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訊員 李諄諄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此次松香粳1855的又一次成功選育,將進一步豐富松江大米目前的品種結構,也爲消費者的“米袋子”增添新選擇。

民以食爲天,農以種爲先。滬上唯一的稻米類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松江大米”遠近聞名。近日,松江大米的“準新成員”,中晚熟粳稻品種——松香粳1855也進入最後的選育階段。相比去年獲得國家級金獎、同樣是中晚熟的松香粳1018,松香粳1855的米粒更長,但品質不減。今年經市級部門最終審定後,預計明年將在松江首批推廣,從而爲廣大市民的“米袋子”增添新選擇。

圖說:陸銘昌標記葉齡。李諄諄 攝

在松江區農技中心不遠處的試驗田中,農技人員挽起袖管,拿起紅油章正在田間的新種苗測量“葉齡”。與別的稻田不同,只見這裏的秧苗被劃分爲地磚一般大小,每一塊地裏插着小標牌,寫着不同的系列號。技術人員精心選取其中長勢尚可的秧苗,在每一片禾苗葉片上點上紅油墨,並用標杆標記好在田間的檢測點位,以備下次來時觀測分櫱進展和速度。“葉齡和抽穗等生長進程相關聯,有些是在長16、17片葉時抽穗,有些則可能是長12、13片的時候。”松江區農技中心高級農藝師陸銘昌介紹,通過了解葉齡,可以預知新作物的抽穗時間,從而及時安排穗前施肥等農事。

圖說:農技員在試驗田播種。李諄諄 攝

一顆顆測量生長進度,眼前這些被如孩童般精心呵護的禾苗就是選育中的松香粳1855,也是松江大米的“準新成員”。據瞭解,松江大米目前的“主力部隊”有早熟品種松早香1號和中晚熟品種松香粳1018。此次選育的松香粳1855,是以松香粳1018爲母本、以松早香1號爲父本進行雜交繁育做得。

圖說:育種中的新品種松香粳1855。李諄諄 攝

“選育的過程是腦力活,也是一種體力勞動。”陸銘昌介紹,分櫱、抽穗、成熟等植株成長的關鍵時刻,技術人員都需要下田“辦公”。辛苦勞作外,選育還需要花費不少時間。陸銘昌說:“這也是研究人員最爲缺少的,一個優秀品種的繁育往往需要幾年甚至長達10年的時間。”爲了縮減選育進程,每年春夏之交,陸銘昌和他的團隊在松江育種,嚴冬來臨時,再奔赴海南種一季。利用海南島的特殊氣候進行加代,松香粳1855的選育時間也得以縮短到了5年。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多年選育,目前松香粳1855的主要性狀已經基本達到穩定,大米口感、氣味,以及植株抗性等性能與松香粳1018相比無差的同時,米粒更爲纖長,是目前中晚熟優質粳米中極爲難得的長粒品種。“去年開始參加區裏的初試,今年參加市裏的初試和生產試驗,預計明年將可以通過審定,在區內首次推廣種植。”陸銘昌說。

“一家煮飯,滿弄堂香。”從第一代名爲“老來青”的稻米品種開始,到後面經過10年選育的松早香1號和松香粳1018,從松江“試驗田”中選拔出來軟糯清香的松江大米,一直在滬上廣受好評。此次松香粳1855的又一次成功選育,將進一步豐富松江大米目前的品種結構,也爲消費者的“米袋子”增添新選擇。

通訊員 李諄諄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