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節、購物節,浦東新區周浦小上海步行街上人流如織,熱鬧非凡。這裏正在舉行第47屆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會。這一屆民展會,除了輪番上演的明清時期原汁原味的清音班扎彩演奏行街表演外,還有一個新的亮點:國家級非遺項目——浦東說書走上街頭表演,演唱者計金弟爲遊客們獻上了他的新作。

圖說:老藝人計金弟在唱浦東鈸子書。陳軍賢 攝

浦東說書,又稱鈸子書,南匯人叫刮子書。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土生土長的計金弟,就行走在鄉村田頭,爲鄉親們演唱浦東鈸子書,這一唱就是40多年。浦東鈸子書形成於清道光年間。演唱者以竹筷自擊鈸子伴奏,曲調簡單,具有吟誦風格,句末略有拖音。演出有說有唱,唱詞以七字句爲主,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帶有濃濃的鄉土氣息。

今年60剛出頭的計金弟,身着唐裝,左手執銅鈸,右手持竹筷,喜氣盈盈的演唱着鄉親們愛聽的《桃鄉女漢子》,裏三層外三層圍着的觀衆聽得津津有味,喜笑顏開。老計笑着告訴筆者:“我退休後,堅持曲不離口,筆不離手。目前不僅依然帶着鈸子在鄉村田頭,爲鄉親們唱浦東鈸子書,還在大團、書院文化服務中心舉辦培訓班,並先後創作了《浦東人》《手機迷》《桃鄉女漢子》《浦東大老倌》《外國媳婦中國婆》等多個浦東說書片段。”

圖說:清音班演奏表演。陳軍賢 攝

曾被評爲全國健康老人、今年96歲的朱民治老藝人,把家庭博物館搬到了步行街上。慶賀祖國改革開放40週年、喜迎上海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的紅紅剪紙,特別引人注目。朱老的海螺畫、蟹殼畫、扇貝畫、蛋殼畫技藝精緻,栩栩如生。生動形象地展示了祖國月新日異的豐收年景。

在本地因收藏得名的周浦“大老倌”魯來大,在這裏展示形式多樣的戲劇老唱片,也成爲這屆展示會的亮麗色彩。大佬館的展臺上,擺滿了五顏六色的老唱片,大都是清末明初以來的滬劇、越劇、蘇灘、甬灘、評彈、滑稽戲等唱片,透現出濃濃的上海獨有的海派文化,令遊客流連忘返。

圖說:老媽媽紡紗織布。陳軍賢 攝

好幾位鄉村老媽媽在百年前的織布機前進行織老布、紡紗、織老布帶子表演,穿着老布衣裳的陸彬官老媽媽正忙着穿梭織布,動作麻利。在一旁織老布帶子的是陸老媽媽的女兒,女兒腰間扎着方形的梭子,正在織長長的老布帶子,紅中有藍,特別精緻,令遊客們嘖嘖讚美。另一位老媽媽踏着“腳圈”,手牽棉花,紡出一長溜棉紗。他們的精采表演令長者倍感親切,令年輕人新奇叫好,情不自禁地上前與老伯、老媽互動體驗,臉上盪漾着盈盈的笑容。

圖說:織土布帶子。陳軍賢 攝

本屆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會,由周浦鎮政府區域發展辦公室主辦,周浦鎮文化服務中心協辦,周浦企業文化促進會承辦,爲節日增添了濃濃的喜慶氛圍。

陳軍賢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