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橫刀捉叛將。”

  中國歷史上,以武家出身,最終以文爲業,成爲一代大詞人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他天生孔武高大,因不滿金人侵略,從小苦修劍法,22歲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

  軍中出了叛徒,他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再親自率萬人南下歸宋。

  《辛棄疾詞意圖》作者:不詳。

  南歸後,宦海浮沉,他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縱使如此,他也要奮筆疾書,爲歷史留下一聲貫穿千年的疾呼。

  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字字句句,都是沙場上馳騁的夢想。

  縱然十年飲冰,也難涼一腔熱血。人生在世,不過數百年,與其庸碌一生,還不如學流星,在有限的生命中,只爲一顆初心,燃燒生命的激情,如此,纔此生無憾。

  ▲ 辛棄疾像。

  

  辛棄疾出生時,家鄉已經淪陷在金朝統治者的手裏。祖父辛贊在金朝佔領區裏做過幾年地方官,但心裏一直向着宋朝。

  辛棄疾從小飽讀詩書,卻並非文弱之人。自小目睹人們在金朝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讓他早早立下了恢復中原的志向,於是他每日苦練武功、勤習兵法。

  祖父看在眼裏,在辛棄疾赴燕京考試之日囑咐他:觀察金朝內部的政治情況,爲將來複國做準備。

  《辛棄疾小像》 作者:杜滋齡

  幾年後,辛贊過世。辛棄疾懷揣祖父的遺志在燕京潛伏了幾年,到22歲,終於等來時機。

  那年金朝起兵進一步南侵,辛棄疾聞風迅速組織了一支2000人隊伍,投奔山東抗金起義軍將領耿京。耿京很常識這個文武雙全的青年,便命他掌管軍中大印。

  和辛棄疾隨行的還有一個和尚──義端。義端懂兵法,辛棄疾特地將他推薦給耿京,誰知義端不懷好意,一天晚上竟趁辛棄疾不防備,偷走了他保管的起義軍大印,逃奔金軍。

  耿京覺得辛棄疾引進了奸細,大爲光火,要把他處死。辛棄疾慨然立下軍令狀:“請給我三天時間把義端抓回來,若不能完成任務,願受軍法處置!”

  話畢,辛棄疾飛身上馬,直奔金營。那義端還來不及到敵營領賞,就被半路殺出的辛棄疾截住,一刀砍下人頭帶回營裏。耿京大喜,不但不辦辛棄疾的罪,反而對他更加器重。

   《辛棄疾小像》 作者:吳澤浩

  此時,宋金在南方的拉鋸還在繼續,北方的抗金義軍也一步步遭受金朝的壓迫。耿京便派辛棄疾和另一名武將南下去見宋高宗,做好投奔朝廷的準備。

  萬萬沒想到,兩人還來不及把好消息帶回去,卻驚聞耿京被軍中投靠金朝的叛將殺害。辛棄疾大怒,當即躍馬橫刀,帶幾名勇士突入叛徒營中,只見一羣人還在宴席上喝酒作樂,不知大禍臨頭。

  辛棄疾氣得眼都紅了,他不發一言,直接帶人衝上去將叛徒綁起來,拉出來押在馬上。

  在場士兵見了辛棄疾威嚴的神色,沒人敢動手。辛棄疾大聲說道:朝廷大軍馬上就要來了,誰願意抗金的就跟我走,其餘的好自爲之吧!

  士兵們齊聲響應,辛棄疾當即帶上萬人義軍奔突千里,在臨安將叛徒押上廣場,就地正法。

  這一英雄事蹟在南宋朝野引起震動,不僅軍民們敬佩非常,連宋高宗也連聲讚歎。正所謂: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僕姑。

  做出這番壯舉時,他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血氣方剛,爲故鄉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內心的信仰,是一股厚重的力量,

  你願意爲它付出青春、熱血,

  甚至獻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辛棄疾小像》 作者:毛國倫

  

  但現實的複雜艱難,遠超他的想象。

  南下歸宋的辛棄疾,卻很快被解除武裝,授予文職,北伐的事卻漸漸沒了動靜。辛棄疾想:哪怕沒刀劍,我還有一杆筆啊!於是不停給宋高宗寫奏章,呼籲厲兵秣馬,重拾山河。

  可他不知道一句話,“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偏安一隅的朝廷,人心惑亂,太平日子過慣,胸中早已泄了氣數。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那些慷慨激昂的奏章,在皇帝那裏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終於有一天,皇帝手一揮,要把這個“有才幹的年輕人”調走,只管治理荒政,整頓治安,其餘的不必他操心。

  帶着一顆失落的心,在某個秋日午後,辛棄疾登上建康賞心亭,遙對古秦淮河,痛拍欄杆,想起當年的沙場號角,吟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於是就有了這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辛棄疾詞意圖》作者:陸儼少。

  40年間,他有近20年的時間被閒置,37次頻繁調動。可是,那顆熾熱的愛國心仍燒得他渾身發熱。

  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閒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一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幹,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準備好衝上前線。

  擔任湖南安撫使時,本來只是一個地方行政長官,他卻在任上創辦了一支2500人的“飛虎軍”,鐵甲烈馬,雄鎮江南。建軍之初,造營房,恰逢連日陰雨,無法燒製屋瓦。他就命長沙市民,每戶送瓦20片,立付現銀,兩日內便全部籌足。

  此後,長沙的百姓每天清晨,都看見辛棄疾帶着“飛虎軍”在湘江邊晨跑拉練,立正稍息。越來越多人蔘與其中,湘江邊的隊伍漸漸壯大起來,大有先祖楊家將的氣勢……

  

  無論身處何方,都沒有東西能阻斷他的憂民情、復國志。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過則成災”,他的大動作惹來了諸多誹謗,甚至有人說他擁兵犯上。朝廷忌用他,對他時用時棄。

  但風雨澆不滅心裏的一團火。直至年過半百,辛棄疾收復北方故土的雄心仍在,他寫下《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滿腔家國情懷,不能化作利刃以安天下,不能化作良策以修政績,也要全部傾注於詩詞之中,警策世人。

  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

  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任世間風雨飄搖,

  心中一腔熱血不可冷。

   《辛棄疾詞意圖》作者:湯哲明。

  三

  歲月不饒人。自南歸以來,辛棄疾已從當年那個血氣方剛的青年,成了一個兩鬢蒼白的老人。這裏耗盡了他生命中最好的歲月,卻無法把初心實現。然而無盡的等待,未能磨滅他心中的鋒芒。

  64歲那年,蒙古崛起,將金人逼到南邊,進一步威脅南宋。朝廷這纔想起了辛棄疾,起用他上任抗金,辛棄疾不計前嫌慷慨赴任,不以久閒爲念,不以家事爲懷,單車就道,風采凜然”,命人打造了1萬套軍服,招募1萬名士兵,全力訓練一支精銳軍隊準備抗金。

  箭已在弦上,可偏偏關鍵時候,他卻突然被同僚彈劾撤職,當時他的任期還不足15個月。

  《辛棄疾小像》 作者:顏梅華

  《辛棄疾詞意圖》 作者:吳一峯

  這一天,66歲的他登上鎮江北固山,寫下千古名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回首一生,偶有“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清歡,有“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柔情,可他終是放不下“醉裏挑燈看劍”的豪氣,放不下“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熱血,放不下“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的不甘。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依舊躺在臥榻之上,高呼:殺賊!殺賊!

  《辛棄疾詞意圖》 作者:楊風 李瓊久

  《辛棄疾詞意圖》 作者:黃純堯

  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在亂世中,對信仰從不淺嘗輒止,對現實從不苟且偷安。

  他有一顆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煉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

  若現實冰冷,那就眼含熱淚,

  若現實黑暗,那就心有微光。

  一生中,至少要有一個純粹的理想,

  爲它熱血沸騰,爲它不計輸贏,

  讓你回首昨日,此心無悔。

  《辛棄疾詞意圖》作者:李慶富

  本文已獲物道授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愛上小鎮|

  Ai shang xiao zhen

  * 贈《十二個十二月》

  感受大師人生的長度和寬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