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div\u003E\u003Cp\u003E李鴻章算是近代中國的一大名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但是,後人卻對他褒貶不一:有人說他是滿人的走狗;有人說他是洋人的奴才;也有人說他現代化的先行者。但是,不管怎麼說,他都是一個在中國歷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鴻章曾在曾國藩帳下充任幕僚,後來獨立門戶,自創淮軍。早年參與過鎮壓太平軍,晚年又爲清廷建設北洋水師,後來,甲午戰敗,他又東渡日本,簽下《馬關條約》,爲自己留下了一生的罵名。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e4548df2cbc41e5b6867fd1d2192d02\" img_width=\"850\" img_height=\"818\" alt=\"世人都罵李鴻章,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傳言,他臨終之前,曾題詩一首,詩言:\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從詩中可以看出,此人對自己的一生頗爲感慨,也有着諸多不捨。因爲,看到此時的清帝國內外交困,正需有人出來靖平戡亂,而自己行將就木,已經不能再爲其支撐局面了,非常感傷,只願後人能再接再厲,爲國多做貢獻。因爲,此詩爲李鴻章口述而成,所以無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理說,李鴻章作爲一個如此知名的人,一言一語皆國事,這種臨終之語無需特別傳揚,便會天下皆知。但是,奇怪的是,這首詩一直在作者死後近六十年纔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其次,這首所謂的《絕命詩》在包括《李鴻章全集》在內的衆多歷史資料中都看不到,只有在一本臺灣人高拜石所寫的書中可看到此詩的全文,這不禁讓人對這首詩的真實性產生了質疑。 \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78bb9ca87f9748a1a556615d51db88d2\" img_width=\"850\" img_height=\"565\" alt=\"世人都罵李鴻章,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李鴻章本人也算是一個頗有文采的人,而其一生之經歷亦頗爲傳奇。這首詩不管從韻律的角度還是從立意的方面來看,都比較像是李鴻章親手所作。根據相關記載,李鴻章去世前後,身邊一直都有家人和部屬陪侯。因其身份特殊,他死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專人記錄,若是死前真的留有這麼一首不俗之作,那麼,也沒有理由不被人記錄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按照那名臺灣學者的書《南湖錄憶》中所記述,一九零一年的的一月份,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在“議和大綱”上簽字。隨即,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到了九月份,李鴻章在北京賢良祠吐血而死,被診斷爲胃血管破裂。歸西之前,他感念時局危難,自己已經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不禁留下老淚,遂有此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緊接着,書中又說李鴻章於八國聯軍侵入北京之後,奉命進京穩定局勢,當他走到津門地界時,與自己幾位熟人相遇,幾位熟人之間互相感慨了幾句,說着說着李鴻章竟然流下了淚來。其後,書中又將八國聯軍侵華一事的前前後後略爲記敘了一遍,這期間,又引用了李鴻章幕僚範肯堂(江蘇寶山人)的一首詩:\u003C\u002Fp\u003E\u003C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相公實下憂時淚,誰道而今非哭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譬以等閒鐵如意,頓教捶碎玉交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皇輿播蕩嗟難及,敵壘縱橫不敢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是卅年辛苦地,可憐臣命己如絲。\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6c511eed0b1b4d2eb2b28e1f8b58f0bb\" img_width=\"850\" img_height=\"617\" alt=\"世人都罵李鴻章,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範肯堂與李鴻章交往多年,情誼非同一般,我們從他的詩中看到了他對李鴻章津門痛哭一事的記述,以及對其大半生爲朝廷奔波勞累的概括,但是,這些內容跟所謂的“臨終遺作”並無太多聯繫。因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這位臺灣學者的書中,認爲這首詩是李鴻章的臨終遺作,並無十分確鑿的證據,所以,我們也就不能斷定此詩爲李鴻章所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過,不管此詩真僞如何,單從文學造詣上看,此詩還是寫得很有水平的,是真是僞都不妨礙後人對此詩的鑑賞與傳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鴻章年少有才,人也機敏聰慧,進入官場之後,可說是如魚得水,事事順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其恩師曾國藩早期在對太平天國的作戰中屢屢受挫,於是,向朝廷上奏說自己“屢戰屢敗”。李鴻章看到了此奏之後,略加思索,將“屢戰屢敗”改爲“屢敗屢戰”。奏摺就因這兩字之差,給朝廷的印象就完全不同了,曾國藩不但沒有因爲之前的失敗而遭受太多的懲處,甚至,還獲得了一番嘉勉,而李鴻章也就此得到了曾國藩的進一步賞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除了作詩之外,李鴻章一生還留下對聯無數。\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8ec58416451f458bb136c1d2d907991e\" img_width=\"850\" img_height=\"1394\" alt=\"世人都罵李鴻章,那麼,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因爲,李鴻章乃國家重臣,凡事都從大局考慮,他對清朝的實力有着非常清醒的認識,因此,在對外戰事中,往往力主求和。1884年中法戰爭前夕,朝廷中主戰派和主和派相持不下。這也招來了許多仁人志士的不滿,對於此,這些抗法人士就曾列舉了他“六可殺”的理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此,李鴻章作聯自解:“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在我看來,李鴻章是一位有點能力而脾氣又不算太壞的人,若是換了其它一些呲牙必報者,遭到世人如此非議,而其手又握有如此重權,自然要大加報復,以圖後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李鴻章,還有一種評價: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爲“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德國海軍大臣柯納德稱爲“東方俾斯麥”,慈禧太后更是視其爲“再造玄黃之人”。可見,此人並不像大家口中所說的那麼不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參考資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清史列傳·李鴻章》、《南湖錄憶》、《李鴻章:歷史漩渦裏的一代重臣》、《李鴻章全集》】\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94341750905293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