州地方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更好地發揮地方文化在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的驅動與支撐作用。

爲此,我們建議:

(一)建立台州市地方文化保護委員會。

台州地理文化、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等台州地域優秀文化是台州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台州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台州新時代再創新輝煌,必須要有優秀文化的引領和支持。深度挖掘、系統整理、大力弘揚台州優秀文化,對激勵台州人民團結奮進、艱苦創業,促進台州高質量發展、趕超發展,儘快躋身全省第二方陣前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要把台州實體經濟發展的文化根源研究作爲建設文化台州的一項大事來抓,列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組建臺州市地方文化保護委員會,全面負責地方優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傳承等工作,組織協調有關部門按照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要求,對臺州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時代內涵和現代形式,激活其生命力。

宣傳文化部門要承擔起地方文化挖掘整理和弘揚的具體職責;發展改革部門要將地方文化挖掘和保護列入整個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整體規劃,強化頂層設計;

教育部門要將地方文化傳承和弘揚列入課程體系,加強對青少年臺州地方文化教育;經濟信息部門要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指導,加強企業精神的培育,弘揚台州企業精神。

要加強對實體經濟背後文化基因的挖掘與培育,歸納提煉出台州文化精髓、台州精神和台州企業家文化品牌,促進文化在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內在推動力。

(二)組建臺州市地方文化研究院。

要動員各方力量,採取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強對臺州文化特別是能夠推動實體經濟持續高效發展的文化基因的研究。建議獨立設置台州地方文化研究院,在各高等院校建立台州文化研究基地,動員廣大科研人員和高校專家深化台州文化研究。

天台宗祖庭國清寺

要擴大研究視野,在研究台州宗教文化、歷史文化、海洋文化的基礎上,也要深入研究台州的企業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宗族文化等。既要研究台州獨特的地方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正面推動作用,也要研究制約新時期台州新發展的封閉守舊等落後成分,正確處理好“揚”與“棄”的關係。各高校要與社聯、工商聯、檔案、地方誌部門等加強合作,聯手開展臺州文化名人研究和知名企業家研究,推進台州歷史文獻整理及檔案編修。

特別是要進一步深挖台州文化精髓,梳理台州文化歷史發展和傳承脈絡,總結提煉推動台州實體經濟發展的台州人理念、企業家精神,釐清台州地方文化與台州實體經濟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運行規律和原理,逐步構建起以文化爲支撐、驅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從而增強台州實體經濟發展的內驅力和持久力。

(三)創建國家級和合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設立台州地方文化保護示範區。

在加快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基礎上,將創建國家級和合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提到議事日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爲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澱豐厚、存續狀態良好、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並經文化部批准設立的特定區域。

臨海長城

台州具有建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基礎和條件,要以打造和合文化爲統領,整合以椒江爲核心的衛溫航臺、海島墾荒等海洋文化,以天台爲核心的浙東唐詩之路、天台山文化,以臨海爲核心的台州古城文化以及以13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爲核心的衆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爭取設立國家級和合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組織專門人員,按照《文化部關於加強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精神,編制《台州和合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制訂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保護行動綱要,並分年度制訂出創建計劃。

要採取切實措施,加強對臺州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存、生存環境的整理與保護。在創建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時,要突出台州獨特的製造業文化,加強對名企老企遺址及實物的整體性保護,鼓勵企業保存、收集其發展歷史的資料與實物並加以陳列,充分展現企業的自身文化成果。

衛溫首航明信片

我市各地不但有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獨特的創業文化和企業文化,需要分區域、分層次、分類別進行挖掘整理和保護。爲推動各地更好地開展各類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在創建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框架下,在自然遺產、歷史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制造業文化遺產等方面設立市縣兩級的地方文化保護示範區、示範點,建立示範區示範點評估指標體系,定期開展評估和命名,實現示範引領,評估帶動。

(四)豐富和拓展臺州博物館的內涵外延,建立台州民營經濟博物館和台州商人博物館。

台州博物館

文獻、文物和遺址是一個城市的歷史記憶,是傳承和弘揚當地文化的有效載體,也是台州實體經濟的文化之根。

要進一步充實台州博物館的內涵,加強反映台州文化的文物的挖掘整理,特別要加強反映台州歷史上農作、海作等生產和生活方式器具的蒐集整理,加強在臺州實體經濟發展進程中有特定意義和價值的資料、遺址、實物的蒐集與保護。

要延伸台州博物館的外延,在合適的場所建立分館,加強對體現台州獨特文化的文獻文物和歷史遺址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在保護和開發好大陳島、一江山島的同時,加強對臺州歷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遺址的保護和開發,如建立衛溫首航台州紀念館、首航碼頭遺址等,使其成爲弘揚台州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場所。在此基礎上,加強有關臺州的歷史文獻、詩詞歌賦和台州歷史上著名作家文稿的蒐集整理,在推進《台州文獻叢書》編纂的同時,編輯出版《台州文獻史稿》。

要加快建立台州民營經濟博物館和台州商人博物館,爲講好台州商人的創業故事、展現台州民營經濟發展歷史創建一個良好的載體。要蒐集整理台州商人在創業過程中保存下來的實物史料、名企老企遺址及實物,總結梳理台州實體經濟的發展史、企業的成長史和企業家的奮鬥史,儘快編撰《台州實體經濟志》《台州經濟發展史》《台州企業家志》《台州企業年鑑》等,以豐富生動的形式呈現台州商人發展歷史,重點展示改革開放以來臺州商人艱苦創業、銳意創新的精神風貌和熱愛家鄉、奉獻社會的人文情懷,體現歷屆黨委政府對企業的關懷,打造台州商人和民營經濟發展的對外展示窗口,激勵台州商人更好地創業創新,推動台州經濟社會再上新臺階。

台州博物館民俗陳列

(五)設立中國(台州)和合文化節、活動周,編撰台州文化地方教材和教育讀本。

要進一步強化台州文化對實體經濟發展的支撐力、驅動力和保障力,就必須加強對臺州文化的宣傳、傳承和弘揚。建議將已經設立的台州和合文化節提升爲中國(台州)和合文化節,將此打造成爲有全國性的常態化文化品牌,建立和合文化活動周,以此爲平臺大力宣傳弘揚台州地方文化。突出宣傳台州的民營經濟文化、企業家精神和企業文化,宣傳和合文化在臺州實體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形成濃厚的宣傳台州文化、助力企業發展、推崇企業家精神的社會氛圍。

要通過各種文藝形式反映台州文化、台州實體經濟發展歷程和台州企業家精神,建議宣傳文化部門設立專項資金,組織邀請文化界著名人士,走進企業,走近企業家,創作一批高質量有較大影響力的電影、電視劇、音樂、圖書、書法和美術作品等,將台州文化和企業家文化推向全國,使其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大陳島墾荒紀念碑

要面向青少年,以台州文化進校園爲主要載體,通過編撰《大陳島墾荒精神》《台州和合文化》《台州企業家》《台州地方藝術》等地方教材、開設臺州文化選修課程等途徑,切實加強對青少年的台州文化教育和企業家精神教育,將台州文化教育有機融入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之中。

要面向企業,以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爲載體,通過製作企業發展專題片、編撰《員工手冊》《企業文化手冊》等讀本或宣傳資料,加強對企業員工台州文化、企業文化和員工職業素養的宣傳教育與培訓,讓台州文化進入員工靈魂,讓員工融入企業發展。

(六)建立台州地方文化傳承基地。

要面向全社會,在社區、學校、企業等建立台州文化傳承基地,加強對臺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首先是要建立傳習所、講習所,對刺繡、翻簧、玻雕等技術難度較大的非遺項目,通過設立傳承人、傳習所、講習所、專業培訓班等進行傳承保護。

其次要推動“非遺進校園”,在學校建立非遺傳承基地,積極培養非遺項目傳承人,將非遺保護列入教師繼續教育內容,通過興趣小組、學生社團等形式加強對學生非遺項目的培養培訓,讓有興趣有特長的學生成爲非遺項目的傳承者、弘揚者。

要在體現台州文化特別是製造業文化的場所建立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以培養學生對臺州文化的感知能力、生活技能、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目標,通過學校組織的集體旅行或家庭親子旅行等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實踐教育活動。

再次是鼓勵民間社團發展,加強行業指導,組織一批民間非遺文化社團參加較高層次的文化活動,提高社會知曉度。另外,還要鼓勵非遺項目傳承人到古街巷、古民居、古建築中設立傳習點、講習點、展示廳、銷售部以及畫吧、陶吧等,讓非遺項目走近民衆、走向普及。

(七)建立台州文化旅遊專線。

切實加強與台州實體經濟發展歷史相關的一批企業遺址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我市各地都有一批爲實體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且能體現台州文化精髓的名企、老企,特別是近年興起的以企業爲依託、以產業集羣爲核心的特色小鎮,既是我市實體經濟的縮影,又是難得的旅遊資源,更是台州文化特別是企業家精神宣傳、教育與傳承的基地。

要統籌規劃,分步推進,研發產品,實現文旅融合,將一批名企老企和特色小鎮打造成爲集展示、教育與休閒爲一體的實體經濟旅遊景區、體驗館和實踐基地,鼓勵文化創意企業充分利用台州地方文化,研發設計富有台州文化特色的系列旅遊商品和文創產品,推動台州小工業品、工藝品向“旅遊伴手禮”發展。對臺州實體經濟發展歷程中有重要里程碑式意義的名企老企,可以樹立永久性的文化紀念標識;在名企老企比較集中的區域建設傳統產業文化特色街巷、片區等,以吸引更多的旅遊者、體驗者來了解感受台州的傳統文化和特色文化。

課題組成員名單

課題組組長:

牟永清   市政府決策諮詢委副主任

課題組副組長:

洪  衛   市政府決策諮詢委祕書長

許建強   市政府決策諮詢委社會發展組組長

課題組成員:

章東平    市諮詢委社會發展組副組長

李  一    諮詢委員

周  琦    諮詢委員

胡正武    諮詢委員、天台山和合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臺

州學院教授

馮  榮    特約研究員、台州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陳  駿    市政府決策諮詢委辦公室主任

諮詢報告執筆人:

馮  榮    許建強    洪  衛    胡正武

來源:台州新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