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姓在中國是大姓,沒有出過皇帝,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張姓曾經在河西走廊地區建立了一個前涼政權,前涼是東晉十六國中的“十六國”之一,前涼的統治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甘肅省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西部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大部。

  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位姓張的,也曾在河西走廊地區建立過一個政權,他就是歸義軍節度使張議潮。

  莫高窟壁畫《張議潮將軍統軍出行圖》

  我們都知道,唐朝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王朝,疆域十分的遼闊,唐朝曾經還在今天的伊朗高原一帶設置了一個波斯都督府,在安史之亂以前,整個絲綢之路是暢通的,但是,在安史之亂爆發以後,唐朝駐守在西域地區的軍隊相繼內撤,參加平叛,所以,在唐玄宗後期,絲綢之路上的要道逐漸被我國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佔據。

  駐守河西走廊地區的唐朝軍隊撤回中原參與平定安史之亂時,吐蕃軍隊乘機越過祁連山,佔領了隴西地區,切斷了關中平原與河西走廊地區之間的聯繫,公元764年至786年,吐蕃軍隊又先後攻陷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甘州(今甘肅省張掖市)、肅州(今甘肅省酒泉市)、瓜州(今甘肅省瓜州縣)、沙州(今甘肅省敦煌市),唐朝設置在這裏的河西節度使被迫節節西退,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年),吐蕃軍隊佔領了沙州,唐朝官兵“尋盟而降”。

  吐蕃政權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唐代前期,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非常密切,但是,到了安史之亂之後,吐蕃政權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已經變得不是十分融洽了,因此,吐蕃佔據河西走廊之後,相當於河西地區已處於割據狀態,絲綢之路雖然仍在運行,但是,已經變得不是十分通暢了。

  唐宋時期的敦煌古城,拍攝影視劇仿製的

  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地區的豪傑張議潮率衆起義,趕走了駐守在這裏的吐蕃軍隊,佔領了瓜州和沙州,成爲了實際主持沙州地區軍政事務的最高長官,大中四年(850年),張議潮還佔領了甘州、肅州和伊州(今新疆哈密),在佔領甘州、肅州和伊州之後,張議潮派遣使節分十路前往長安告捷,這十路人馬全都死在了途中,只有一路人馬順利到達長安,張議潮派遣的使節來到長安之後,唐宣宗見到此情此景,非常的高興,並決定在沙州設置歸義軍,任命張議潮爲歸義軍節度使。

  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年),張議潮又佔領了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至此,瓜州、沙州、伊州、肅州、鄯州、甘州、河州、西州、蘭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皆處於張議潮歸義軍政權的統治之下,唐朝皇帝對於獨立於朝廷之外的沙州節度使還是不放心的,於是召張議潮入朝,張議潮來到長安之後,唐朝皇帝給他加官進爵,賜良田美宅,而實際上則形同人質,沙州歸義軍節度使一職繼續由他的侄子張淮深擔任。

  唐代的沙州古城

  張議潮建立的歸義軍雖然是獨立於唐朝朝廷之外的一個政權,但是,依然服從唐朝的管轄,所以,張議潮佔領瓜州、沙州等十一州以後,實際上是爲唐朝再次打通了絲綢之路這一貿易與戰略通道,唐玄宗以後,唐朝的皇帝一般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爲,沙州歸義軍主動歸附朝廷,在唐宣宗時期是一件值得大書特書的喜事,也被看作是唐宣宗的功績之一。

  直到唐朝末年,歸義軍節度使才自稱“金山白衣天子”,五代十國時期,曹議金掌握歸義軍政權,出任歸義軍節度使,但仍然向後唐朝貢,到了宋代,歸義軍則向宋朝朝貢,1020年、1023年,歸義軍節度使曹賢順先後派遣使節來到開封朝貢,覲見了宋真宗和宋仁宗,歸義軍政權在以敦煌爲中心的區域的統治一直延續到1037年,歸義軍政權很有可能被我國北方地區的另一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政權所滅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