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李鸿章算是近代中国的一大名人,世人多称“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但是,后人却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满人的走狗;有人说他是洋人的奴才;也有人说他现代化的先行者。但是,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鸿章曾在曾国藩帐下充任幕僚,后来独立门户,自创淮军。早年参与过镇压太平军,晚年又为清廷建设北洋水师,后来,甲午战败,他又东渡日本,签下《马关条约》,为自己留下了一生的骂名。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e4548df2cbc41e5b6867fd1d2192d02\" img_width=\"850\" img_height=\"818\" alt=\"世人都骂李鸿章,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传言,他临终之前,曾题诗一首,诗言:\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从诗中可以看出,此人对自己的一生颇为感慨,也有着诸多不舍。因为,看到此时的清帝国内外交困,正需有人出来靖平戡乱,而自己行将就木,已经不能再为其支撑局面了,非常感伤,只愿后人能再接再厉,为国多做贡献。因为,此诗为李鸿章口述而成,所以无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理说,李鸿章作为一个如此知名的人,一言一语皆国事,这种临终之语无需特别传扬,便会天下皆知。但是,奇怪的是,这首诗一直在作者死后近六十年才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其次,这首所谓的《绝命诗》在包括《李鸿章全集》在内的众多历史资料中都看不到,只有在一本台湾人高拜石所写的书中可看到此诗的全文,这不禁让人对这首诗的真实性产生了质疑。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8bb9ca87f9748a1a556615d51db88d2\" img_width=\"850\" img_height=\"565\" alt=\"世人都骂李鸿章,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李鸿章本人也算是一个颇有文采的人,而其一生之经历亦颇为传奇。这首诗不管从韵律的角度还是从立意的方面来看,都比较像是李鸿章亲手所作。根据相关记载,李鸿章去世前后,身边一直都有家人和部属陪侯。因其身份特殊,他死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专人记录,若是死前真的留有这么一首不俗之作,那么,也没有理由不被人记录下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那名台湾学者的书《南湖录忆》中所记述,一九零一年的的一月份,李鸿章和庆亲王奕劻在“议和大纲”上签字。随即,国人声讨又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到了九月份,李鸿章在北京贤良祠吐血而死,被诊断为胃血管破裂。归西之前,他感念时局危难,自己已经没有精力面对面与洋人再论长短了,不禁留下老泪,遂有此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紧接着,书中又说李鸿章于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之后,奉命进京稳定局势,当他走到津门地界时,与自己几位熟人相遇,几位熟人之间互相感慨了几句,说着说着李鸿章竟然流下了泪来。其后,书中又将八国联军侵华一事的前前后后略为记叙了一遍,这期间,又引用了李鸿章幕僚范肯堂(江苏宝山人)的一首诗:\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相公实下忧时泪,谁道而今非哭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譬以等闲铁如意,顿教捶碎玉交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皇舆播荡嗟难及,敌垒纵横不敢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怜臣命己如丝。\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c511eed0b1b4d2eb2b28e1f8b58f0bb\"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17\" alt=\"世人都骂李鸿章,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范肯堂与李鸿章交往多年,情谊非同一般,我们从他的诗中看到了他对李鸿章津门痛哭一事的记述,以及对其大半生为朝廷奔波劳累的概括,但是,这些内容跟所谓的“临终遗作”并无太多联系。因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在这位台湾学者的书中,认为这首诗是李鸿章的临终遗作,并无十分确凿的证据,所以,我们也就不能断定此诗为李鸿章所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过,不管此诗真伪如何,单从文学造诣上看,此诗还是写得很有水平的,是真是伪都不妨碍后人对此诗的鉴赏与传扬。\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鸿章年少有才,人也机敏聪慧,进入官场之后,可说是如鱼得水,事事顺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恩师曾国藩早期在对太平天国的作战中屡屡受挫,于是,向朝廷上奏说自己“屡战屡败”。李鸿章看到了此奏之后,略加思索,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奏折就因这两字之差,给朝廷的印象就完全不同了,曾国藩不但没有因为之前的失败而遭受太多的惩处,甚至,还获得了一番嘉勉,而李鸿章也就此得到了曾国藩的进一步赏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作诗之外,李鸿章一生还留下对联无数。\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ec58416451f458bb136c1d2d907991e\" img_width=\"850\" img_height=\"1394\" alt=\"世人都骂李鸿章,那么,这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因为,李鸿章乃国家重臣,凡事都从大局考虑,他对清朝的实力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对外战事中,往往力主求和。1884年中法战争前夕,朝廷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相持不下。这也招来了许多仁人志士的不满,对于此,这些抗法人士就曾列举了他“六可杀”的理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此,李鸿章作联自解:“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在我看来,李鸿章是一位有点能力而脾气又不算太坏的人,若是换了其它一些呲牙必报者,遭到世人如此非议,而其手又握有如此重权,自然要大加报复,以图后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李鸿章,还有一种评价: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更是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可见,此人并不像大家口中所说的那么不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参考资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史列传·李鸿章》、《南湖录忆》、《李鸿章:历史漩涡里的一代重臣》、《李鸿章全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94341750905293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