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p\u003E日出江花紅勝火,那麼日落呢?夕陽無限好,不過後面還有一句“只是近黃昏”。相對於充滿朝氣的日出,詩人們對即將落幕的日落貌似並不是特別感興趣。不光是詩人,我們也是如此。面對26歲稱霸天下的項羽,我們會說年輕人前途無量。面對54歲稱帝的劉邦,卻有人嗤之以鼻。對於時間,我們似乎有一種偏見,能容忍年少時的輕狂,對老年人卻缺乏耐心。既然我們能做到不以成敗論英雄,爲何不能做到不以時間論英雄呢?項羽有項羽的傳奇,劉邦也有劉邦的故事。年少有爲固然精彩,老有所爲也有別樣風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青嵐農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老市長帶領鄉民振興鄉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啦,不中用啦!”這是不少中老年朋友經常說的口頭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實,“老有所爲”者大有人在,其中不乏“大有作爲”者。南昌市老市長李豆羅就是這樣一位“老有所爲”且“大有作爲”者。2010年退休後,他攜賢妻回到闊別已久的進賢西湖李家,帶領鄉民滿腔熱忱地投入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生活中,將曾經“有就收,冇就丟”的“望天丘”,打造成了全國生態旅遊示範村和中國幸福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處夕陽卻大放異彩,深受羣衆愛戴的老市長李豆羅,堪稱老有所爲的典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豆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只要想作爲 年齡不是大問題\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說起自己退休不退志,帶領鄉親建設新農村的初衷,老市長說,他永遠記得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的經典論述——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市長坦言,他做不了高尚的人,但可以努力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同志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爲領導幹部,我按規定年齡退休,但作爲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初心不改,可以永遠衝在一線。我爲什麼不能發揮餘熱,盡我所能管理好一個山野小村?”老市長說,年齡不是大問題,人生永遠沒有太遲,只要想有所作爲,任何時候都可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邦40歲之前一無所有,之後奮發圖強,54歲時打敗項羽,登皇帝位;黃忠,64歲時纔開始嶄露頭角,征戰益州,勇冠三軍,72歲時,定軍山之戰中斬殺魏國身經百戰的守將夏侯淵,升爲徵西將軍;姜子牙,80歲遇文王纔開啓事業之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事實證明,很多老人是可以有作爲,甚至有大作爲的。因爲,他們有經驗,有精力,有人緣,是名副其實“三有”老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退休不退志 建設中國幸福村\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市長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無論官有多大,不論你走多遠,不管你掙多少錢,總是要葉落歸根的。”20多歲離開西湖李家,從鄉鎮黨委書記一直幹到南昌市市長。2010年1月,李豆羅以南昌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的身份做完最後一場報告後,就回到生於斯長於斯的南昌市進賢縣前坊鎮西湖李家,帶領當地村民建設美麗家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0多年的官員生涯,老市長不改本色,犁田耕地、種菜打糧,樣樣農活都會幹。鄉村振興,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爲此,老市長風趣地說,他現在就像個“老乞丐”,而且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看人討錢,冇錢賒賬,有錢大幹,冇錢使勁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年來,按照“先村容,後文化,再產業”的步驟一步步推進,西湖李家“樹繞村莊,水滿陂塘”的村容村貌基本形成;在孝悌、忠信、禮義等傳統文化的薰陶下,敬老愛幼、文明禮讓、鄰里和睦蔚然成風;以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爲特色的鄉村旅遊產業紅紅火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走進西湖李家,遊客看到的是馬頭牆巍聳、紅石路蜿蜒,路旁、山岡、塘畔、湖灘,處處綠樹成蔭。村民享受到的是經濟增收、農業增效、村莊發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青嵐湖畔沉寂600多年的西湖李家,在老市長的“老有所爲”下,成了美名遠揚的全國生態旅遊示範村和中國幸福村,引得諸省一些幹部常來考察學習經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莫道桑榆晚 老樹春深更著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老馬識途身穩健,無需揚鞭自奮蹄。老市長雖年已古稀,但志向不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以爲羣衆謀福祉爲己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讓老市長欣慰的是,不僅村容村貌美了,民風也更加淳樸了。村裏只有上大學的,沒有蹲大牢的;只有互相幫助的,沒有打架鬧事的;只有尊老愛幼的,沒有不認爹孃的。但是,西湖李家的建設尚未掃尾,管理還沒開頭,產業沒摸到頭。爲了心目中的西湖李家,老市長還在“老有所爲”的征程上繼續努力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老市長的身上,人們看到了老年人身上蘊藏的巨大潛能。老年人並不是一無是處的社會包袱,相反,他們有着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生經歷,只要肯奉獻、願行動,就能幹事,幹成事。“‘老’只是身體上的遲暮,心態可以一直年輕。”老市長如是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道桑榆晚,老樹春深更著花。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是,要讓更多的老人,變“老無所謂”爲“老有所爲”,不僅離不開老人們的主動奉獻,還需要政府部門的引導及社會各界的支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u002F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石鵬 實習生謝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圖\u002F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張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土木工程師\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在琴絃上延續工匠精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陳麗娟今年66歲,是一名土木設計工程師,曾參與過滕王閣、南昌地鐵站點等設計。19歲來到南昌,她將自己最好的年華獻給了這裏。\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hTWqeDhMSTEv\" img_width=\"380\" img_height=\"519\" alt=\"60後大放異彩的暮年之光(圖)\" inline=\"0\"\u003E\u003Cp\u003E陳麗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筆一畫 鍛造工匠精神\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經常有人向陳麗娟請教,作爲工程師怎樣才能成功。陳麗娟坦言:“成功沒有捷徑可走,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陳麗娟說,“記得以前沒有電腦,我都是一筆一畫把圖紙‘幹’出來的。”陳麗娟告訴記者,也正是認真對待自己的工作,嚴謹對待每一個工程,才練就一身真功夫。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這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返聘七年 發揮餘熱\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5歲時,陳麗娟打算從崗位上退休。單位領導希望她留用,這一留就是七年。即使人們都尊敬地稱她爲“陳工”,陳麗娟依然如舊,做着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事情要有始有終,每次拿到工程時,我想的就是怎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陳麗娟說,尤其是參與南昌地鐵站點的建設,因爲是自己第一次接觸到地下工程,沒有經驗,爲此她深入考察調研,遠赴上海學習請教。年近六旬的陳麗娟,依然如年輕人一般,不斷學習,永不止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自身不斷學習,陳麗娟還給年輕人學習和表現的機會。“只要年輕人想學,我恨不得把所有的東西都交給他們。”陳麗娟感慨,任何行業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培養和教導年輕人也是老一輩的責任與義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退休三年 “箏”當回事\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3歲時,陳麗娟如願退休。從高強度的工作一下子回到清閒的家庭生活時,陳麗娟直言,那段時間很迷茫,才60出頭而已,未來還有那麼多日子,卻不知道該怎麼過。經朋友介紹,陳麗娟報名參加了南昌市老年大學古箏班,學習古箏。由於大半輩子都在與工程打交道,這突然之間學習古箏,陳麗娟直言,剛開始連古箏都分不清。就是如此高齡加之零基礎,三年的學習,陳麗娟硬是把古箏學得有模有樣。“我是真的把古箏當一門正經的事情,每天至少兩個小時的訓練,經常半夜還和古箏老師談論琴法。”陳麗娟向記者展示自己的琴譜,密密麻麻全是筆記。老年大學的古箏教師都讚歎道:“古箏非常難學,陳麗娟是我們古箏班年紀最大的。她能把古箏學得這麼好,真的是天道酬勤。”圖紙上的一筆一畫是不會再有了,琴絃上的一勾一抹還在延續,是老有所爲生命的延續,更是工匠精神的延續。陳麗娟將工程上的工匠精神延續到了琴藝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u002F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見習記者陳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田園老嫗\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76歲靠種菜自給自足\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茂嬌今年76歲,江西九江人。在很多人看來,她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老人,身在農村,長在農村,從沒有離開過她的家鄉。但就是這樣一個普通老太太,依然有其閃光點,依然可以有所作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劉茂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獨居卻很自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年輕時感染疾病,茂嬌婆婆的左眼瞎了,鼻子也聞不到氣味,這對她的生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然而,茂嬌婆婆依然很開朗,“雖然瞎了一隻眼,但是我還有另一隻眼睛是好的。”茂嬌婆婆告訴記者,自己出行上不會有任何問題,不用擔心。記者採訪時發現,茂嬌婆婆是一個獨居老人,一幢空蕩蕩的樓房,只有她一個老人家。由於小孫子在城裏上學,因此全家除了茂嬌婆婆,都搬進城裏去了。全家人都希望她也一同搬過去,但是茂嬌婆婆卻拒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城裏不自在,鄰居都不認識。還是鄉下好,住了大半輩子了,捨不得走。”茂嬌婆婆說,雖然只有自己一個人住,每天去鄉里鄰居家到處走走坐坐,也很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76歲每天種菜\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於沒有退休金,記者對茂嬌婆婆的生活質量很是擔憂。“足夠了,我還在菜園裏種菜呢,雖然不多,但是夠喫了。”茂嬌婆婆熱情地遞上新鮮的西瓜。76歲的高齡,茂嬌婆婆幾乎每天都要扛着鋤頭去菜園種菜。記者跟隨茂嬌婆婆去菜園發現,周邊一些田地已經荒蕪,長滿了野草,但是茂嬌婆婆的這塊菜地,就好像是沙漠中的一塊綠洲,特別顯眼。面對這麼多荒地,茂嬌婆婆頗爲感慨:“現在農村人種地的少,都到城裏打工去了。別人怎麼做,我管不了,我只知道這塊地是我們家的,種了幾十年了,還要種下去。”其實茂嬌婆婆隨時可以到城裏過上更好的生活,或許是這種堅韌讓她一直堅持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幫助困難鄰居\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滿足自給自足之外,茂嬌婆婆經常把自己種的菜送給鄰里鄰居。“有些老人很可憐,生了病,家裏又窮。我去看望的時候,總是會帶上一些菜。”茂嬌婆婆告訴記者,別人有難處就主動幫助,等到自己有難處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幫助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作爲,但是平凡老人一點一滴的小作爲依然值得尊敬。作爲只是表象,關鍵在於通過表象看到內在,那就是老年人積極的生活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文\u002F圖 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見習記者陳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一點·建議\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即使天色已晚,天上的晚霞依然很美麗,很多老年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證明黃昏人生依然可以很美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生的不同階段有其各自精彩之處,破曉時曙光在望,日中時驕陽似火,黃昏時暮色蒼茫。老了是衰退但更是轉型,老了也可以有所作爲,老了也應該有所作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老年人怎樣做到老有所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對於很多在各自行業耕耘了大半輩子的學者來說,從一線崗位上退下來不僅不會放鬆,反而會將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學術當中。歷史上在晚年完成偉大成就的人數不勝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學無止境。很多老年人退休以後,其中有的選擇參加老年大學,有的選擇參加社會各種社團組織。一方面通過學習,完成小時候的夢想與願望,另一方面,將自己的所學知識傳授給社會上更多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做公益,傳美德。有些老年人爲社會的公益事業作貢獻,一方面可以鍛鍊身體,充實生活,另一方面幫助他人,快樂自己。還有些老年人選擇居家安閒養老,將社會美德言傳身教給身邊的晚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老年人也應該有所不爲\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首先,不倚老賣老。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老一輩豐富的經驗固然重要,但未必適用於今天的社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次,不貪婪。在很多行業裏,很多老年人雖然退休了,但依然貪戀職位上的權力,如此造成晚節不保的人不在少數。\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後,量力而行。老年人畢竟已經年事已高了,體力、智力都會衰退。如果不考慮自己的實際能力,而去追求一些漫無邊際的事情,最終換來的只是一番徒勞。\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50318381000347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