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到敦煌,莫高窟和鳴沙山、月牙泉還有陽關、玉門關都是要去看看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Rn42fioiaK\"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666\" alt=\"敦煌的輝煌和玉門關、陽關的落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後,香火漸盛。

"\u003Cp\u003E作者:董耀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都知道敦煌是著名的旅遊聖地,是絲綢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其實這裏還是長城重鎮。敦的含義是大,煌的含義是盛,敦煌就是盛大輝煌之意。來到敦煌,你能感受到今天的輝煌依舊。曾經輝煌的玉門關、陽關,則處於很落寞的情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來到敦煌,莫高窟和鳴沙山、月牙泉還有陽關、玉門關都是要去看看的地方。這些地方強大的文化與自然感染力,可以洗涮心靈。敦煌是文化古城、佛教古城和漢代長城古塞。同時這裏又是世界不同文化的彙集地,來此走一遭,帶走的一定是終身難忘的心靈印跡,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深刻感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000年前,相當於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就有人類的先民活動。在夏、商、周時期,敦煌就有羌戎居住。到了戰國,遊牧的月氏族逐漸強大,趕走了羌人,成爲這個地區的統治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漢時期,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敗並趕走了月氏,佔據了敦煌。至漢武帝時,漢軍迫使匈奴遠遁漠北,河西地區至此歸入漢朝的版圖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設置了敦煌郡。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後,改敦煌郡爲敦德郡,東漢時再改稱敦煌郡。漢朝時,主管西域事務的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長和後來的敦煌太守,都是駐在敦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東晉隆安四年(400),李暠建西涼國,最初將都城設在敦煌。東晉前秦二年(366)始開鑿莫高窟。隋初廢郡置瓜州,這是瓜州之稱的第一次使用。唐武德二年(619)置沙州,這是沙州之稱的第一次使用,這個時期的敦煌,進入到了歷史上特別輝煌的階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建中二年(781),沙州城被吐蕃攻陷。六十多年後,沙州人張議潮率州民起義,推翻吐蕃貴族統治,河西地區重新歸於唐王朝。張議潮可以說是叱詫風雲,出生於河西走廊淪喪後沙州。沙洲,即今甘肅敦煌,建中二年(780)沙州陷於吐蕃。張議潮的父親張謙逸,曾任敦煌郡大都督,官至唐朝的工部尚書。母親姓安,有學者推斷安氏是粟特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永樂三年(1405),朝廷在敦煌設沙州衛,後增設罕東左衛。嘉靖七年(1528),明王朝關閉了嘉峪關以西地區,瓜州、沙州再也沒有中原王朝的行政和軍事機構。直到清雍正元年(1723),纔再設沙州所,很快又升爲沙州衛。雍正四年(1726),從甘肅56州縣移民2400多戶,到沙州屯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敦煌市開車約一個小時,就到敦煌古城遺址了。這裏已經不是城市景觀,古城遺址處於沙漠的包圍之中。敦煌古城修建於漢代,西涼、唐代做了兩次規模較大的重修。古城遺址現僅存南、北、西三面殘垣斷壁,西牆正中開有一座城門。東面的城牆被河水沖毀,在黨河西岸乾涸的河牀上,還可以找到一些遺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南北長1132米,東西寬718米。就地取土夯築成,夯層厚12釐米,城牆基寬6~8米,殘高4米許。四角都築有下部夯築、上部土坯壘砌的墩臺,比城牆約高一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登上高大的墩臺,向遠處望去,廣袤而荒涼,是遙遠得沒有邊界的沙漠。我生長在海邊,每次看到沙漠都會想到大海。遠望沙漠如同看到一片金黃色的汪洋,連綿起伏的一個個沙丘和一個個低谷,是沙漠泛起的滾滾波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的敦煌之所以名聞世界,主要是因爲敦煌莫高窟。這座佛教石窟是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爲主、塑像爲輔的大型石窟寺。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佈高低錯落、鱗次櫛比,最多的地方有五層窟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皇室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了皇室和王公貴族的支持。隋唐時期,隨着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發展到鼎盛,僅武則天時建造的洞窟,就有一千多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吐蕃和歸義軍時期,莫高窟造像活動並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主要是重修前朝的窟室。元以後,隨着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就逐漸被湮沒。\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到光緒年間,一位叫王圓的道士到了莫高窟。這時的莫高窟已經十分荒涼,底層的洞窟已爲黃沙掩蓋。\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Rn42fioiaK\"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666\" alt=\"敦煌的輝煌和玉門關、陽關的落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後,香火漸盛。他要用節省下來的錢財,重修和改造莫高窟,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層洞窟中的積沙。光緒二十六年(1900)5月,王道士的僱工,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積沙時,發現了藏經洞。藏經洞中的大批敦煌遺書和文物,被外國“探險隊”掠走之後,分散於世界各地,並引起巨大的轟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高窟所在地的砂岩,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是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爲木骨泥塑。石窟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差別很大,最大的第16窟面積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足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煌是河西走廊從東向西的最後一個綠洲,歷史上在這片綠洲發生的一幕幕軍事和文化傳奇,包括與長城相關的軍事活動,並非事出偶然,這與地理環境有很大的關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長城區域生活的不同民族、不同族羣的生存狀態和經濟行爲,往往帶有強烈的過渡性,特別是一些長城地區荒漠中的綠洲,水草豐美,既可以作爲定居農業的發展基地,也可以作爲遊牧的重要場所。對這些綠洲的控制權,是遊牧民族之間,中原政權和遊牧民族政權之間爭奪的焦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管哪個遊牧政權,控制了這些綠洲,就可以尋求對遊牧地區其他民族或部落的控制權。進一步強大之後,還可以依靠這些綠洲作爲基地,隨時對中原王朝的農耕地區出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原王朝政權如果控制了這些綠洲,就會大幅度地減少來自北方草原地區的威脅,並把這些綠洲發展成爲中原王朝向外開拓和發展的重要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類似敦煌這樣宜耕宜牧的綠洲,又都是以綠洲爲中心的較大一片地區,獲取經濟收入的重要戰略基地。所以遊牧民族之間,遊牧與農耕雙方,誰都不願意主動放棄。玉門關和陽關,都是漢代扼守河西走廊這塊最西端綠洲的重要關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門關是西漢時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之一,也是漢代長城上的最重要支點,絲綢之路的南路和北路皆必經此關,對中外交通、文化、經濟交流都起過極其重要的作用。相傳西域和田等地進貢的美玉,皆由塔里木盆地取道此關,玉門關因此得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詩中吟誦玉門關的詩作很多,如李白的“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的“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些古往今來始終爲人們喜愛稱道的詩句,更使玉門關名聲遠揚。歷史學家卻告訴人們,詩人所吟誦的玉門關,不是漢代玉門關,而是唐代的玉門關,在今甘肅安西縣雙塔堡一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陽關同玉門關一樣,是漢長城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南路和北路的必經之地,在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據史書記載,陽關在玉門關之南,南爲陽,北爲陰,陽關因此而得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陽關也是古代詩人經常吟誦的對象,特別是唐詩中寫陽關的佳句很多,不過大都是“絕域陽關道,胡煙與塞塵,三春時有雁,萬里少行人”之類荒涼悽寂之作,使後人提及陽關,便會聯想到,一個幽靈往返、野獸出沒、荒涼而無邊無際的景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門關至陽關70多公里,其間原有城牆相連接,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長城城牆遺址。長城遺址雖已很低矮,但烽燧遺址尚存幾十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RnPGtzSTHg\" img_width=\"2048\" img_height=\"1003\" alt=\"敦煌的輝煌和玉門關、陽關的落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古時的敦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來來往往的使節、商人和僧侶等,把中華、印度和希臘等文化類型溝通起來,東西方文明交融互動,敦煌成就了中華文化的盛大輝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朝時的詩人王維,送友人元二出行安西。那時的陽關以外被中原人看作窮荒絕域,風物與中原相差太多,王維只好“勸君更盡一杯酒”,只因“西出陽關無故人”。霍去病、王維、左宗棠等歷史上曾經在這條路上過往的芸芸衆人,對敦煌和陽關來說,應該也是故人了,他們或是軍人,或是商人,或是書生,都走進了歷史,只留下一些悠遠的痕跡讓我們追憶。\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0543330769357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