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f58d078e3db49409abb326785a10cd7\" img_width=\"361\" img_height=\"239\" alt=\"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电信工学子在路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采访最后,洪老师请团队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朋友们拍摄一段寄语,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了解舟山传统的渔业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初探非遗文化,学习高跷技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7月12日上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薪火传承实践团队来到了浙江省舟山市白泉镇柯梅社区,了解白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情况。

"\u003C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7月12日至15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薪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舟山,寻找并体验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初探非遗文化,学习高跷技能\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7月12日上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薪火传承实践团队来到了浙江省舟山市白泉镇柯梅社区,了解白泉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情况。。在白泉镇柯梅社区负责人叶女士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文化长廊与文化礼堂。团队成员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鼓阁、布偶戏的韵味,并体验了腰鼓的打法,学习了高跷的技巧。团队成员吴成静在学习高跷之后说到:“这次独一无二的体验,真正体会到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22f011874ae44b6da7c0559051ae2396\" img_width=\"409\" img_height=\"618\" alt=\"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电信工学子在路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通过与叶女士的交谈,实践团了解到村里的孩子也从小热爱学习高跷。高跷表演者每次表演要不仅要把高跷紧紧的绑在脚上甚至会勒出血痕,还得踩着高跷跳舞唱歌,进行高难度动作,这些对缺乏训练且胆子较小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挑战。谈到此处,叶女士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一方面,文化的商业性和精神娱乐的多样性,注定这些传统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与时代产生冲突,而当代人对经济利益与快餐式文化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像高跷这类活动本身很容易让人把高跷本身和危险联系在一起,改变民众这种观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样留住祖辈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把高跷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了叶女士和她指导的团队的“心结”。令人欣慰的是村里的孩子从小热爱学习高跷,并愿意为此克服困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渔民号子传承人有话说\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舟山渔民号子作为舟山海洋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已于2005年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各种办法和手段,取得了实质性的保护成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3日,“薪火传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位于舟山市定海区的“洪国壮文化传播工作室”,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舟山渔歌号子”的魅力并采访文化继承人洪国壮老师与舟山渔歌号子背后的故事\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采访中,洪老师为团队成员详细的讲述了舟山的历史文化特色。紧接着,洪老师以一个老渔夫的身份向团队介绍了渔民文化和渔歌号子不可分割密切关系,在讲述期间,洪老师为团队表演了最有特色的渔歌号子,从渔夫们撑篙出航,到打鱼归来岸边起网,真实的描绘了舟山特有的生活与文化。团队成员专注聆听并用心记录下特有的文化底蕴。\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随后,团队成员跟随洪老师学习了渔歌号子中最有特色的“摇橹号子”,几位成员伴随着洪先生的口号,拿着船橹,感受渔歌号子的文化魅力。随后,洪老师拿出了他在传承文化期间整理的文字、视频资料,并且向团队展示了洪老师自己撰写的书籍,据洪老师描述,这些资料倾注着他14余载的心血,并且他将继续坚持传承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ff58d078e3db49409abb326785a10cd7\" img_width=\"361\" img_height=\"239\" alt=\"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电信工学子在路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采访最后,洪老师请团队为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朋友们拍摄一段寄语,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舟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了解舟山传统的渔业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两大高校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4日下午,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薪火传承”实践团队联合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共同在浙江省舟山市白泉镇柯梅社区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促非遗传承护文化之基”活动,共有30余名小朋友与孩子家长参加了本次活动,舟山市白泉镇成教校长林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荷娜等人出席了本次活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活动以此增进青少年对“非遗”的了解与认识,共同营造保护“非遗的氛围,促进“非遗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了解舟山海洋文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杭电信息工程学院刘洋同学准备的B-BOX为活动拉开序幕,随后两校的合唱、独唱,白泉镇小朋友们的“拉丁舞”中国舞古诗词朗诵等表演也为第一环节增添一份精彩。在文化小知识问答环节中,团队穿插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海洋保护以及青少年安全知识等问题进行一系列提问,青少年对所提的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且从中学习到了舟山的海洋文化和中国非遗文化,在家长和社区工作人员中也收获一致好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后由白泉镇舟山锣鼓表演者叶荷娜女士以及社区锣鼓团队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精妙绝伦的锣鼓演奏。接着叶荷娜女士对孩子们和两校志愿者们进行舟山锣鼓的启蒙教学,使他们切身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传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741831f3f574718bfb1dbf71f1cd979\" img_width=\"387\" img_height=\"256\" alt=\"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电信工学子在路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为更好的践行新时代,将非遗文化传播给每一个人,实践团队志愿者将准备好的白色T恤和笼布供青少年们进行绘画创作,团队成员亲身加入青少年队列中,与他们一起将心中的文化绘画出来。随着青少年手中诞生的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以及许多小巧可爱的折纸成品,也象征着活动进入尾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白泉镇柯梅社区文化负责人叶阿姨表示:青年团队所带来的创意和表演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她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更好地让青少年了解非遗文化,了解舟山海洋文化,达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并对团队所举办的活动与安排作出了极高的肯定并表示希望能有长期的合作。\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center\"\u003E\u003Cstrong\u003E走入幼儿园,探寻跳蚤舞的奥秘\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15日,“薪火传承团队成员乘车前往白泉镇新苗幼儿园,探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蚤舞”传承人程园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跳蚤舞,原是流传在海岛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表演的一种民间民族舞蹈。后发展成每年农历腊月廿三民间祭灶神仪式舞蹈,以示送旧迎新,祈求消灾免祸,故民间又称“跳灶舞”。2005年,跳蚤舞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程园长为团队成员讲述了跳蚤舞的起源与其相关文化。程校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跳蚤舞”的继承人已经坚持学习31余年,在采访中,她提到,她从13岁开始接触到跳蚤舞,起初的目的只是兴趣爱好,在她参加工作之后才渐渐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除了自己的热爱之外,程校长也将跳蚤舞文化带进了自己创办的幼儿园,将跳蚤舞传授给更多人。并且她将跳蚤舞编入早操中,言传身教,用多种方式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随后程园长邀请团队成员欣赏了跳蚤舞成名篇《济公斗火神》,两位老师分别扮演济公和火神,扮演济公的李老师通过下蹲和手中的两根竹棍生动演绎了济公阻拦火神的形象,而扮演火神变化成的村妇的张老师挥舞着扇子,更是把火神的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无论是哪位老师的表演都向团队呈现了先辈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在欣赏之后,团队成员分成两队分别向老师学习了济公和火神的舞步。\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b08820e7a1f948698ff92cc8e7f3b470\" img_width=\"465\" img_height=\"308\" alt=\"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杭电信工学子在路上\"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最后程园长表示:“当代大学生、年轻人们应该尽快去接触、了解、学习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需要人的,文化在流长,传承者们在慢慢变老,很多文化随着他们的离去就真的不存在了。在日常的非遗学习中,只能通过老师口耳相传,无法留下文字,很多舞步只有口语化的节拍,写下来就没有办法详细正确的表达下去。我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这里接触这样的文化,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来源:中国教育在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 class=\"ql-align-justify\"\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595420227679079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