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物傳記-明史·左鼎傳

左鼎,字周器,永新人。正統七年進士。明年,都御史王文以御史多闕,請會吏部於進士選補。帝從之。尚書王直考鼎及白圭等十餘人,曉諳刑名,皆授御史。而鼎得南京。尋改北,巡按山西。

時英宗北狩,兵荒洊臻①,請蠲②太原諸府稅糧,以蘇其困。也先請和,抗言不可。尋以山東、河南飢,遣鼎巡視,民賴以安。律,官吏故勘平人致死者抵罪,時以給事中於泰言,悉得寬貰③。鼎言:“小民無知,情貸可也。官吏深文巧詆,與故殺何異?法者,天下之公,不可意爲輕重。”自是論如律。

景泰四年,疏言:“巡按所繫尤重,毋使初任之員,漫然嘗試。其餘百執事,皆當慎擇而久任之。”帝頗嘉納。未幾,復言:“國家承平數十年,公私之積未充。臣請痛抑末技,嚴禁遊惰,使歸南畝,裁冗員以省虛糜。開屯田而實邊,料士伍而紓鑲④。專以務農重粟爲本,而躬行節儉以先之,然後可阜民而裕國也。”章下戶部。尚書金濂請解職,帝不許。鼎言亦不盡行。

逾月,以災異,偕同官陳救弊恤民七事,末言:“大臣不乏奸回,宜黜罷其尤,用清政本。”帝善其言,下詔甄別,而大臣辭職並慰留。給事中林聰請明諭鼎等指實劾奏,鼎、聰等乃共論吏部尚書何文淵、刑部尚書俞士悅、工部侍郎張敏、通政使李錫不職狀。錫罷,文淵致仕。

鼎居官清勤,卓有聲譽。御史練綱以敢言名,而鼎尤善爲章奏。京師語曰:“左鼎手,練綱口。”自公卿以下鹹憚之。鼎出爲廣東右參政。會英宗復位,以郭登言,召爲左僉都御史。逾年卒。

【註釋】

①洊臻(jiàn zhēn):接連來到。

②蠲(juān):除去,免除。

③貰(shì):赦免。

④紓鑲(shū xiāng):紓,緩解;鑲:軍餉。

【譯文】

左鼎,字周器,永新人。正統七年進士。第二年,都御史王文認爲御史多有空缺,請知會吏部在進士中選人補缺。皇帝聽從了他。尚書王直考查左鼎和白圭等十多人,他們通曉熟悉刑律,都授任御史。而左鼎得以授任南京。不久,改去北方任職,擔任山西巡按。

當時英宗被擄掠到北方去 戰爭造成的饑荒災禍接連來到,左鼎請求免除太原各府的稅糧,以緩解百姓的困苦。也先求和,左鼎直言上書不可答應。不久因山東、河南鬧饑荒,朝遷派遣左鼎巡行視察,百姓依靠他得以安定下來。依照法律規定,官吏故意在審問百姓時致人死亡的要接受應有的懲處,當時因爲給事中於泰的進言,都到了寬恕。左鼎說:“百姓不明事理,酌情寬恕是可以的。官吏羅織罪名,蓄意毀謗,與故意殺人有何區別?法律是天下人的公論,不可以任意減輕或加重。”從此按法律定罪。

景泰四年,左鼎上書:“巡按的職責成爲重要,不要讓剛剛上任的官員,隨便嘗試。其他的官員,都應該慎重選擇並長期任用他們。皇帝讚許並採納了他的建議。不久,又進言說:“國家太平數十年,公私的積蓄都不充足。臣請求徹底地抑制工商業,嚴厲禁止閒遊懶惰,使他們迴歸農田,裁減冗餘人員以節省不必要的浪費,開墾屯田而充實邊疆,照料士卒而使軍餉充足。專門以從事農業,重視糧食爲根本,並親身奉行節儉,把它放在首位,然後可使人民殷實,國家富裕。奏章到到戶部。尚書金廉請求解除職務,皇帝不允許。左鼎的進言也沒有全部施行。

過了一個月,因爲災害怪異,和同官陳述糾正弊端撫卹人民的七件事。末尾說:“大臣中不管奸惡邪僻之人,應罷免其中最嚴重的,以使政權的根本清明。”皇帝認爲他說的對,下詔甄別官吏,而大臣辭職都予以勸慰挽留。給事中林聰請求皇帝明確命令左鼎等人指明實際的人彈劾上奏,左鼎、林聰等就此共同上疏陳述吏部尚書何文淵、刑部尚書俞士悅、工部侍郎張敏、通政使李錫不稱職狀況。李錫罷官,文淵退休。

左鼎爲官清廉勤奮,很有聲譽。御史練綱以敢於進言聞名,而左鼎尤其善於書寫章奏。京師有句話叫:“左鼎手,練綱口。”自公卿以下都害怕他們。左鼎出任廣東右參政。正逢英宗復位,因郭登進言,被召還擔任左僉都御史。一年後去世。

->>文言寶典,常用有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