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语》:君子不会成为他人的工具

导语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今日佳句

子曰:"君子不器。" —— 《论语·为政》

国学经典|《论语》:君子不会成为他人的工具

写作指导

入君子之道,以学君子之行,君子的境界也有高下之分,为学者即为寻君子之道,有成且达者即入不器之境。

器与不器都是君子。何谓"器"?《易·系辞》:"形乃谓之器。","器"就是"形";何谓"形"?"形",就是"相"。何谓"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相"。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相。(缠中说禅白话直译)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整体,道是系统。器是工具,器是容器。道有主动性,器为被动性。道是思想,器为身体。

君子不器。君子不会成为他人的工具。成为他人工具的人不是君子。君子不会被当枪使。被人当枪使的人不是君子。

老子:朴散则为器。一个人不学习,不动脑,就可能成为他人的工具。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得鱼而忘筌 ;得意而忘言。

"道"是智慧,知识是工具,道是君子所追求的,不拘泥执著于追求知识,不拘泥执著于术语,才能使"道"通达清澈。普通人只看到了知识的气派,却忘记了知识本身是工具不是目的,求知的目的是致道。先哲们警惕地看到一味追求"知识"忘记了"致道之初衷"可能导致"知识爆炸"人不堪其负而智慧无所进展甚至被隔阂蒙蔽,这对"君子之道"以及社会风气来说都是很糟糕很危险的。今天 "学术腔""舌尖体"的出现与术语的泛滥就是先哲们担心的这种情况真实地发生了。

国学经典|《论语》:君子不会成为他人的工具

知句论事

《君子不器》选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为政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知识宝盒

"君子"观念在中国各家中,"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周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尚书·虞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