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最高層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仍然銳氣不減

一個人最好的狀態就是眼裏寫滿故事,臉上卻不見風霜。不羨慕誰,不嘲笑誰也不依賴誰,只是默默努力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一個人最高層次的成熟,是人到中年,仍然銳氣不減。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迎難而上的自信和勇敢。公元723年,不滿二十歲的高適,滿懷着聞達於天下的野心來到長安。高適家境貧寒,靠着親戚朋友的接濟和幾畝微薄的田產,得以完成學業。別人問他,家裏都窮的快揭不開鍋了,讀書有什麼用?他的回答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人到中年,高適依然一身布衣。科舉的失利,生活的苦難,不僅沒有磨滅他的意氣,反而激發了他的鬥志。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公元747年,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此時43歲的他,才成爲名滿天下的大詩人。公元749年,高適已經45歲。睢陽太守張九皋終於發現,在他眼皮子底下呆了很多年的這個農夫,居然是一顆滄海遺珠,隨即,將他分配到河南封丘做縣尉。只言小邑無所爲,公門百事皆有期。日復一日的程序化工作,與他的宏圖大志相差實在太遠。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拍馬屁不是他的特長,更別說讓他魚肉鄉里了。於是高適轉身離去,沒有半點猶豫。

一個人生上半場都快走完的中年人,辭職以後還有什麼作爲?高適的回答是:當兵。從官場退下,高適剛巧趕上安史之亂。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那些年,高適讀的書裏面不僅僅是經史子集,還有兵法修列。在大軍潰敗、主將投降的情況下,高適獨自殺出重圍。當着皇帝的面陳其要害,展現出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華。

此後十多年,他在大大小小的平叛戰爭中屢立戰功,從一個詩人終成一代名將。三代皇帝對其恩寵備至。玄宗任命他爲侍御史,肅宗讓他出任蜀州刺史,代宗更是讓他執掌劍南,加封渤海縣侯。《舊唐書·高適傳》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不忘初心的原則和底線。君子有所爲有所不爲周國平在《靈魂只能獨行》中寫道:許多人所謂的成熟不過是被習俗磨去了棱角,變得世故而實際了。那不是成熟,而是精神的早衰和個性的消亡。真正的成熟,應當是獨特個性的形成,真實自我的發現,精神上的結果和豐收。很多貌似成熟的人就像沒有成熟就落到地上的果子,看似成熟了,實際上是被蟲子咬了,爛了。

人到中年,需要成熟,但成熟並非毫無原則的妥協與退讓。真正的成熟,是內心的澄澈通明,有說要的勇氣,也有能說“不要”的底氣那纔是一個人應有的風骨。即使是個中年人,也是一個有鋒芒的中年人。只有守得住底線,纔有可能超越人生上限。人到中年,銳氣不減不減的是矢志不移的追求和堅守。曾國藩說,事有歸着是人生的一種福相,必有福德。事有歸着,就是辦事沉穩有着落。一件事,要麼不做。既然開了頭,就要有頭有尾,有始有終。在一個荷花池中,第一天開放的荷花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第二天開放的數量是第一天的兩倍之後的每一天,荷花都會以前一天兩倍的數量開放,假設到第30天荷花就開滿了整個池塘,那麼:在第幾天池塘中的荷花開了一半?第15天?錯,是第29天。這就是著名的荷花定律,也叫30天定律。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成長不是一蹴而求。時間知道,從來都沒有什麼人生開掛,有的只是厚積薄發。中年人真正的成熟,並非一味地隱忍,而是心有所向,心有所持。縱使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微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