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5175210b2a44c2ab3be69bf05be3d1d\"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50\" alt=\"雨色空濛訪岔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看着穿梭來往的人羣,在雨中擎着雨傘的我,擁有了江南的幾許韻味悠長。\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764828d4b9945b2918c43d4033e7441\"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50\" alt=\"雨色空濛訪岔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當我敲開一家人的大門,開門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漢子,說明來意,他便把我們一行人邀請進屋。

"\u003Cdiv\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題記】\u003C\u002Fstrong\u003E渭北合陽的大地上,有一條徐水河。河的盡頭連接着黃河,滾滾向東,匯入大海。在兩河的交匯處,千百年來坐落着一個村莊,她的名字叫“岔峪”。因在黃河岸邊,常年有着水運擺渡,所以就有“古渡岔峪”之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正值三伏天,我受金水文學社的邀約,去岔峪古渡採風。一大早出門,伴着零星的小雨,準時在約定的地點,我與14名文學愛好者,分別乘坐三輛車前往岔峪。在去往的路上,雨越下越大,倒是給這一段的大熱天增添了絲絲清涼。\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ab69288508b14045ad561466239ee4d3\"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50\" alt=\"雨色空濛訪岔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望着車窗外的雨,我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二十年前。那是我在年輕時被組織上抽調,去離岔峪不遠的村子上黨河駐村\"三講教育\"工作。因而,在閒暇時就去了岔峪村。只記得小路彎彎,交通閉塞,在狹長的徐水河溝壑迂迴。當我第一眼看到岔峪村之時,只見房舍零散且破舊,村容村貌極爲落後,一條黃河在村的東頭橫斷開來,成爲天然的屏障。因此,千百年來的岔峪古渡口就傳承下來,對望的河對岸就是山西。那時,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裏只有感慨\"唯見黃河天際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車子駛入徐水河的路段時,我知道就離岔峪村不遠了。令我驚奇的是,原來蜿蜒曲折的溝路已經是平坦的水泥路了,兩旁的樹木在雨中顯得愈發蔥蘢,隨着雨霧的縈繞,讓我的心裏多了幾許期待,現在的岔峪變得怎麼樣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約經過十分鐘車程,我的眼前被一個整潔現代的新農村所吸引了。只聽車上的同伴說到岔峪村了。我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啊!這和我二十年前認識的岔峪村格格不入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我下車的一瞬間,只見北面整齊有序的民居從東向西一字排開,上下錯落有致,帶着江南徽派\"白牆、黛瓦、馬頭牆\"的建築風格元素,讓這裏一下子變得婉約柔美起來。再看,高大莊重的村部一樓是多功能大樓,人流出入有序,上面的\"移民中心 遊客中心\"八個大字尤爲醒目 。轉身而望對面是一湖靜水,水波粼粼,有水鳥不時掠過,漣漪點點。在向西緊挨着的是繞湖路徑,綠草萋萋,樹木蔥綠,間隔着十二生肖的石刻像,甚爲精緻。路的西邊就是寬敞的文化廣場和生態綠化公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遠眺南邊,神駝山蜿蜒向西。只見綠色的植被,將整個山覆蓋的鬱鬱蔥蔥,形成一個天然的氧吧。在山峯的東南面,寫着\"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尤爲壯美。此刻,我擎着雨傘,呆立在雨中,這還是我原來印象中的岔峪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最使我詫異的,正是村頭的東邊,一條沿黃公路橫貫南北,與滾滾黃河水一起浪跡天涯,終結了岔峪千百年來沒有公路的歷史。站在沿黃公路而望,一面是一去不復還的江河水,一面是新建的移民新村,與周圍的景觀相得益彰,凸顯了山水岔峪,綠色岔峪之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次金水採風團的安排下,首先參觀了移民中心和旅客中心合二爲一的綜合服務大樓。進入服務大廳的第一眼,就被設計的\"黃河之水天上來\"佈局所吸引,環顧四周整潔有序,功能區分工明確,讓遊客享受到優質服務。大廳內既有精心佈置的村史風情展示,又有爲顧客服務的休息區和商品購物區,並且人性化的有圖書免費閱覽。令我欣喜的是,在大廳有大學生組成的志願者服務隊,可見岔峪正在以新的姿態迎接着年輕人的加入和了解。在這個大廳讓每一位遊客可以瞭解到岔峪自然風貌,人文景觀,風情文化以及發生的日新月異變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當我粗略瞭解完岔峪村的風情文化,同行者建議去實地感受一下風景如畫的岔峪。於是,一行人陸陸續續走出大廳。外面下着小雨,大家紛紛撐起了雨傘,在雨色空濛中感受夏日的清爽。沿着伊人湖而行,只見周文王和太姒的塑像映入眼簾,一下子《關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隨口而出。誰不希望自己的愛情甜蜜,婚姻美滿?放眼而望湖中心的小島,伴有涼亭,藉着雨霧的縈繞,彷彿那個\"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水袖翩躚,聘婷佇立,憑欄而望,只等心上人涉水而來,能不心怡乎?湖面上煙雨朦朧,既有人工點綴的天鵝戲水,又有白鷺在湖面掠過,亦真亦幻,難辨真假。行走的路徑,一邊是岔峪村人文的介紹牌,一字錯開;一邊是十二生肖的塑像,讓處在期間的遊人在不經意間會詢問自己,今昔是何年?爲何早生華髮?屬相在年輪中有序交替,而匆匆時光一去不停留啊!伊人湖的西邊就是文化廣場與芳草萋萋的生態林,道路蜿蜒迂迴,充滿了詩情畫意。不時間就有\"子夏傳經\"\"天作之合\"\"蒹葭\"等等的景緻映入眼簾,讓行人有了古風情韻,只覺往事越千年。\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15175210b2a44c2ab3be69bf05be3d1d\"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50\" alt=\"雨色空濛訪岔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看着穿梭來往的人羣,在雨中擎着雨傘的我,擁有了江南的幾許韻味悠長。只見那些愛美的女子,時而停駐留影,時而停駐觀望,隨着夏風吹起的裙袂,增添了幾許嫵媚,含有了尤憐的惆悵之美。爲什麼雨中會有這麼多的遊人而來?這是今天岔峪舉辦\"伊尹故里文化節暨放河燈活動\",在文化廣場有序進行着會議議程,傳播着活動的意義,講述着岔峪村的變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時候,我在雨中仰望神駝山,想當年山上龍居寺的香火興旺,至今遺址猶存;想當年抗日戰爭之激烈,古碉堡遺址訴說着因落後遭受侵略者的欺凌。可是,現在這一切都被鬱鬱蔥蔥的樹木所淹沒,成爲一曲村莊見證歷史的豐厚沉澱。興亡的交替,對於岔峪這個黃河岸邊的小村,顯得滄桑而厚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回頭再去村頭的岔峪古渡口,已經沒有當年的艄公擺渡,貨物運輸,秦晉往來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沿黃公路讓運輸更快捷,往來更方便。此刻,但見寬闊的黃河水平緩南下,一去不返。蒼茫的水面伴着雨水的傾灑,讓人感慨這裏的幾度風雲,幾度春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雨依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同行者催促去品嚐一下文化節的小喫。於是,三五個人爲伴,一起去新建的民居農家樂。走近時,但見當地的踅面、蕎麪刀削麪、涼皮、肉夾饃、油糕等等,在集會上一字排開,喫飯處以雨棚遮蓋,顯得整齊有序,而遊客則根據各自的喜好,悠閒地品嚐起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喫罷小喫,有人提議去高處的觀景臺欣賞一下岔峪的全貌。隨即一行人又撐起雨傘,在坡道甚陡的路徑向北而行,大約五分鐘的時間,就來到觀景臺。這是一座仿古式的六角亭子,裏面有供遊人歇息的木製長椅。放眼望去,東面的黃河水浩浩淼淼 ;南面的伊人湖,生態文化公園尤爲壯觀,遠處的神駝山樹木青翠茂盛,遊人漫步其中;西面由徐水的溝系延伸着,神祕而沉靜。北面是懸崖斷隔與新建的村落相連,一氣呵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俯瞰岔峪村的全貌,就會驚奇的發現,這裏的水資源得天獨厚。黃河水千百年來讓這裏的古渡商貿成爲傳承後代的依託。而徐水在這裏也注入黃河,成爲村民灌溉農田滋養生命的根本。最爲重要的是村裏有兩口泉水,讓這裏的村民沒有汲水之憂,繁衍生息。在這裏,黃河像母親一樣,徐水河如女兒一樣,共同滋養着岔峪人安居樂業。這裏的山,退耕還林之後,愈發顯色蒼翠深幽,宛如一道天然屏障,爲岔峪震住風脈,才擁有了今天打造出來的江南韻味。有山有水的地方,人們能不安居樂業嗎? 因觀景臺與村舍離得不遠,在雨色空濛中顯得沉靜而整潔,於是一行人便有了造訪農家的渴望。再則,雨越下越大了,到農家小屋可以歇息一下。這樣即能避雨又能聊天,更是此行的一件快事。遠觀整齊劃一的民居,可以看見爲了防止水土流失而築起的仿古牆體,依次而上共三層,牆體上面繪圖着3D民俗畫,與江南風格的民居完美融合。並且家家門前都有一個小花園,花色正好,十分致美。這足矣體現出移民新村的設計者,用足了\"繡花\"功。\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9764828d4b9945b2918c43d4033e7441\"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750\" alt=\"雨色空濛訪岔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當我敲開一家人的大門,開門的主人是一位六十多歲的漢子,說明來意,他便把我們一行人邀請進屋。房屋內是單元結構形式,有客廳、居室、竈房、衛生間,一應俱全,乾淨講究。在聊天中得知他姓雷,也是這個村的主姓。當我問起岔峪爲啥是移民新村時,他說:\"我村岔峪是黃河岸邊偏僻的小村,千百年來就是靠黃河擺渡,種點莊稼,過着與世無爭的日子。由於緊挨黃河,受到黃河變道,加上下游水利工程的影響,而且我們居住的低,如果一發大水,黃河水就會倒灌村。祖祖輩輩都很苦,但是今天的娃們享福了,過上好日子了。這多虧新的移民政策,經過鎮黨委政府,移民局、村委會一起爲我村精心打造設計,纔有了今天的新村莊。當時就是移民政策給一點,我們自己籌一點,用舊房換新房,統一規劃,居住面積和風格都一樣,做到了公平公正,家家戶戶都非常滿意。特別是移民局幫助我們把村容村貌整飭一新,基礎設施建設走在全縣前列 。現在,我作爲一名岔峪人很自豪,我們的居住條件不比城裏人差,而且喫得綠色食品,呼吸的是新鮮空氣,這是城裏人所羨慕的。現在,我村又搞起旅遊,好日子還在後頭哩。\"一番話,讓我聽到了這位漢子的心聲。在聊天中得知,岔峪村的年輕人都陸續回來了,爲村裏注入新的生機,讓以後的發展有了希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尋訪完畢,臨近傍晚。雨停了,正是華燈初上。這對於岔峪村的人來說,就進入到一年一度的放河燈活動中。每年農曆的六月十五日,是岔峪村的放河燈風俗。最初放河燈是爲了祭祀河神,讓河神保佑擺渡人平安,以及祈求村上不發大水,風調雨順。後來人們爲了寄託自家的子孫綿延,就把撈到的河燈帶回家,以乞求河神賜予自家子孫。因而,每年都有祈福求子,還願河神的人家。現在,隨着放河燈成功申報省級非遺傳承項目,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重視,使放河燈在正確的輿論導向下,在新時代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一來,秉承了古老的祈福平安,人丁興旺,風調雨順之意;二來,就是祈福國泰民安,共築中國夢的民族偉大復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河燈是從莊重的祭祀儀式開始的。首先是鐘鼓禮樂齊鳴,由村裏的年長者,德高望重者,身着華麗周服,供獻上祭品瓜果、牛羊、花饃等;然後由尊者宣讀今年的祭文,告慰河神,行三叩九拜大禮;最後宣讀這次活動獻禮者的名單。接下來就進入到放河燈的主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時,在沿黃公路上,已經擠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鄉親,還有媒體記者。只見放河燈的鐵船上,坐有二十多位精壯的漢子,帶着河燈,駛向由南向北的寬闊河面。在離村大約2公里的河面上拋好錨,就開始放河燈。岔峪村的黃河是北高南低,因此就可以順流將河燈放下。這河燈沿着黃河漂移,最遠可達二三十公里,沿途的人們都會爭相觀望,視爲見到者就可以保平安。更有希望添子的人家,就會在沿途打撈河燈,得到者就會請回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放河燈從開始到結束大概一個鐘頭,由二十個人,相互替換着依次而放,順流而下,一盞盞的河燈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個祝福,一個個心願,隨着觀望的人們飄向遠方。在河岸上望着河燈,似乎每一個人都把寄託賦予在這河燈之上,臉上流露出釋懷的快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刻,在放河燈的活動中,我想:岔峪之所以古有\"仁義\"渡口的傳說,就是在他們的靈魂深處把\"仁義\"流淌在血液中,勇於當先,有一種無私的開拓精神。再者,神駝山和黃河水賦予了他們天然獨厚的地裏資源;其三,岔峪村的人們,崇尚科學,推崇文化,讓這裏的風物有了靈氣,爲黃河岸邊最美驛站而努力。\u003C\u002Fp\u003E\u003Cdiv class=\"pgc-img\"\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0116fb2e9309408da679fb0b16bb9a69\"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670\" alt=\"雨色空濛訪岔峪\" inline=\"0\"\u003E\u003Cp class=\"pgc-img-caption\"\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u003Cp\u003E驀然回首,再看看岔峪。黃河還是那條黃河,神駝山還是那座神駝山,可是,岔峪新村氣象萬千,生氣勃勃,已經不是原來的模樣。祝福岔峪,雨色空濛的岔峪更動人。(黨啓軍)\u003C\u002Fp\u003E\u003C\u002Fdiv\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310222454915588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