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其他事物能像这块东西一样,让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高度重视,有了它就是“真命天子”,四邦来朝;没有它就是“白板皇帝”,让其他豪强嗤笑不齿……而它在历史上沉沉浮浮、或隐或现,无数人追踪它的下落而不可得,它忽而出现、忽而消失,最终在历史上无影无形,不知所终。

它,就是秦始皇的传国玉玺。

只不过是一块雕刻的玉而已,不过当它成为了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标志时,就不得不令天下的掌权者们慎重对待。

关于它的下落,在历史上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说法,一是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着它在玄武楼自焚,毁于大火;二是元顺帝逃亡时带入大漠后不知所踪。

至于网上比较流行的1948年“万里号”沉船之说,以及冯玉祥驱逐溥仪时遗失之说,都说的是清朝的皇帝印,而不是那方“传国玉玺”。因为乾隆帝曾经亲自考证过,清宫大库里的玉玺,都是赝品……一句话否定了先祖皇太极大半生的秘密努力。

现在我们从头捋一下,传国玉玺到底是怎么个出身?长什么样啊?

据说,最早的传国玉玺是用和氏璧做的,后来又改成了一块极品蓝田玉。

“天下共宝”和氏璧,我们从《韩非子》中楚人和氏“献璞刖足”的故事中都听说过。收入楚国王宫三百年后,楚威王将其赏赐给国相,而国相举办家宴的时候,和氏璧不翼而飞。正在楚国做游说工作的魏国人张仪被诬陷偷璧,结果被施以笞刑,打了个遍体鳞伤,最后含羞而去。

之后,张仪去了秦国,一年后被擢升为国相,从此和楚国不死不休……张仪怎么痛恨楚国我们就不说了,又过了一些年之后,这块“丢失”的玉璧,不知怎么就到了赵国,这才引出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

到了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血洗长平,攻破邯郸,终获此璧,后来被做成了“传国玉玺”。

据说是丞相李斯亲笔撰写的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

但是根据《史记·始皇本纪》的记载,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的时候,因为湖中风浪大作,龙舟快翻了,秦始皇一着急,就把传国玉玺向风浪扔了过去……意思是以“国之气运”来镇压。风浪的确止住了,但是玉玺由此失落。

至于“八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之说,史记语焉不详,无法考证真伪了。

但无论怎么说,和氏璧做的传国玉玺,到此可以画上句号了。因为皇帝不能没有大印啊,秦始皇回宫之后,又找了一块极品的蓝田玉重新制作了一方玉玺。

所以,即使“和氏璧玉玺”复归,也只能当“备胎”了。

之后,这块蓝田玉版的玉玺被秦始皇的孙子亲手献给了刘邦,变成了大汉帝国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究竟长啥样呢,据《三国志·孙破虏传》记载,参加讨伐董卓的长沙太守孙坚,带兵入驻洛阳,驻扎在城南甄宫井一带,士兵们清扫皇陵的时候,看到井中似乎有五色雾气升腾,孙坚闻讯赶来查看,亲自入井察看,竟然摸出一方四寸玉玺,玉体蓝白,五龙盘钮,黄金镶补缺角,上书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毫无疑问,这就是传国玉玺了。那个缺的角自然就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时,老太后一怒摔掉的,王莽又命工匠用黄金补上的。东汉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这块玉玺失踪了,不知怎么就跑到了皇陵边上到水井里。关于井中的五色雾气是啥东东,古人认为,因为金玉之精都有光气,所以传国玉玺在井里发光是“自然现象”。

到此时,玉玺的身世就开始有了说不清楚的瑕疵。从秦子婴献给刘邦,到王莽被杀,刘玄拿到玉玺,之后刘玄被赤眉军杀死,刘盆子拿到玉玺,后来献与刘秀,直到东汉末年遗失,这段历史都是清楚的,有据可查的。

从孙坚亲自下井捞出玉玺开始,事情就变得可疑了,因为它有一段时间的行踪说不清道不明……谁知道是不是赝品?有证据吗?而且孙坚捞玉玺的说法,在历史传播上也开始添枝加叶,说什么孙坚派人入井,发现一个投井而死的宫女尸身,脖子上挂一个锦匣,里面正是装着这方大印……这就更不靠谱了,宫女怎么拿到的国之重宝,而后又不明不白地死在井里?

然而,就这块已经开始存疑的玉玺,在当时却无人怀疑,魏帝曹丕和后赵石勒还分别在玺肩部刻了字……而从历史资料的明文记载上看,从五胡十六国到五代十国,制造玉玺赝品来为自己助威的事件已经发生过不只一次了,唐太宗李世民也因为隋朝的玉玺被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带入漠北,而刻了几块自用的大印聊以自慰。

后来,公元630年,唐将李靖带兵讨伐突厥,带回萧后和孙杨政,玉玺自然也回来了。直到三百年后,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传国玺就此便再也没有明文记载了。

宋元明清诸朝,频频出现的所谓的“传国玉玺”,经历史学家们考证,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它们是真的。甚至,李从珂死的时候抱着的那块玉玺,是不是秦始皇的那块蓝田玉大印,都有待商榷。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中引《玉玺谱》说:“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由此可见,这八个字是秦子婴献给刘邦的玉玺的玺文应该不假了。

然而,唐初以房玄龄为首的文人编撰《晋书》,其中《穆帝纪》、《舆服志》提到传国玉玺的文字,都说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所以,从唐朝开始,玉玺文字就有了这么两种说法。

明代大学者杨慎在《丹铅总录》中说:“秦始皇之玺,一曰’皇帝寿昌’,一曰’既寿永昌’,已传疑有二矣。”

也就是说,汉代传承自秦国的玉玺的玺文,和隋唐时期的玉玺的玺文,根本就不一样!

我们能把它们当成是同一款吗?

至于以后,宋、元、明、清,乃至民国时期,这块玉玺“奇迹”般地多次出现,连历史学家们都断言,无法论证为真。

我想,对于玉这种易碎品而言,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年代,它何以能够坚挺地存在而不被损毁?也许,传国玉玺已经彻底湮灭消失,再也无法让后人一睹其荣光了……

历史的真相,依然在重重迷雾中有待我们及后人去探索,时间或许会给出答案,或许……永远也没有答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