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國土

利樂有情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是佛弟子們熟悉的迴向偈,這四恩即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三寶恩。佛陀在各種經典中經常教導弟子們對國言忠,對親言孝,對子言慈,對友言信,守五戒,行十善,修六度萬行。

▌爲什麼佛教要強調報國土恩呢?

國土對我們有養育之恩。我們賴以生存的國土是最無私的,山川、水土、糧食、礦藏都是國土對人們的奉獻。國家對我們還有保護之恩。

佛陀雖然辭親割愛,出家修道,成道之後,也經常在外遊化,很少回到自己的祖國迦毗羅衛。然而,當他得知自己的祖國受到外族攻擊的時候,會毅然前去阻止。有一次,拘利族與釋迦族人爭奪水源,準備爲水一戰,佛陀阻止他們說:“以血換水,是水貴?還是血貴?”兩族人聽後幡然醒悟,放下干戈。佛陀使自己的母邦避免了一場戰爭之苦。

▌佛陀的愛國愛民之心,深刻地教育着佛弟子們,時刻思維報國土恩

唐代高僧玄奘大師,西行求法17年,歷經艱辛,名揚印度,深受僧俗的尊敬,但他爲將佛法帶回自己的祖國——東土震旦,攜法東歸,以報國土恩。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東北三省,其征服中國的險惡野心昭然若揭。太虛大師義正辭嚴地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予以嚴厲譴責:“此種暴行,爲國際公法所不許,人道主義所不容,而日人竟悍然不顧,但求達到吞併滿蒙、征服中國之目的,可謂猙獰極矣。”大師發表《爲九·一八事變告臺灣朝鮮日本四千萬佛教民衆書》,呼籲佛教徒發揚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維護人間正義的責任,協同一致,消弭戰爭。

太虛大師

七七事變發生後,作爲佛教領袖的太虛大師帶領全國佛教界積極投身於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他通電全國,呼籲中國國內外佛弟子同赴國難:“因爲國家對於吾人有保護教育恩,故吾人當獻身國家而報之……無論信佛與否,皆與國家有密切之關係,故吾人當有愛國之思想,而不容自外也。”

1939年大師率佛教訪問團對緬甸、印度、錫蘭、新加坡、越南進行訪問,沿路宣傳中國抗日的正義與意義,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行徑,細敘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會見了尼赫魯、甘地、緬甸等各國僧俗人士,澄清國際友人的誤會,取得了友邦的精神支持與物資支持。

弘一大師

抗戰時期,弘一大師身患重病,懺悔自己不能爲國爲民做什麼。看淡生死:“大病從死。”自己處於生死邊際還不忘救濟難民,付囑寺院當家師,把禪房寮房多騰出些,救濟難民,共甘苦、同患難,並把別人贈送的一副貴重的眼鏡賣了換作糧食,救濟災民。弘一大師開示:“唸佛不忘救國!”

佛門僧衆在中華民族危難之秋,不因自己無守土之責而超然物外,共赴國難,出世常懷家國之憂。

▌國土恩深何以報?

在《般若經》、《法華經》、《菩薩本行經》及《華嚴經》等大乘經典中,佛陀反覆宣講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報國土恩的最有益的行動,就是不懈地“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佛陀常勸勉菩薩們以建立人間淨土、實現莊嚴國土爲己任,如《菩薩本行經》雲:“欲得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嚴淨國土,教化衆生,皆由精進而得成辦。”《大方廣佛華嚴經》說:“菩薩摩訶薩……教化衆生,莊嚴國土,施作佛事,現大威德,無有休息。”

許多菩薩也發願以建設“莊嚴的國土”爲自己的奮鬥目標。如《大方廣佛華嚴經》的普賢菩薩,《阿彌陀經》中的法藏菩薩均發願以種種殊勝德行,從事於成就莊嚴國土的工作。

由此可知,莊嚴國土既是大乘菩薩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的具體展現,也是佛陀及其無數弟子們的最終理想和目標。每個佛教徒都應時刻以慈悲的精神,用圓滿的智慧去啓迪人心、淨化社會,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而不懈努力。

寺院四衆弟子看似過着晨鐘暮鼓的出世生活,但他們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的慈心悲念從未變過。祈極樂之佛光佑我中華河清海晏、時和歲豐;願佛弟子們更行精進,莊嚴國土,利樂有情!

關注佛教微課堂(xuefofa)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