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走遍林州】五龍鎮羅圈村:緊鄰淇河畔 欏棬與羅圈

新聞梗概

淇河之秋,天映水藍。蒹葭深處,水鳥自由出入。清風來,漣漪起,草木湧,蘆花飛揚。隔河相望,五龍羅圈村就在彼岸上。

欏棬:一個入國家級大字典的村莊

羅圈村,舊稱欏棬。該村在外工作的省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張海峯,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介紹說,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訓詁學家、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寧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纂的《通用規範漢字字典》第309頁上,一則條目顯示:“棬,用於地名;欏棬(在河南)。”運用GPS工具測試,馬上給出了精確答案:字典裏的欏棬村位於東經113.900977度、北緯35.761879度的交叉點上。而這個位置,正是今天的五龍鎮羅圈村。欏棬,在字典裏解釋是兩種不同的植物。從字面推測,欏棬村緊鄰淇河,水土肥美,適合各種植物生長,其中欏、棬類樹木更爲繁茂,對村人生存生活有過貢獻(比如棬樹即是古代製造盂器的主要材料),欏棬村村名應該與欏、棬類植物有關。半個多世紀前,由於文字簡化,人們將欏棬簡化爲“羅圈”。

該村退休教師張奇栓給出另一種說法。他說,欏棬村過去草樹繁茂,當地人爲了生活,就將棬樹、柳樹、蘆葦等植物作材料,編製成人們生活需用的器具拿到集市買賣,其中,老百姓用來篩麪粉的籮的木圈,欏棬村人做得最好最出名,並以此爲榮把村落叫成籮圈,後又叫成羅圈。

以上兩種說法相比較,張海峯的說法更有依據和說服力。從欏棬村沿226省道往東南不足40裏的衛輝市獅豹頭鄉也有個羅圈村,那裏是林縣老書記楊貴的故鄉。爲了避免讀音重複,人們習慣上把衛輝市的羅圈村稱爲“南羅圈”,把林州市的欏棬村稱爲“北欏棬”。

欏棬村真正有據可查的歷史要到元末明初。張氏一支自山西省壺關縣禾登村(一說河鄧村)遷至欏棬村,成爲欏棬村的始居村民。之後,徐、劉、任、郭、牛等姓氏先後遷入。經歷五百多年後,眼下的羅圈村共有512戶,2130口人,710畝耕地。與過去相比,由於自然環境的退化,植被面積減少,加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靠傳統的編制手藝已遠遠不適應時代,村民們只有另謀出路。

羅圈:一個被扶貧政策改變的村莊

由於受自然環境、地理區位偏遠等因素的制約,羅圈村前行的腳步異常艱難。支村兩委在脫貧致富方面幾經探索嘗試,一直未找到適宜的途徑。村子裏有經營頭腦、胸懷大志的能人都到外面去創業或是在本土做生意,實現了自己的致富夢想,可是大部分村民仍然靠着種田爲生,即使外出打工也收入微薄。

國家實施扶貧政策後,羅圈村被列入省級貧困村,有扶貧政策惠及。羅圈村被確定的建檔貧困戶41戶。近年來,支村兩委帶領全體黨員幹部與村裏的貧困戶結成幫扶對子,根據各戶實際情況制定脫貧舉措,用活用好扶貧政策,保證每家貧困戶有三項以上幫扶措施。2016年,該村有10戶貧困家庭穩定脫貧,2017年有12戶實現穩定脫貧。2018年,支村兩委積極爭取外來企業入駐羅圈村,目前,一個能安排20餘名公益崗位的服飾企業已投入運行。

貧困戶正在穩定脫貧,而羅圈村的村容村貌也正發生着驚人的變化。

近年來,經過全村幹部羣衆的共同努力,總投資200萬元的田間路,今年5月份順利完工;爭取財政扶貧資金85萬元,完成了2929米道路硬化和路兩旁1212米排水溝工程;財政補貼15萬,賢達人士徐雲林捐資1.5萬元,寬6米、長398米的東西主街得到硬化;幹部帶頭,羣衆參與捐建修復的長80米、寬8米的淇河漫水橋方便了羣衆出行。

路平了,街道寬敞、明亮、整齊了,村容村貌整體有了大改觀。一個新羅圈村,在淇水河畔被扶貧政策扮亮。欣慰之餘,村黨支部書記張虎栓感慨地說:“羅圈村的變化一是沾了國家扶貧政策的光,二是黨員幹部和村民心齊勁足。這裏面應該感謝的是幫扶單位市工商質監局,爲我們村派來了得力的駐村第一書記,不管是原來的郝振方,還是眼下的劉建全,他們心在羅圈,情繫羅圈,是羅圈人的功臣。”

談到羅圈村的近期發展目標時,張虎栓說:“村裏雖然有了變化,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最近我們正在謀劃着硬化學校院子、建設三個標準化共用廁所、把街道整體美化亮化,然後再建個小型遊樂園。需要辦的事情還很多很多。最近,支村兩委經過商議,確定圍繞淇河做文章,通過招商,引進有實力有能力的投資者,來羅圈建設一個有品位有檔次的農家樂,安排剩餘勞力就業,增加村集體收入,把羅圈打造成一處名符其實的美麗鄉村。”

無需多久,再來淇水,隔河再相望,羅圈將是另一番景象。

編   輯 | 張振海

編   審 | 陳廣紅

實習生 | 嶽   巖 林州播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