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Wz1t2kEvKrhZb\" img_width=\"500\" img_height=\"226\" alt=\"“積怨坑”變成“順心塘”——看袁村寺村如何破解鄉村廢舊坑塘治理難題\"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如今,藍天碧水掩映下的袁村寺村。 本報記者 劉建讜 通訊員 劉起旭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月21日,踏着夏日熱浪,記者來到虞城縣李老家鄉袁村寺村,離該村1華里處,就依稀看到高大巍峨的袁村寺村牌掩映在蔥蘢樹木、如洗天藍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看看這路、這水、這花草,剛修的路,剛整的坑,剛引的水,才種的花,仨月前這裏還是泥路,一片雜草和遍地垃圾。”村頭,88歲的李東月老人說,以前,坑裏陳年垃圾堆成山,沒人管無人問,最讓人難受的是,鄰居倒垃圾爭地界鬧不和,被大家稱爲“積怨坑”,“現在坑連了、水清了、人順了,‘積怨坑’變‘順心塘’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東月老人的一席話把在村口散步的幾個村民逗樂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起了村裏的變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坑連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前這兒自西向東是仨不規則的臭水坑,附近鄰居總往裏倒垃圾,水面沒現在一半多,雜草叢生,除了倒垃圾,沒誰來。現在整了坑、修了路、種了花,成了鄰居們休閒娛樂的好地方。”說起順心塘,出來散步的縣教體局退休幹部李榮卯十分自豪,“現在美了,2月底,鄉里派車派人拉了幾十車垃圾,連通了仨坑塘,引了清水,我親眼見證了它的華麗轉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年前,記者曾幾次造訪這裏,記憶裏這兒就是仨廢舊坑塘,周邊是不規則的小“油眼路”和幾十戶人家,雜物亂放、垃圾亂倒、污水橫流,臭氣飄散,路人都掩鼻繞道而過。今天再次來到這裏,記者眼前一亮:彎彎曲曲的“油眼路”、雜亂的垃圾和污水亂排現象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北岸的一條筆直平坦的水泥路和南岸一條曲徑通幽的透水休閒磚道,一架鋼構彩虹橋連結南北,路兩旁新植的垂柳、冬青、桂花和各種花草青翠欲滴、奼紫嫣紅。駐足彩虹橋往東西眺望,湛藍天空下,開闊的池塘波光瀲灩,池塘邊蘆芽青青、垂柳依依、蛙聲陣陣,與池塘北岸矗立的黛瓦白牆構成一幅江南水鄉寫意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水清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把廢舊坑塘變清一直是村民的夢想。大家說的‘順心塘’只是該村18個廢舊坑塘改造的典範。”李老家鄉黨委書記劉新學說,在鄉里的支持下,這項工程於年初啓動,大坑塘治理已結束,爲該村鋪修小路12條,硬化村主要道路5華里,新建鋼構橋樑1座、農耕文化園和廣場公園各1處,涼亭2個,配備垃圾收運設備1套、保潔工8名,改造廁所74個,拆除破舊房屋28戶88間。如今,該村的18個坑塘均已打通並注入了活水,池塘岸邊已形成長達1.5公里的綠化帶,主要種植了香花槐、白蠟、垂柳、女貞、國槐等,村容村貌大大改觀。下一步,將把所有坑塘通過引水串聯起來,死水變活水,結合村裏的黑木耳、蘑菇、蔬菜等傳統產業,在周邊建設公園、溼地等,再招商引資把池塘承包出去,種蓮、養魚,有專人打理,成爲村集體經濟之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池塘瀲灩水清淺。而今,袁村寺廢舊坑塘已成一汪碧水,栽上了蓮藕,建起了涼亭,人在岸上游、魚在水中戲,一望無際、流水淙淙的環村池塘,處處展現着嫵媚與風情,潮溼清新的水氣撲面而來,飄過白牆紅瓦的儼然村舍,令人恍惚間以爲來到了水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袁村寺有美麗十八塘。”廣場公園是該村佔地最大的公園和人氣最旺的景點,每逢傍晚,村民都來這裏跳舞、娛樂,“水清了,天藍了,生態好了,村民心理順着哩。”在廣場公園健身的村民高興地說。(下轉2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接1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一路花草多,晚上還亮燈。小孩有地方玩,大人也能跳廣場舞、唱歌、打拳、練練身體啥的,可順啦。”在農耕文化園附近居住的李榮寬喜歡每天帶着6歲的小孫子從東向西,依次將順心塘沿途的公園綠地“刷”一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農耕文化園的“顏變”,是袁村寺全力打造特色旅遊小村的前奏。在文化園的槐樹下,有幾位老人坐着納涼。“在鄉里投資260萬元做好綠化、美化、亮化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將投入更多的資金做好後續工作,力爭打造成別具一格的特色旅遊小村。”村黨支部書記李宗輝說,爲了改善人居環境,鄉里、村裏下了大功夫,路面硬化、園林綠化,光垃圾就運出了十幾車。“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工作,尤其是對18個坑塘的集中整治,建公園、建廣場、修路、種綠化樹,把人心聚了起來,讓下一步產業發展更順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夜幕降臨,街燈點亮,十八塘周邊公園便成爲村民健身消暑的去處。在孝心亭公園,廣場舞曲伴着村民的笑聲在空中悠揚盤旋,和着水面粼粼波光及蛙鳴,合奏出一首首從容悠揚的小夜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就圖個自娛自樂。”領舞的張靜有些羞澀。“這裏離水面近,涼快,心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水清地綠惹人醉,夏日清風掠過村舍,花香在清新的空氣裏飄蕩,爽朗的笑聲在村口的文化廣場迴盪,袁村寺村民在充滿詩意的農家小院安享着悠閒時光……\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65747397976396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