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需要進一步凝心聚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許多民營企業積極響應“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消費扶貧、公益扶貧等方式積極參與精準扶貧,成爲脫貧攻堅十大行動的排頭兵。

產業扶貧是民營企業扶貧的重點和亮點。民營企業通過爲貧困村輸入資金、技術和品牌的方式帶動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在民營企業產業參與扶貧的過程中,湧現了很多典型案例,也有很多值得總結的經驗與做法。

作爲一家汽車領域的製造業企業,吉利集團的“吉時雨”雷山茶葉扶貧項目可謂是一場成功的“跨界公益”,“吉時雨”充分利用了既有的產業基礎,可以說是一個明智的辦法,事實上也確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傳統茶葉生產形式的痛點

和許多地方一樣,茶葉是雷山縣改變鄉村面貌的重點產業,圍繞茶葉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茶園的種植、管理,鮮葉的採摘均是以農戶爲經營單位,一般都是農戶以自己家承包的耕地、山地,以自家的勞動力爲單位種植、管理茶園。茶葉的大田管理比較簡單,只需要在家庭輔助勞動力進行施肥、除草和修建即可,茶葉的採摘基本上也是以婦女爲主。圍繞茶葉形成了婦女種植採摘茶葉、男勞動力外出務工的農戶家庭經濟結構,當然也有很多男勞動力在採茶季節返鄉採茶。

這種傳統茶葉產業鏈條面臨着自身難以克服的困難,成爲了阻礙產業發展的重要阻礙,且具有全國普遍性。比方說,消費升級對茶葉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茶葉品質的提升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系統過程。茶葉品質的升級,首先需要茶葉的有機無公害認證,這需要農戶改變既有的種植模式,用有機肥代替化肥,用人工除草代替除草劑。這個過程極大的增加了農戶的成本,尤其是增加了人工成本。就以除草來說,以前婦女花一個下午就可以打完除草劑,現在採取人工除草的方式除草,一天最多一畝地。茶葉品質的提升,還需要農戶改變過去的採摘習慣,過去農戶採茶比較隨意,茶葉很難統一規格,影響了茶葉檔次的提升。加工和銷售恰恰是鄉村產業的薄弱環節,雷山縣既有的茶葉都是依靠全縣七八十家大大小小的鄉村茶葉加工廠加工,然後通過商販進行銷售。一方面是加工工藝落後,一方面是茶葉缺乏知名品牌。

這兩個困境是鄉村社會無法通過自身力量克服的,這就需要引入外部資源。在這個背景下,吉時雨雷山茶葉扶貧項目爲貧困村導入了資金、設備、技術、品牌、渠道,實現了茶葉產業的提檔升級。這個做法,可謂是找到了扶貧產業發展的痛點。

雷山茶葉的吉時雨

爲了推進雷山縣的茶葉扶貧項目,吉利集團成立了“貴州雷山雲尖茶業實業有限公司”,爲雷山縣量身定製了“雷山雲尖”品牌。利用吉利集團提供的幫扶資金和杭州市對口幫扶資金,在雷山縣興建了一個現代化茶廠,爲雷山引進了高端製茶設備實現了製茶工藝的全自動化、無塵化。吉利集團爲雷山縣引進了九曲紅梅的製茶工藝,增加了雷山茶葉的產品類型,打造了“雷山紅梅茶”這個拳頭產品。

爲了解決雷山茶葉沒有知名品牌的問題,吉利集團與故宮博物院、網易嚴選合作,對“雷山雲尖”進行包裝設計,賦予了傳統雷山茶廠無法企及的審美和文化內涵。與字節跳動“抖音”、網易嚴選等數字平臺合作,建立了傳統產業無法建立的銷售渠道。

“吉時雨”雷山產業扶貧項目在爲貧困村送去資金、技術和市場渠道的同時,也充分尊重了扶貧產業的特殊性,充分尊重了羣衆在扶貧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了鄉村的社會基礎。“吉時雨”茶葉扶貧項目並非是要完全取代既有產業模式,“吉時雨”對自己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有着精準定位,就是在既有產業基礎之上做加法。“吉時雨”項目充分利用了既有的產業鏈條,延續了農戶種植、採摘茶葉的經營模式,並沒有大規模土地流轉進行規模經營茶園。

農戶種植茶園、採摘茶葉,也起到了讓農戶廣泛參與產業發展,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的過程。2019年,雷山雲尖公司需要50萬斤左右茶葉,茶葉除了來自於公司的242畝示範基地,其餘都是收購自附近的茶農。雷山雲尖公司通過收購茶葉的方式與當地的農戶建立了緊密合作關係,也通過這種方式影響了當地的茶葉產業模式。

“吉時雨”項目充分利用了鄉村的社會基礎,村中的能人、合作社是雷山雲尖公司伸向鄉村的“觸手”,擴大了收購範圍,也幫助“雷山雲尖”公司把控茶葉質量。爲了保證茶葉質量,雷山雲尖公司還通過“協議流轉”的方式,與周邊村莊的茶農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目前簽訂協議的茶園面積已經達到了2700多畝,2019年一共支付農戶茶葉收購費200萬元。

爲了管理“協議流轉”的茶園,雷山雲尖公司進一步調動鄉村社會的力量。鄉村社會是個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十分熟悉。村民之間很容易知道誰家的茶園沒有打除草劑,道理很簡單,“我沒看見你除草,你地裏的草怎麼沒的?”在這個基礎上,雷山縣許多村莊形成了“村規民約”,進一步規範農戶的經營,提升茶園管理規範。

吉時雨茶葉扶貧項目的啓發

吉時雨雷山茶葉扶貧項目對我們思考如何建立扶貧產業的長效機制,鞏固脫貧成果提供了諸多有益的啓發。扶貧產業的一端聯繫着外面的市場,需要遵循市場邏輯;同時另一端又需要深深的紮根於鄉土社會,又有着極強的鄉土邏輯。

所謂鄉土邏輯,是指扶貧產業是建立在農戶經營的基礎上,紮根於鄉村社會的產業形態。農戶是特色農業產業的重要經營主體,農戶依靠家庭自有勞動投入,可以避免規模經營需要僱工而產生的監督管理問題。農民在空閒就可以進行大田管理,比規模經營節約了大量的僱傭成本。特色農業基本上都是依靠鄉村社會的熟人關係和鄉村社會的輿論監督解決農產品的質量監督問題,因此扶貧產業的發展也是鄉村社會建設的過程,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自我治理型鄉村共同體。

市場邏輯是指建立在鄉土邏輯上的扶貧產業,需要打通“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鴻溝。企業下鄉扶貧能夠發揮自身的資金、技術和渠道優勢,從而滿足消費升級對農業產業化提出的更高要求,實現傳統模式的提檔升級。

在這個意義上,農業產業鏈的提升是一個市場和鄉土聯動過程。從市場端看,需要提升農業產業化的市場能力,但是這個需求會在產業鏈條層層傳導,對農產品的種植、養殖過程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最後這些環節又需要落實到具體的人身上,需要調動羣衆的積極性,需要調動鄉土社會的內生動力。

扶貧產業的發展要尊重產業發展的規律,尤其需要調動羣衆參與的積極性。扶貧產業發展的受益者是羣衆,羣衆也應該成爲扶貧產業發展的主體。發展扶貧產業的目的是爲了貧困戶和貧困村擺脫貧困,從長遠角度考慮也是爲鄉村振興提供健康持久的產業支撐。

在扶貧產業發展過程中,企業需要對自己在產業鏈條中的作用有精準定位,這是吉利集團茶葉扶貧對產業扶貧最爲重要的啓發。企業下鄉扶貧,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但是切忌進入自己不擅長的生產環節。“吉時雨”雷山茶葉扶貧項目充分發揮了下鄉扶貧企業的帶動作用、激活作用和兜底作用。吉利集團在技術、品牌和渠道等方面充分發揮帶動作用;作爲一個外來的競爭者也激活了本地茶廠的創新意識,起到了激活作用;提高了茶葉收購價格,讓農戶堅定了發展特色農業的信心,起到了兜底作用。(作者爲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付偉、研究員呂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