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

《美在鄉村》一書是潘魯生老師(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行走鄉村、探訪民藝、觀察民生的思考與調研集結。潘老師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鄉村文明、民間文化的研究與保護工作。本書在社會變遷的新語境之下,以研究的眼光對民間文化生態、農村文化生存狀態、鄉風文明等問題作出了討論與建議。

本書整體視覺策劃及設計由陳楠老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承擔。此次書籍整體設計的重點在於:面對如此大量的信息,尋求一種更好的閱讀體驗與視覺邏輯線索。最終選擇了信息可視化的方法爲書籍原有的閱讀體例增加了生動清晰的呈現,加強了對讀者閱讀行爲的引導設計。

在《美在鄉村》新書發佈之際,小編爲您分享解讀設計背後的專業故事。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從"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戰略高度,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繼而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文件指出,“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潘魯生老師作爲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以“使文化成爲鄉村的凝聚力、生產力和驅動力”爲出發點,在2018年兩會中提出“關於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提案”。事實上,潘老師數十年來走鄉村、進田野、探訪農民,承擔着“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 “城鎮化進程中的民族傳統工藝美術現狀與發展“等幾項國家重大研究課題,一直致力於民間文化的觀察、研究和保護實踐。

本書作者:潘魯生

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教授、藝術學博士。

系中央聯繫的高級專家、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中國文化名家暨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泰山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設計學類專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 《美在鄉村》潘魯生[著]

美在鄉村》是潘魯生老師近年來關於鄉村文化與民生髮展的思考與調研結集,記錄了行走鄉村探訪民藝的見聞、對民藝文化鄉土的深度觀察,回顧梳理了對鄉村文化發展的認識和建議。書中,潘老師帶着對鄉土文化的熱愛與關切,抓住我國鄉土社會本質,以“我國傳統文化的根在鄉村”爲驅動力,追本溯源的同時着眼社會變遷的新語境,結合一線民藝田野調研收集到的寶貴資料,從文化生態、文化傳承、文化發展的意義上關注鄉村、認識鄉村、探尋鄉村的內生動力,通過整理民間手工藝、農民畫、鄉村村落風貌、風土人情等具體的“鄉村之美”,進而探討鄉村文化之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存在意義、其自身頑強的生命力以及我們面對鄉村時抱持的美學態度及文化鄉愁。

陳楠老師受邀擔任《美在鄉村》一書的整體設計工作。在接到設計任務之初,陳老師沒有急於動筆,而是深入的閱讀了書籍的內容,思考通過何種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閱讀體驗,更好的呈現本書巨大的信息量。最終確定通過地圖定位與色譜規劃等視覺可視化作爲設計方法建構視覺邏輯。

• 信息可視化概念

田野調查是一項長期而系統性的工作,書籍設計充分考慮和尊重潘魯生老師調研資料的完整性與豐富性,利用地圖來表現調研足跡,並對具體調研對象進行系統梳理。在視覺上考慮到直觀及美觀,通過概括的幾何形和線條對信息做出歸納和引導,對地圖和版面空間的整體佈局進行統籌安排,力圖在精準呈現大量信息的同時做到密而不亂。

• 地圖選擇與設計

▲ 潘魯生田野調研地圖(向右拉動查看)

▲ 地圖信息註釋

• 閱讀行爲設計

▲ 每小節起始頁皆以地圖局部爲線索

完整地圖作爲拉頁裝訂於書籍內頁,依據閱讀時人視線的移動習慣,從左至右依次拉開,地圖隨拉動和視線移動過程逐漸展示完整,時間與空間在此進行交互。同時,以此調研地圖爲線索,在每一小節內容的起始頁同樣以幾何、線條的形式標註出本節內容涉及到的地圖局部,修剪繁雜分支,保留相關內容,帶領讀者快速定位。由此,利用讀者閱讀習慣、考慮讀者閱讀需求,實現對讀者閱讀行爲的規劃設計。

• 色譜設計理念

▲ 信息圖色譜設計

爲了體現足跡定位的差異,信息圖標裏的定位點建立了專門的色譜,地圖標註的顏色皆選自傳統年畫色彩,這不僅從色彩上營造了傳統吉慶的氛圍,更呼應了以民俗、民藝等鄉土文化爲主題的調研內容。同時,每種顏色作爲信息的分類標籤和指示工具,在裝飾之外被賦予了功能。

▲ 《美在鄉村》書籍整體呈現

• 封面設計

▲ 書籍封面的“收集”設計理念

▲ 抽象的足跡符號散佈於封面

《美在鄉村》的封面設計以“收集”爲理念,將潘魯生老師在全國各地區調研中收集到的民藝和鄉村風貌的圖像資料片段參差排列,以類似集郵的抽象視覺形式表現內容的豐富性,也是將遍及全國的調研工作視作收集的過程,體現對工作成果的珍視。同時,以地圖中的導向性幾何圖形作爲足跡的抽象符號,散落裝飾於封面空間,突出“足跡”這一意象。

• 各章節內容及章隔頁設計

《美在鄉村》目錄

緒言

美在鄉村

第一章·鄉風文明

· 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文化問題研究

· 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意義

· 鄉村文化繁榮與鄉村社會復興

· 關於加強鄉村文化建設的建議

· 論新鄉村精神的構建路徑

· 鄉村是民間文藝生態修復的基礎

· 關於鄉村文藝扶貧的調研

· 民族邊疆地區鄉村發展調研

· 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調研

· 關於中國鄉村設計命題的調查報告

· 鄉村文化產業的“六大集羣”

第二章·村落保護

· 關於傳統村落保護問題的思考

· 城鎮化進程中的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生態修復

· 健全傳統村落保護的法制體系

· 傳統村落的文化保護歷程

· 傳統村落保護要突出村民權益

· 城鎮化發展與鄉土文化景觀保護

· 從營造技藝的創新性傳承談傳統村落的系統化保護問題

· 村落鄉土文化景觀維持與宜居建設研究

第三章·手藝農村

· “鄉土中國”的手藝農村

· 手藝產業與中國農村發展命題

· 創意經濟佈局中的農村文化產業

· 從手工藝發展談農村文化建設問題

· 農村手工藝的生產性

保護與發展

· 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路徑

· 城鎮化進程中的傳統民間美術研究

· 鄉村振興戰略與民族傳統工藝美術復興

第四章·農民畫鄉

· 農民畫與新鄉土生活

· 金山農民畫緊隨時代

· 秀洲農民畫水鄉鉅變

· 鉅野工筆畫的發展模式

· 文化館輔導出的日照農民畫

· 旅遊牽手戶縣農民畫

· 黑土地的東豐農民畫

· 魚躍跳龍門,農民畫嶺南

· 走出大山的平坡苗寨農民畫

· 舞陽農民畫有出新

第五章·鄉愁記憶

· 俺菏澤的小孩模

· 老家的味道

· 鄆城派山東古箏的琴箏清曲

· 包楞調從民間小調到大雅之堂

· 四平八穩花鼓腔四平調

· 大平調的前世今生

· 鄉音裏的梆子腔

· 從花鼓丁香到兩夾弦

· 老腔老調說棗梆

· 老家是一種鄉愁

▲ 《美在鄉村》總目錄

▲ 緒言部分章隔頁

▲ 第一章 鄉風文明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下,鄉村及鄉村文化經歷着衝擊與劇變。面對鄉村“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我們需要從文化生態、文化傳承、文化發展的意義上去關注鄉村、認識鄉村、探尋鄉村的內生動力,進而求解鄉村的問題。在本章中,潘魯生老師針對現代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文化問題,討論了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意義,提出關於加強文化鄉村建設、鄉村精神構建及民間文藝生態修復的建議,整理了關於鄉村文藝扶貧、少數民族邊疆地區鄉村發展、鄉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設及中國鄉村設計命題的調研成果,並在本章最後提出培育鄉村文化產業的“六大集羣”概念。

▲ 第二章 村落保護

傳統村落作爲續存文明記憶的標本,刻錄着民族文化的基因圖譜和文化復興的希望,需要在文化衝擊的大背景下得到必要的保留和延續。在本章節中,潘魯生老師依據近二十年來以傳統村落爲焦點開展的一系列研究與保護實踐經驗,闡述了關於傳統村落保護問題的幾點思考,探討了城鎮化進程中的傳統村落保護與文化生態修復需注意的問題,並就健全相關法制體系、保護傳統村落、保障村民權益、村落營造技藝的創新與傳承、村落文化景觀的維持與建設等問題提出一系列建議。

▲ 第三章 手藝農村

“手藝農村”是潘魯生老師近二十年來一直研究推進的一個命題,這既是對民藝研究的發現和聚焦,也是對中國傳統工藝發展現狀的追蹤和調研,在此過程中發現城鎮化進程中手藝產業與中國鄉村發展的關係,並提出發展農村文化產業是推動農村建設發展的現實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潘老師針對創意經濟佈局中的農村文化產業發展、農村手工藝的生產性保護與發展、手工藝傳統工藝的保護與發展路徑等問題作出了討論,強調傳統手工藝的去向是成熟的生活樣態,而不只是進博物館,在對其保護、傳承、創新、衍生展開研究與實踐中,續寫傳統造物文脈,振興工藝、振興鄉村。

▲ 第四章 農民畫鄉

潘魯生老師自1987年起一直關注着農民畫的演變與發展,在本章中,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金山、秀洲、鉅野、日照、戶縣、東豐、嶺南、平坡、舞陽幾地農民畫的訪談、觀摩與分析,剖析了農民畫發展的規律與趨勢,揭示在圖式、色彩、內容的背後、在有形的場景深處是人們對鄉村生活的理解和希望。並指出農民畫對於鄉村振興文化建設有着多層次的推動作用。

▲ 第五章 鄉愁記憶

這一章從潘魯生老師對於兒時的記憶、對故鄉的情懷入手,試圖以研究的眼光探尋民間玩具、家鄉美食、不同去拍的戲曲和老家的歷史文化等,品味鄉愁、梳理記憶,迴歸文化根源,以此表達對於家鄉風土人情、鄉村生活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歸屬感。

▲ 《美在鄉村》內頁設計

每一次設計都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此次《美在鄉村》的信息設計同樣並非一帆風順。由於書中附着了我國地圖圖形,依國家地圖審覈規定,在書籍出版前需要有關部門對地圖中的國界、重要地理信息數據、地名等的規範性、完整性、保密性等進行嚴密審覈,與地圖測繪局不斷的溝通和對地圖細節的不斷修正是一個艱辛的過程。

同時,由於內容龐雜,如何梳理和排布信息,將閱讀內容一一對應,使之在地圖上明晰地呈現,讓信息可視化幫助讀者更好地閱讀和整理,而非使複雜信息顯得更加繚亂,也是本設計過程中不斷考慮的因素。

此外,潘魯生老師的調研工作一直在持續推進,調研地圖也在不斷增加新的足跡。可以說,從對鄉土文化的調研和保護工作到調研地圖的視覺呈現,既是與時間的賽跑,也是與時間的合作。

關於本書

《美在鄉村》

作者:潘魯生

責任編輯 :王 慧 何欣竹

整體設計 :陳 楠

出版發行 :山東教育出版社

設計者:陳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 博士生導師 / 中國古文字藝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 視覺傳達設計系副主任

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的融合,首倡“格律設計論”,提出“格物致知行合一”的設計理念,推動設計哲學與研究型設計教學與實踐。著述《漢字的誘惑》《格律設計·漢字藝術設計觀》等二十餘部、論文數十篇。中國古文字藝術設計研究者,首款甲骨文和章草設計字庫設計者。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演進的趨勢下,作爲農業文明載體的鄉村經歷着衝擊與嬗變。而正如潘魯生老師所言,鄉村是一片文化的鄉土,社會變遷的腳步越快,我們越需要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從鄉土中尋找源頭並彌補快速迭變中產生的匱乏和缺失。這與陳楠老師一直以來對於本土傳統文化的關注、推廣和創新理念高度契合。

如今,《美在鄉村》終於付梓,讓我們得以領悟潘魯生老師多年來對民間文化生態、農村文化生存狀態、鄉風文明等問題的調研與思考成果,而有了陳楠老師精心策劃的設計加持,相信讀者通過此書可以充分感受到鄉村之美,進而關注鄉村、關注鄉土、關注鄉土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