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瞭望》杂志关注,临泉的这个“村长”出名了!

近日

临泉这名“村长”出名啦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他就是

临泉的“法治村长”

临泉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县,自2017年底以来,从公检法司四家单位选派了395名在职干警,到全县395个村、社区、居委会担任“法治村长”,送法入村,有效化解了农村案件执行难问题。

“法治村长”延伸执法触角

在临泉县马营村公示栏里,一张“法治村长”人员公示图引人注意。图里详细介绍了该村“法治村长”董秀云的信息,既有单位、联系电话和照片,还附上“法治村长”的工作职责内容。

 “在村公示栏中公布信息、在村里发宣传单,就是为了方便群众及时求助、提供线索。”今年51岁的董秀云是临泉县人民法院宋集法庭的员额法官,担任了马营村的“法治村长”后,她对村里情况进行了摸底排查,每月下访1~2次入村开展工作。平时她还会经常接到村民的咨询电话,“从离婚纠纷到邻里口角,都能远程为村民们解疑释惑。”

 “临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两省交界,农村情况复杂,六成案件来自农村,民事转刑事案件发生率较高。”临泉县县长梁永勤说,“法治村长”送法入村,不仅能利用自身的法律所长服务三农工作,还能团结基层能人贤士,共同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矛盾纠纷排查及时率、矛盾化解成功率及案件执行成功率。

化解“查人找物难”

今年4月,临泉县人民法院执结了一起拒不支付老人赡养费案件。2013年底,法院判决马营村村民李某自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每月为其父支付3000元赡养费。但被执行人李某仅仅支付了一次后,就外出逃避执行,难以掌握行踪。

董秀云到马营村当了“法治村长”后,在日常走访中了解到李某将于4月初返乡。借助这一线索,临泉县人民法院执行局的执行法官顺利找到了李某。“法治村长”、乡镇干部对李某进行了说服教育,终于让他认识到了错误,主动履行了法院判决和赡养义务。

“基层执行案件最怕找不到人。临泉县人口流动性大,查人找物难度大。”临泉县人民法院副院长杨晓辉说,“法治村长”熟悉社情民意,能够协助执行局查找被执行人下落,了解被执行人财产线索,送达相关法律文书,发挥了“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

临泉县人民法院执行局执行员史明振说,“以往老百姓对执行员总有抵触情绪,但‘法治村长’既懂法律又熟悉情况,在他们帮助下,有效化解了执行难题。”

“法治村长”还借助村级法治服务微信群,发布法院执行动态、寻人找物、实现“线上线下”联动、“部门内外”联动。1~5月,临泉县的“法治村长”共协助查人找物350人次、送达文书150余次。

“临泉县人民法院加强与房产、公安、保险公司等部门的联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执行,延伸了办案触角,扩大了司法半径。”安徽省高院副院长徐致平说,得益于“法治村长”等联动机制的探索与创新,自4月安徽省开展“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以来,截至8月8日,已受理执行案件逾14万件,10017名“老赖”清偿债务12.2亿元。

前移化解矛盾纠纷的关口

临泉县人民法院宋集法庭庭长刘汝成是新集村的“法治村长”。这大半年来,他为村民们解决了一大批牵扯到家事及邻里纠纷、土地流转纠纷的案件。

“除了接受群众咨询,还经常主动上门,一方面给村干部、村民们讲讲普法课程、执行攻坚战的力度与成效,另一方面利用‘背包法庭’以案释法,将一些典型案件的审判设在老百姓家门口审理,提高司法权威性,督促‘老赖’主动还款。大伙可愿意听了,经常会议室站满了人。”刘汝成说,从坐堂办案到下沉一线,自己也得到很大锻炼,提升为民服务意识,更提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引导群众依法维权,也能大大降低民转刑的概率。”董秀云说,有村民曾向她咨询面临的离婚难题。原来,当事人双方并未办理结婚证,男方担心两人“离婚”后无法讨回13万元的彩礼,为此双方情绪激动,争执不休。董秀云向村民介绍并分析了相关法律知识,“虽然没有办理结婚证,但也可以根据同居时间长短及过错程度来审理。”听了董秀云的解答,该村民选择提起诉讼,经由法院判决,追回了部分彩礼。这样,一起有民转刑苗头的纠纷得以顺利化解。

“法治村长”通过做好

法律咨询、法治宣传工作

将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关口前移

降低民转刑可能性

在以案释法中强化了干群的法律意识

督促一批“”老赖“”主动还款

推动形成

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

良好环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