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宽北京天桥市井人物雕塑之从头开始

萧宽北京天桥市井人物雕塑之笑口常开

萧宽北京天桥市井人物雕塑之甜蜜人生

萧宽北京天桥市井人物雕塑之乐在其中

在当代中国,萧宽先生是位艺术大家,也是位艺术杂家。这位早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的高才生,被当代著名诗人徐敬亚誉为“吉林大学拜伦一样的家伙”,其艺术创作涉猎国画、书法、油画、版画、连环画、漫画、雕塑、诗歌、报告文学、评论等十多个艺术学科,是名扬京城的“百变鬼才”。

坦率地说,尽管早知道立于北京天桥的市井人物雕塑出自萧宽之手,在我的潜意识里,对先生的定位仍是一位书画大家。

2010年12月26日晚,当我走进萧宽先生的画室,才发现自己仰慕十年之久的书画大家竟然还是一位雕塑大师。随手翻阅他的个人艺术画册,收入册中的雕塑作品达30余幅。也许是职业的原因吧,我把先生的雕塑归类于城市雕塑范畴,这一归类在与先生的交流中得到了共识。

提到城市雕塑,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上世纪50年代起,这种起源于古希腊,一度在西方盛行的承载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位的景观式艺术作品,便开始在中国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亮相。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许多大中小城市都立起了自己的城市雕塑,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但与此同时,在这个科技创新、艺术多元的时代,由于受西方抽象艺术和另类艺术家个性化艺术的影响,我们的许多城市雕塑却步入了创作的误区。“另类抽象、缺乏个性、肆意模仿、立意空洞、没有内涵”成为当下城市雕塑的通病。

关于城市雕塑,我个人认为,不管什么艺术,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支撑。目前许多城市雕塑之所以不被认可,关键是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地域文化的浸润,雕塑里“中国元素”的东西太少。什么是城市雕塑?我的理解是,城市雕塑是一座钢筋水泥锻造的城市与市民最直接的心灵碰撞和情感触摸的载体。一件优秀的城市雕塑作品应具备历史性、人文性、地域性、时代性、启迪性、象征性、纪念性、交流性等诸多文化内涵。如果这个雕塑是冰冷的、陌生的,与时代和历史脱节,那么这个雕塑就走不进市民的心,也无法承载一座城市的文化和形象。

“个性是艺术的特质,文化是艺术的底蕴,内涵是艺术的生命。”拜访萧宽先生时,先生几次提到自己对城市雕塑的艺术主张,这在他的系列城市雕塑作品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体现。

一 把苍天的盖头揭开/立天柱/定五洲/雕日月/塑昆仑/留下沧桑浩宇鬼斧神工的玄秘/大写的人/--顶天立地

二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情韵水转流长/梦幻转瞬即逝/灵感/在五色土上/沉思/把微笑留住/让泪珠永恒

三音乐凝固了/诗歌哑然了/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大繁就简/大色即空/大巧若拙/大实若虚/大智若愚/大慧若痴/大爱无言/大情内含/大道无极/大悟是禅/--维纳斯断臂/诠释了历史……

2002年2月5日,萧宽先生在他工作的新华社书画院卧牛斋里写下了日后广为传播的《雕塑宣言》,为自己的城市雕塑定下了艺术标准,以一个艺术家的历史责任感,为中国城市雕塑艺术生命的锻造留下了启迪和思考。

2003年元旦,萧宽先生的城市雕塑代表作——北京天桥市井人物系列铜雕在北京天桥斜街北广场落成。这4尊以《从头开始》、《笑口常开》、《甜蜜人生》、《乐在其中》为主题,以老北京民俗文化为艺术底蕴的城市雕塑,初看起来造型拙朴、构图抽象,但细细端详却各个形象逼真、憨态可掬、气韵横生。打眼望去,老北京独有的民俗风情扑鼻而来,令人过目难忘、回味无穷,加之配以天下独有的浪漫“萧体”书法题诗,使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雕塑融为一体,平添了一份中国画的水墨情韵,使艺术的张力和城市的魅力遥相呼应,直抵人们的心灵深处。这4尊高达3米的铜雕一经落座,立即受到市民的好评,成为新北京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书画协会副主席、秘书长,新华社书画院副院长、秘书长李治元先生在《创新雕塑语言的“鬼才”萧宽》一文中,对萧宽先生的北京天桥市井人物系列铜雕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萧宽的个性造就了这些生动的作品,这组雕塑折射出作者对中国传统‘似与非似’、以意韵形神表达深刻内涵的审美理想的追求。”著名评论家孔祥新先生称“萧宽先生北京天桥市井人物雕塑,不是‘小家碧玉的后花园艺术’,也非小康之家精工细雕的摆件,而是返朴归真,大气豪迈的城市名片。其雕塑,可亲近,可触摸;可欣赏,可权衡;可教育,可启蒙,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艺术,是城市视觉垃圾中的凤毛麟角。”

城市雕塑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打造人文城市的艺术工程。它和鳞次栉比、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一样,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精神和城市灵魂的写照。2006年9月16日,萧宽先生的又一城市雕塑代表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词作者、已故中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公木先生的雕像在吉林大学落成。整个雕像以一面猎猎迎风的军旗为背景,画面庄重肃穆,造型神态逼真,人物栩栩如生。军旗的前中央,公木先生半握的右手高高举起,慈祥的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好像正在指挥人们演唱他那首传唱了几十年的军歌:“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目视着雕像,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难忘的岁月,仿佛看到了猎猎的军旗迎风飘扬,仿佛听到了嘹亮的军歌在心怀荡漾。

萧宽先生雕塑的公木像得到了吉林大学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虽然坐落在吉林大学校园,却成为人文长春重要的标志性雕塑之一,不但吸引了许多本地市民前来瞻仰,许多到长春游玩和办事的外地人也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前来一睹。我想,这不但是对公木先生的祭拜,也是对艺术的一种朝拜。

太阳升起圆圆的笑脸/男人健美阳刚/女人秀丽舒展/宝宝活泼欢畅/地平线上走来希望/肩上扛着憧憬/脚下复活梦乡/嘴角溜出一串串歌谣/睫毛弹奏着生命乐章

这是萧宽先生给自己创作的系列城市雕塑《和谐之家》的配诗。在这组系列雕塑里,萧宽先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将城市雕塑创作引入到一个新的艺术天地。一块看似平常的圆形钢板,在先生的手上变成了艺术的底片,妙趣横生的人物组合,心心相印的真情传递,和谐绚烂的色彩挥泼,演绎着家的温暖、爱的欢愉和生活的情趣。如今,这二十多座《和谐之家》系列雕塑已矗立在北京各市区,成为北京人打造和谐北京,拥抱快乐人生、创造幸福家庭的文化招牌和道德力量。

说到道德力量,这里不能不提到萧宽先生根据5·12汶川地震中母爱精神创作的雕塑《母爱如佛》。这是一件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艺术精品,简洁的造型、光洁的画面,圣洁的母爱通过一块清洁的玉石弥漫着我们的心际,令我们泣泪,让我们感怀。看着看着,就觉得心窝里堵得慌,眼泪不自觉地就流出了眼帘,仿佛有一种力量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有一种声音在无声地敲打着我们的灵魂。这大概就是文化的根吧。试想,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件艺术精品矗立在汶川,那该是一份多么厚重的圣礼啊!

令我们感到振奋的是,萧宽先生的城市雕塑已经得到了许多城市决策者和社会名流的认可。有的城市已经就城市雕塑这一项目开始了与先生的合作。我想,萧宽先生正是抓住了中国文化的根,才抓住了中国城市雕塑的魂。在这篇文章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把这一份思索送给所有关注中国城市雕塑的朋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