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在叙例中要有对“有德”“有邻”二者关系的思考:刘备之“德”何以让关羽、张飞等人誓死追随。从刘备和中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一个有德的人还是有德的国家,身边有要好的朋友或是友邦。

陈颖婕简介

陈颖婕,武汉外国语学校高级教师,曾在武汉市优质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二等奖。在武汉外国语学校长期担任毕业年级语文教学负责工作,中考语文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竞赛获奖,特别是“楚才杯”国际作文大赛,获奖人数众多。多次参与武汉市重点课题研究,多篇论文获国家、省、市级一等奖并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主编和参编各类教材、教辅类书籍10余种。

让思维的链条环环相扣

——作文《德不孤,必有邻》的升格指导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的人自有伙伴,有德的家庭会有芳邻,有德的国家必有友邦……

凡有德者,都不会孤单,一定有亲近的朋友。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章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题目中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直接引用《论语》表明观点的由来,第二句,从个人到家庭再到国家对观点的外延进行了一个界定,第三句则对第一句话的内涵进行了诠释。材料从三个方面既界定了观点的内涵及外延,也解释德与邻的关系。由此可知,正确的题意应理解为:有德者,必有亲近的朋友。为了充分的支撑这一事理,我们选取的事件或者材料要将“有德”“有邻”具体化。还要能够具体清晰地表现出“德”在一个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方面的价值,展现出因“有德”而“有朋友”的内在逻辑。

德不孤,必有邻

武汉外国语学校 初三7班 赵君扬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凡有德者,必定不会孤单,总会有亲近的朋友,总会有仗义的伙伴。

刘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刘备是一个忠厚仁义的仁君。他的道德高尚一直被人们所称赞。占领城池从不屠杀民众;对待麾下将士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关羽大意失荆州,身死,刘备暴怒,并不是因为关羽的失职而重罚他,而是起全国之兵向吴国复仇。关羽张飞赵云作为他的好友也会对刘备倾囊相助。刘备之子阿斗身陷囹圄,子龙七进七出舍生向死救阿斗;刘备死后,孔明倾尽才华出师北伐,建言献策,辅佐刘禅。

刘备有德,才会有仗义的伙伴。刘备有德,才不会孤独。

不仅是有德的人会有仗义的好友,有德的国家也会有仗义的友邦。

中国作为一个有德、有担当的大国,在构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潮中,尽显我们的品行高尚:通过一带一路促进亚非欧国家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亚投行,关心有关世界人民的基础设施建设,造福各国人民;还将自己先进的科技,如高铁、5G技术等,带到世界各地,推动世界一起发展……中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个有德、有责任心的大国风范。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中国的友邦也向中国伸出援手:日本在疫情初期便捐赠物资,送来最关切的文化;巴基斯坦举全国之力,向中国提供紧急的医疗物资;蒙古虽然国力有限,但也尽其所能地向我们提供了他们的帮助。

从刘备和中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一个有德的人还是有德的国家,身边有要好的朋友或是友邦。所以,有德的人,必定不会孤单。

有德的人有朋友。那些有德的人,身边必定不会孤独,一定会人愿意与他们交友,愿意做他的伙伴。

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凡有德者,必定不会孤单,总会有亲近的朋友,总会有仗义的伙伴。

刘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刘备是一个忠厚仁义的仁君。他的道德高尚一直被人们所称赞。占领城池从不屠杀民众;对待麾下将士像对待自己的兄弟一样;关羽大意失荆州,身死,刘备暴怒,并不是因为关羽的失职而重罚他,而是起全国之兵向吴国复仇 。关羽张飞赵云作为他的好友也会对刘备倾囊相助。刘备之子阿斗身陷囹圄,子龙七进七出舍生向死救阿斗;刘备死后,孔明倾尽才华出师北伐,建言献策,辅佐刘禅 。

由“德”到“有朋友”的转化太突兀,中间缺少逻辑链条。“德不孤,必有邻”这其中的“必”本身就让“德”与“邻”二者之间有了逻辑关联。在此例中,在表现了刘备的“德”以后,一定要清晰地展现出刘备之德对于让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为他肝脑涂地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搭建起有德而有朋友的内在逻辑关系。

刘备有德,才会有仗义的伙伴。刘备有德,才不会孤独。

不仅是有德的人会有仗义的好友,有德的国家也会有仗义的友邦。

中国作为一个有德、有担当的大国,在构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潮中,尽显我们的品行高尚 :通过一带一路促进亚非欧国家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通过亚投行,关心有关世界人民的基础设施建设,造福各国人民;还将自己先进的科技,如高铁、5G技术等,带到世界各地,推动世界一起发展……中国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一个有德、有责任心的大国风范。 在这次新冠疫情中,中国的友邦也向中国伸出援手:日本在疫情初期便捐赠物资,送来最关切的文化;巴基斯坦举全国之力,向中国提供紧急的医疗物资;蒙古虽然国力有限,但也尽其所能地向我们提供了他们的帮助 。

从刘备和中国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一个有德的人还是有德的国家,身边有要好的朋友或是友邦。所以,有德的人,必定不会孤单。

有德的人有朋友。那些有德的人,身边必定不会孤独,一定会人愿意与他们交友,愿意做他的伙伴。

修改建议:

1.开头可以通过类比、比喻、引用等方式让观点的提出更为生动。

2.提出观点后最好能对观点作具体的阐释,对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诠释,表明自己对“有德”“有邻”的理解。

3.在叙例中要有对“有德”“有邻”二者关系的思考:刘备之“德”何以让关羽、张飞等人誓死追随;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何以让“友邦”在我们危难之时全力相助。

4.在对事例的议论分析中更应该将“有德”“有邻”的关系阐明清楚。说明白“德”的价值和意义。

5.结尾处不能简单重申观点,可以联系现实进行拓展或者进一步挖掘话题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升华、深化主题。

德不孤,必有邻

仲尼认为做到五点品德高尚的行为,便能够吸引旁人:“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由此可见,“有德”是吸引挚友的关键因素,有德之人,必招挚友。

美德就像一块吸金石,它所散发的光芒与魅力能感化人心,凝聚力量。

刘备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治国者,他法礼并用、威德并施;作为统军者,他礼贤下士、仁义领师。被曹操打败后本该轻装逃跑的刘备心系百姓安危带上了十万荆州民众。求贤若渴的刘备曾屈尊就卑三次到草堂拜访诸葛亮,请他出山。刘备的仁爱与真诚,令众人感动、仰慕,天下归心。就连对手袁绍也评价说:“刘备弘雅有信义,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之。”刘备之德让一众兄弟为他肝脑涂地:赵子龙七进七出舍生向死救阿斗;诸葛亮一直追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有德,用仁义和真诚换来人心,成就一段段君臣佳话。

不仅是有德之人有朋支持,有德的国家也会有友邦的相助。

随着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向世界展示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大国风范。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增添活力;倡议设立亚投行,建设事关乎民生保障的基础设施;派出维和部队,为世界的和平安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将自己先进的科技,如高铁、5G技术等,带到世界各地,推动世界共同进步…… 中国一向以世界共同发展为目标,帮助弱小,团结周边,这份大国的责任与担当,让人信赖,值得托付,进而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关系。正因如此,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国家积极向中国提供援助:日本率先捐献物资表达关心,巴基斯坦倾尽储备援助中国,俄罗斯送来了一飞机的物资…… 得道多助,中国以往的“执手相携”才换得危难时的“挚友同心”倾力相助。

正如《大学》所言:“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德,给予了人更多的宽度,能够使人心所纳更为广阔,不仅仅只考虑到自己,更能够考虑到朋友。如此将心比心,旁人方知有德之人值得托付、足以信赖。也正因如此,有德才会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砥才明操以取。”这是《论衡》在千百年前便领悟到的智慧。有德方得挚友。所以,人生在世更为重要的便是磨练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方能寻得数位挚友。与有德之人为伴,必能互相扶持、共同进步,迈向前方的山高海阔,踏上前方的朵朵青云。

对比原作和升格之后的习作,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原作只是将“德”与“邻”具体呈现了出来,这即是我们前文提到的“知其然”。但是修改以后,特别是增加的第段“美德就像一块吸金石,它所散发的光芒与魅力能感化人心,凝聚力量”;第段“刘备的仁爱与真诚,令众人感动、仰慕,天下归心”“刘备有德,用仁义和真诚换来人心,成就一段段君臣佳话”;第段中“德,给予了人更多的宽度,能够使人心所纳更为广阔,不仅仅只考虑到自己,更能够考虑到朋友。如此将心比心,旁人方知有德之人值得托付、足以信赖”等等表述就很好地将“德”与“邻”的内在逻辑清晰地表达了出来,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对“知其所以然”的思考。

2.升格后的作文遵循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基本逻辑思路来行文。第—段写“是什么”,第段是“为什么”,第段是“怎样做”。而原作只回答了“是什么”。

3.升格作文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搭建好了思维的“脚手架”,让整个思维清晰、完整、环环相扣。正如我们在第1点中已经提到的这些表述:

第段“美德就像一块吸金石,它所散发的光芒与魅力能感化人心,凝聚力量”

第段“刘备的仁爱与真诚,令众人感动、仰慕,天下归心”

“刘备有德,用仁义和真诚换来人心,成就一段段君臣佳话”

第段中“德,给予了人更多的宽度,能够使人心所纳更为广阔,不仅仅只考虑到自己,更能够考虑到朋友。如此将心比心,旁人方知有德之人值得托付、足以信赖”

概念A“有德”是如何到达概念B“有邻”这一结果的呢?那是因为作者最终想明白了“德”的价值和意义,即“感化人心”“凝聚力量”。然后又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德”有此价值和意义呢?并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德,给予了人更多的宽度,能够使人心所纳更为广阔,不仅仅只考虑到自己,更能够考虑到朋友。如此将心比心,旁人方知有德之人值得托付、足以信赖”。至此,两次追问,两个“脚手架”,完成了对这一事理完整而清晰的思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