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到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还有阳关、玉门关都是要去看看的地方。\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Rn42fioiaK\"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666\" alt=\"敦煌的辉煌和玉门关、阳关的落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

"\u003Cp\u003E作者:董耀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大家都知道敦煌是著名的旅游圣地,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地,其实这里还是长城重镇。敦的含义是大,煌的含义是盛,敦煌就是盛大辉煌之意。来到敦煌,你能感受到今天的辉煌依旧。曾经辉煌的玉门关、阳关,则处于很落寞的情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来到敦煌,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还有阳关、玉门关都是要去看看的地方。这些地方强大的文化与自然感染力,可以洗涮心灵。敦煌是文化古城、佛教古城和汉代长城古塞。同时这里又是世界不同文化的汇集地,来此走一遭,带走的一定是终身难忘的心灵印迹,能感受到不同文化的深刻感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000年前,相当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活动。在夏、商、周时期,敦煌就有羌戎居住。到了战国,游牧的月氏族逐渐强大,赶走了羌人,成为这个地区的统治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秦汉时期,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并赶走了月氏,占据了敦煌。至汉武帝时,汉军迫使匈奴远遁漠北,河西地区至此归入汉朝的版图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置了敦煌郡。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改敦煌郡为敦德郡,东汉时再改称敦煌郡。汉朝时,主管西域事务的西域都护府副校尉长和后来的敦煌太守,都是驻在敦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东晋隆安四年(400),李暠建西凉国,最初将都城设在敦煌。东晋前秦二年(366)始开凿莫高窟。隋初废郡置瓜州,这是瓜州之称的第一次使用。唐武德二年(619)置沙州,这是沙州之称的第一次使用,这个时期的敦煌,进入到了历史上特别辉煌的阶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建中二年(781),沙州城被吐蕃攻陷。六十多年后,沙州人张议潮率州民起义,推翻吐蕃贵族统治,河西地区重新归于唐王朝。张议潮可以说是叱诧风云,出生于河西走廊沦丧后沙州。沙洲,即今甘肃敦煌,建中二年(780)沙州陷于吐蕃。张议潮的父亲张谦逸,曾任敦煌郡大都督,官至唐朝的工部尚书。母亲姓安,有学者推断安氏是粟特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明永乐三年(1405),朝廷在敦煌设沙州卫,后增设罕东左卫。嘉靖七年(1528),明王朝关闭了嘉峪关以西地区,瓜州、沙州再也没有中原王朝的行政和军事机构。直到清雍正元年(1723),才再设沙州所,很快又升为沙州卫。雍正四年(1726),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沙州屯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敦煌市开车约一个小时,就到敦煌古城遗址了。这里已经不是城市景观,古城遗址处于沙漠的包围之中。敦煌古城修建于汉代,西凉、唐代做了两次规模较大的重修。古城遗址现仅存南、北、西三面残垣断壁,西墙正中开有一座城门。东面的城墙被河水冲毁,在党河西岸干涸的河床上,还可以找到一些遗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城南北长1132米,东西宽718米。就地取土夯筑成,夯层厚12厘米,城墙基宽6~8米,残高4米许。四角都筑有下部夯筑、上部土坯垒砌的墩台,比城墙约高一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登上高大的墩台,向远处望去,广袤而荒凉,是遥远得没有边界的沙漠。我生长在海边,每次看到沙漠都会想到大海。远望沙漠如同看到一片金黄色的汪洋,连绵起伏的一个个沙丘和一个个低谷,是沙漠泛起的滚滚波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的敦煌之所以名闻世界,主要是因为敦煌莫高窟。这座佛教石窟是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南北长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最多的地方有五层窟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皇室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了皇室和王公贵族的支持。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发展到鼎盛,仅武则天时建造的洞窟,就有一千多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吐蕃和归义军时期,莫高窟造像活动并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主要是重修前朝的窟室。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废弃,莫高窟也就逐渐被湮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直到光绪年间,一位叫王圆的道士到了莫高窟。这时的莫高窟已经十分荒凉,底层的洞窟已为黄沙掩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Rn42fioiaK\" img_width=\"1000\" img_height=\"666\" alt=\"敦煌的辉煌和玉门关、阳关的落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王道士在莫高窟定居后,香火渐盛。他要用节省下来的钱财,重修和改造莫高窟,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清除底层洞窟中的积沙。光绪二十六年(1900)5月,王道士的雇工,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发现了藏经洞。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被外国“探险队”掠走之后,分散于世界各地,并引起巨大的轰动。\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莫高窟所在地的砂岩,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是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石窟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各窟大小差别很大,最大的第16窟面积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足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敦煌是河西走廊从东向西的最后一个绿洲,历史上在这片绿洲发生的一幕幕军事和文化传奇,包括与长城相关的军事活动,并非事出偶然,这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长城区域生活的不同民族、不同族群的生存状态和经济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过渡性,特别是一些长城地区荒漠中的绿洲,水草丰美,既可以作为定居农业的发展基地,也可以作为游牧的重要场所。对这些绿洲的控制权,是游牧民族之间,中原政权和游牧民族政权之间争夺的焦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管哪个游牧政权,控制了这些绿洲,就可以寻求对游牧地区其他民族或部落的控制权。进一步强大之后,还可以依靠这些绿洲作为基地,随时对中原王朝的农耕地区出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原王朝政权如果控制了这些绿洲,就会大幅度地减少来自北方草原地区的威胁,并把这些绿洲发展成为中原王朝向外开拓和发展的重要基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类似敦煌这样宜耕宜牧的绿洲,又都是以绿洲为中心的较大一片地区,获取经济收入的重要战略基地。所以游牧民族之间,游牧与农耕双方,谁都不愿意主动放弃。玉门关和阳关,都是汉代扼守河西走廊这块最西端绿洲的重要关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门关是西汉时通往西域的交通门户之一,也是汉代长城上的最重要支点,丝绸之路的南路和北路皆必经此关,对中外交通、文化、经济交流都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相传西域和田等地进贡的美玉,皆由塔里木盆地取道此关,玉门关因此得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诗中吟诵玉门关的诗作很多,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些古往今来始终为人们喜爱称道的诗句,更使玉门关名声远扬。历史学家却告诉人们,诗人所吟诵的玉门关,不是汉代玉门关,而是唐代的玉门关,在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一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关同玉门关一样,是汉长城的重要关隘,也是丝绸之路南路和北路的必经之地,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据史书记载,阳关在玉门关之南,南为阳,北为阴,阳关因此而得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阳关也是古代诗人经常吟诵的对象,特别是唐诗中写阳关的佳句很多,不过大都是“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之类荒凉凄寂之作,使后人提及阳关,便会联想到,一个幽灵往返、野兽出没、荒凉而无边无际的景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玉门关至阳关70多公里,其间原有城墙相连接,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长城城墙遗址。长城遗址虽已很低矮,但烽燧遗址尚存几十座。\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9.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RnPGtzSTHg\" img_width=\"2048\" img_height=\"1003\" alt=\"敦煌的辉煌和玉门关、阳关的落寞\"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古时的敦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中心,来来往往的使节、商人和僧侣等,把中华、印度和希腊等文化类型沟通起来,东西方文明交融互动,敦煌成就了中华文化的盛大辉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唐朝时的诗人王维,送友人元二出行安西。那时的阳关以外被中原人看作穷荒绝域,风物与中原相差太多,王维只好“劝君更尽一杯酒”,只因“西出阳关无故人”。霍去病、王维、左宗棠等历史上曾经在这条路上过往的芸芸众人,对敦煌和阳关来说,应该也是故人了,他们或是军人,或是商人,或是书生,都走进了历史,只留下一些悠远的痕迹让我们追忆。\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0543330769357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