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创作多用繁体字甚至异体字(因为一副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够多的异体字也是基本功),既有临帖练习带来的习惯,也有社会通行规范简体字之后使用繁体字带来的艺术感。

讲个段子开头:前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人家一直坚持如果不是必要的话,一概用简体字题字。这就叫化境。

并不是繁体字天然就比简体字好,或者天然就适合用毛笔书写。

实际上,从汉字字形确定,到把汉字写美,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个汉字的字形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写它,并不等于能把它写好;到底一个字怎样写才最美,是要经过反复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

自秦汉之际发生隶变,出现隶书,直到1956年简化字改革,规范汉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稳定的。

但是,从出现隶书,到书圣王羲之把作为日常书写的行书和草书字体推向巅峰,中间过了500年时间;从王羲之、王献之,到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为官方规范书写的楷书推向巅峰,又过了300年时间。这800年,实际上就是历代优秀的中国文人不断探索怎样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的过程。

这个过程完成之后,历代的文人墨客学写字就靠临习先人的法帖,因为怎样把汉字写得美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再怎样发挥创造,也不可能超过二王、欧颜柳赵。

简化字改革是隶变之后规范汉字字形经历的最大变化,很多常用字的写法发生了剧变;这样一来,把简化字写得美实际上是一项全新的任务;

而在毛笔字已经基本退出实用领域、大多数知识分子已经不再花精力在毛笔书法上的今天,要想把简化字写得达到历代繁体字法帖那样尽善尽美的程度,所需要的探索过程之漫长可想而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书法上的保守派会觉得简化字“丑”。

其实,繁体字的美和简化字的丑都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关键在于笔顺、结构和章法的问题,如果你常握了此问题,就不存在繁简之争了。初学者小学生就不行,书法的笔顺、结构和章法与现行的简化字不同(另文再讲)。从历史上看习惯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见汉隶也会觉得其丑无比。关键在于,书法上对简化字的探索还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时间以及王羲之这样的大师,才能让简化字的字形在审美上达到过去繁体字所达到的高度。

当然,必须得有人去做这项工作;不要动不动心血来潮,不讲历史背景,违背书法的法度、书写原则。谈一些形而上学的东西。但是,对一般人来说,闭门造车式的探索不会有什么结果。

因此,如果学习书法,必须把什么叫毛笔字,什么叫书法定义清楚。学习书法,一个很自然的选择是从临帖入手,学习书写经过历代大师探索已经臻于完美的繁体字。

杨普义,1958年2月生于甘肃庆阳,文化学者,无党派,毕业于人民公安大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画收藏鉴赏家、书法理论家。曾服务中石油某企业,担任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政工师。

现任陕西紫光阁廉政文化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新西部在线特约书画评论家、中国书画家协会高级典评师、中国国画研究院研究员兼外联部长、中华百家姓书画协会高级典评师(香港)。

杨普义和千千万万业余书法爱好者一样,自幼被动练习书法而爱好书法,逐渐进入书法理论创作;作品由孤芳自赏到走向社会;由研究历代名家书论作品到直抒胸臆的创作。几十年来,研究、释解历代书法理论名著180余篇(其中,秦汉名家书论七篇、魏晋十二篇、南北朝十六篇、隋唐五代三十三篇、宋代十六篇、元代七篇、明代二十三篇、清代三十四篇以及近代的三十四篇)。

杨普义提倡:弘扬中国书画艺术,“人以书为传,书以人为传。回归到古典,回归到自然"。

一、总结出了不同朝代的书法成就:

1、汉代书法理论

东汉时期,开始出现了纯粹以书法成名的书法家,并且形成了流派与家学。

2、魏晋南北朝的书法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时期。比汉朝更多,更广泛。

3、隋唐时期的书法理论

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书法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名家众多,书学理论甚好。

4、宋元时期的书法理论

宋元时期的书法风格以尚意和复古为主要核心,其代表人物为苏黄米蔡等。

5、明清时期的书法理论

明时期的书论继承了前朝书论比较多,没有太多的开拓。具有一定的反传统性。

二、艺术成果

1、撰写了各类书法释文和指导性文章千余篇;为国内、外书画家撰写书评560余篇。

2、参加了2011年第一届《高原.高原一一中国西部美术展》评选活动。

3、参加了《首届全国廉政书画大赛暨全国廉政书画百杰评选活动实施方案》的制定和方案的实施工作。

4、参加了《2015年米兰世博会》一一西安传心文化艺术传播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