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fCRO74Pp2UX7\"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75\" alt=\"新湖南扶貧記者朱玉文:三個月穿爛了三雙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在小溪村採訪謝根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溪鎮位於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永順縣最偏遠的鄉鎮,受困於自然保護區的相關法律,該鎮的幾個村尚不能修建通村通組公路。\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fCRN9ITIlfNY\"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新湖南扶貧記者朱玉文:三個月穿爛了三雙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永順縣最偏遠的朗溪鄉楠木村在採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採訪一位深山中的盲人貧困戶,他舉根柺杖爬四個小時無路的山,翻越了只有羊能走的羊坡界。

"\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訪最偏的村,翻最深的山,寫最真的扶貧,值!\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新湖南記者朱玉文永順扶貧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田甜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黑了、瘦了,但是更精神了。”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5日,朱玉文完成省委宣傳部“記者在扶貧一線”爲期三個月的下沉階段工作回到長沙。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面對同事們對他模樣變化的評價,他摸了摸自己的小平頭,咧開嘴一笑:\"不黑、不瘦,那說明我這三個月沒到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這一百天的扶貧經歷,的確“到位”。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fCRN9ITIlfNY\"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新湖南扶貧記者朱玉文:三個月穿爛了三雙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永順縣最偏遠的朗溪鄉楠木村在採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採訪一位深山中的盲人貧困戶,他舉根柺杖爬四個小時無路的山,翻越了只有羊能走的羊坡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拍攝一張圖片,車行一半,路遇塌方,他調頭繞行山路繼續前進;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看大學生村官創業養殖的黃牛,他深入深山無人區,過山澗時,不慎跌落水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年4月初,由省委宣傳部、省扶貧辦和省新聞工作者協會聯合開展的“記者在扶貧一線”活動啓動,從省直新聞單位選派20名編輯記者,分赴省扶貧開發辦和我省尚未摘帽的19個貧困縣參加實踐鍛鍊。湖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朱玉文被派往永順縣蹲點採訪3個月。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個月時間不長,朱玉文的鞋卻穿爛了3雙。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fCRNh2UtYv0S\"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新湖南扶貧記者朱玉文:三個月穿爛了三雙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在採訪中,總是一腳土、一腳泥)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到桃子溪,南到芙蓉鎮,東到小溪郎溪、西至對山西岐;爬上過羊峯山,趟過小溪的水溝。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永順一共23個鄉鎮,朱玉文去了21個。“現在,我對永順的熟悉程度,要遠遠勝過我的老家醴陵。”永順歸來的朱玉文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去到最艱苦的地方,瞭解真正的貧困和貧困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蹲點的第一週,永順縣扶貧辦主任魯開發就告訴朱玉文:“你要去永順的偏遠鄉鎮的偏遠村走一走。”魯開發提出的目的地就是小溪鎮和朗溪鎮。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fCRO74Pp2UX7\"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75\" alt=\"新湖南扶貧記者朱玉文:三個月穿爛了三雙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在小溪村採訪謝根處)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小溪鎮位於小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是永順縣最偏遠的鄉鎮,受困於自然保護區的相關法律,該鎮的幾個村尚不能修建通村通組公路。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月22日,朱玉文花5個小時從永順縣城開車到達小溪鎮小溪村,中午時分,在收集線索時,國家電網湖南電力有限公司永順縣分公司的技術員符晨雨向朱玉文介紹了盲人謝根處求亮的故事。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冰凍天氣中,一位視力近乎失明的老人獨自爬上電線杆去接電。失聰的老伴不能給他任何幫助,只能在電線杆下面觀望。 ”朱玉文告訴新湖南記者,這是最打動他的一個細節。 當時,朱玉文就決定,不管多麼困難,山路多難爬,也一定要去看看這位老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喫罷午飯,又出發開一小時車沿酉水而下,到達小溪鎮老村村部,車子開不進去,朱玉文就和同行的湖南日報攝影記者童迪開始徒步爬羊坡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穿過原始次森林,涉水淌過山澗,先爬到山頂,再繞過石頭路,最後下到半山腰,整整走了2個半小時,他們纔來到謝根處的家。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根本就沒有路,還沒有爬到一半,同行的鄉鎮幹部和電力公司工作人員多次勸說朱玉文放棄本次採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省裏一些來檢查的工作人員爬到三分之一就放棄了,讓去過的同志拍攝幾張照片就算了。”符晨雨勸說朱玉文。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當即告訴符晨雨,除非是腳摔斷了,再苦再累,也一定會爬到老人的家去。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去到一個地方,一定會觀察地方幹部的工作作風和紀律,但省報記者的工作作風和工作紀律,地方上的同志也看在眼裏呢。”7月15日,返回長沙的朱玉文告訴記者。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爬到山的另一邊,發現謝根處和老伴並不在家,老兩頭全在田裏勞作。半個小時之後,謝根處舉着兩根木棍,光着腳慢慢慢慢挪到了朱玉文的眼前,她的老伴也跟在他的身後。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人非常淳樸,但見識不凡,70歲的老人聽到些許的聲響,聽到聲音就能一口喊出,攝影記者在使用無人機進行拍攝。朱玉文回憶當時的採訪的情況。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在採訪中瞭解到,謝根處兩個女兒外嫁他鄉,兒子在鎮裏開了個理髮店,一年也難得回來一次。家裏如果要採購什物全靠謝根處的老伴從山下背上來。每次趕集,老伴要在早上4點起牀,下4個小時的山路,走到小溪去芙蓉鎮的渡口,鎮裏買好東西又坐船回來,最後,背上物資,翻上羊坡界到家。家的電視機,就是老伴去年從芙蓉鎮揹回來的。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18年,永順縣扶貧辦整合了4萬元的相關資金,爲謝根處解決了用電問題;春節前,小溪鎮政府和扶貧工作隊還給家裏送來了油和米,還有新鮮豬肉;今年冬日,老謝家電斷了4次,符晨雨就來了4回,每次都爬過來都要帶幾十斤的電纜和設備。這些朱玉文都寫到了稿件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到駐地,朱玉文開始寫稿,這個稿子朱玉文寫了3稿,最初的標題是《盲人點燈》,在黨的生日那天,這篇稿件以《謝根處家的燈又亮了》爲題刊發在湖南日報的A3版顯要位置,此稿件被評爲當日優稿;同時在新湖南客戶端刊發了帶有記者手記和多張圖片的新媒體版本。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記者手記中用的標題是:這次採訪,還好沒有放棄。”朱玉文說,如果當時放棄了這次採訪,多年之後,他回憶起來都會覺得遺憾。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fCROY4XRJxyc\"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新湖南扶貧記者朱玉文:三個月穿爛了三雙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去朗溪鎮採訪途中,過山澗時不慎跌落水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去另一個偏遠鄉鎮朗溪鎮採訪時,爲了去看看大學生村官養的黃牛,他又深入到深山無人區,過山澗時,不慎跌落水中。同行的永順縣扶貧辦新聞幹事羅銀正好抓拍到朱玉文失足落水的狼狽場景,發到了朋友圈。朱玉文看見後了,笑了:“這絕對不是擺拍!”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下笨功夫更下巧功夫,寫出接天線接地氣的稿件\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十年前,朱玉文曾經在新晃縣涼傘鎮掛職過鎮長助理,對鄉鎮工作相對熟悉,這次掛職他上手很快。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是第一個到達下沉縣的記者,4月10日上午開完動員會,當日下午7點,他就到達永順縣;他也是整個活動第一個發出稿件的記者,4月11日,就在新湖南客戶端發出了第一篇報道。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地方上對宣傳工作相當配合,爲記者出好稿,出頭條帶來了便利條件。”朱玉文認爲當地宣傳部門和扶貧部門都宣傳工作的重視爲記者創造了很好的採訪條件。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一到永順縣扶貧辦就拜了個老師。”朱玉文說,他拜的老師羅奮飛是武陵山土司文化研究院院長,對永順當地經濟文化發展非常熟悉,也掌握了相當豐富的扶貧新聞線索。他的這位老師給了他很多的幫助。 \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fCRP0EogRqnj\" img_width=\"800\" img_height=\"600\" alt=\"新湖南扶貧記者朱玉文:三個月穿爛了三雙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朱玉文在芙蓉鎮景區採訪非遺傳承人)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三個月的下沉階段,朱玉文還到洞口、麻陽、鳳凰、保靖、古丈、龍山等縣進行交叉採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保靖縣進行交叉採訪時,朱玉文得知保靖除了是茶葉大縣,還是椪柑大縣。“在長沙工作,我對去年椪柑滯銷的景象記憶猶新,椪柑滯銷之後,湘西州的果農們在忙什麼?地方政府又在做什麼?我強烈的意識到這個題材是省委領導、省直部門領導,地方領導和果農,甚至普通讀者都會非常關心的問題。”朱玉文說,聽到這個線索,他當即決定寫這個題材。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日下午,朱玉文先去保靖縣農業農村局柑橘辦採訪,然後去到比耳鎮比耳村,找比爾鎮分管產業的副鎮長,種植大戶、品改大戶聊,瞭解到了政府採取了拓寬銷路,產品改良等多項舉措從短期到長期解決這個問題,最後,又電話補充採訪農產品深加工的龍頭企業。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消息稿《椪柑滯銷之後》刊發在6月4日湖南日報的頭版,稿子被評爲當日優稿。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值得一提的是,當日的湖南日報頭版還刊發了一條圖片新聞《秧田如鏡》,圖片上永順縣松柏鎮的水稻稻田猶如一塊塊鏡面鑲嵌在萬峯叢中,而這些美如圖畫的水稻田,正是松柏鎮通過發展水稻產業帶領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寫照。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個頭版,就發了兩條我的扶貧稿件呢!”朱玉文自豪地說。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個月時間太短了!當我返回長沙,想想那些省直、州直、縣直的扶貧幹部,他們一呆就是3年;還有那些奮鬥在一線的鄉鎮基層幹部一干就是一輩子。和他們相比,我總是臉上感覺熱辣辣的,甚至有一種羞愧感。”朱玉文告訴記者,如果還有機會,他還願意回到鄉村,回到扶貧一線,再多跑爛幾雙鞋。 \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316283723743747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