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悦惠合作伙伴——晔问仁医

上海华东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为建于1921年的宏恩医院。医院拥有东、南、西、北四幢医疗主楼以及十多幢配套用房,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以老年综合医学为特点,立足上海、面向国内外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目前,医院开放床位1300张,现有44个临床医技科室,员工20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正、副主任医师)300余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共60位。医疗设备先进,拥有当今世界最新技术的数字化手术室、达芬奇机器人、双源光子CT、高清晰度低射线量宝石CT、PET-CT、磁导航血管造影X光机、SPECT、3.0TMR、四维直线加速器等一大批高、精、尖诊断和治疗设备。

朱鼎成 | 万法归一“一指禅”

人物介绍

朱鼎成

朱鼎成,九三学社成员。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副教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推拿疗法"、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市中医药学会推拿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医世家第七代传人。全国著名中医推拿学家朱春霆先生之子。擅长四诊合参,经络辨证,以家传朱氏一指禅推拿理论及以柔克刚,力透溪谷的手法治疗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疾病,尤以治疗失眠、头痛、脾胃病、失音、颈肩痛、腰腿痛、月经不调、小儿发育不良等见长。朱鼎成推崇"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医患合一"的思想及以一指禅手法疏经通络、调和营卫、引阳入阴、移气于不足的中医疗法。

采访笔记

"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医患合一,这是朱氏一指禅推拿的境界。""推拿的过程,就是辨证施治,内外合参,疏通经络,调和营卫,引阳入阴,移气于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指禅推拿就是气的'指挥家'"。

华东医院推拿科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氏一指禅推拿传人朱鼎成。

朱氏一指禅的创始人朱春霆,在中国的推拿史上是一代宗师,是海派中医的旗帜之一。曾为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治疗疾病,朱鼎成先生嫡传乃父绝学,从医三十年,仁心妙手,治病救人。

"十七岁开始,家父让我苦练手指功。这是历代习一指禅推拿者必经的道路:万法归一"一指禅",以一根手指的功夫,达到'禅定'的境界。"

"假如患者能够合养生之道,不妄作劳;医者法仁爱之道,敬重生命,推拿治疗就可能事半功倍,手到病除。"

今天的采访是过瘾的,茅塞顿开,如饮甘露。还没坐下,朱鼎成老师就让笔者写字,桌上笔墨纸砚摆齐,他静静地看,他要看这个对话的人有没有一颗禅定心。"还要看手腕是否柔软,能不能练推拿。"

"一代宗师"和传承者

推拿,古称按摩,为非药物的自然疗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古代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谓。

朱氏推拿疗法是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和营卫气血等中医理论为基础,内外合参,辨证施治。集达摩一指禅之大成,独创推摩法,以指代针,调和营卫的中医外治疗法。而今天的主角朱鼎成先生,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推拿"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一指禅推拿"的代表性传承人。

朱鼎成初学推拿时,也曾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不借助针、药,只用双手抚摸、按压就可以治病?推拿可以疏通经络,可是经络是什么,又是靠什么方法疏通的呢?这些问题深究下去,恐怕不会比霍金回答的宇宙起源问题更简单。"或许在中医圣经--《黄帝内经》里面,已经有了所有的答案,只是我们不能够完全理解而已。"

"推拿"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在那之前,类似的手法疗法都被称作按摩。到了现代,对于"推拿"中医学科地位的确立,朱春霆先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了筹建全国性的推拿学会,鉴于朱春霆为新中国推拿泰斗级的人物,中央有关部门一直在向朱老先生征询,推拿和按摩都是用类似的手法治病,那么应该叫"全国推拿学会"还是"全国按摩学会",或者"推拿(按摩)学会"?朱老先生建议,一定要叫"全国中医推拿学会"。后来,他的建议被采纳了,从此,不仅上海乃至全国,凡是用手法治病的医疗行为,我国卫生部门都称为"推拿疗法"。

朱鼎成的父亲乃一代宗师朱春霆,为"朱氏一指禅推拿疗法"创始人,出生于上海嘉定黄墙中医内外科医学世家。据《朱氏家谱》记载,朱春霆为宋代理学家朱熹后裔,第二十六世孙。秉承"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理念,从朱鼎成上溯七代,200年间,朱氏家族一共涌现了46名医生。他们掌握了独到的医术,著书立说,创办学校,薪火相传,造福民众,在江南一带久负盛誉。光绪八年(1882)《嘉定县志》就盛赞黄墙朱氏:百余年来,东南疡科首推黄墙朱氏。

1956年,朱春霆创立新中国第一所推拿学校历任校长,创建华东医院推拿科任主任。作为后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朱氏推拿疗法"的创始人,朱春霆目前是唯一载入《大辞海》的推拿医学家,为我国中医推拿学科泰斗、当代"一指禅"正脉宗师。作为当代的"朱氏推拿"传承者,朱鼎成正延续着家族的辉煌。在朱鼎成的诊室,为了原汁原味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们如今依然要练习"力透米袋"的一指禅推法和达摩"易筋经"功法,同时还必须研读《黄帝内经》,领悟古中医的精髓。

朱鼎成与朱春霆父子合影

"三个合一"

推拿到底是靠什么来治病的?手跟人是什么关系?和自然又有什么关系?推拿医生自己应该有什么修为?针对这些,朱鼎成提出了朱氏一指禅推拿的"三个合一",即天人合一、形神合一、医患合一。

一、"天人合一"在朱氏推拿中有特定的涵义。在朱鼎成看来,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大自然白天给人们能量,晚上让人们歇息,"天人合一"就是医者应把握好患者和自然界的关系。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假设推拿医生的手通过禅定把握阴阳之气,那么,就可以道法自然了。

怎样把握阴阳之气呢?"《黄帝内经》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所以推拿效果最好的时机是白天,此刻患者"气门"打开,借着天时,疏通闭塞之经穴;而朱氏推拿又以推摩法从背部的阳脉之海督脉入手振奋阳气,以调和营卫气血,达到天人合一的功效。"朱鼎成认为。

朱鼎成的理论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得到佐证:所谓阳气就是卫气,阴气就是营气。持续的有节律的推摩以调动、导引肌肤表层之卫气,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移气于不足",就能把握阴阳二气,治疗各种疾病。朱氏一指禅,用一指沟通阴阳,达到了禅的境界。

二,形神合一。一指禅推拿,为什么要练"推米袋",练"易筋经"?朱鼎成表示,练功的目的完全为了让术者禅定。"少则一年,多则三年,日复一日,通过有形之一指,每天三四个小时持续地在一个米袋上面用功,那有形的米袋便化作静修禅定的法门。在这个过程中,术者要把身上的那股蛮力去掉,不能用力,而是用劲、变气、化神,达到形神合一的高度,这就叫一指禅。"在朱鼎成看来,要原汁原味地传承达摩一指禅推拿医术,追求形神合一的"禅定"极为重要,这是一指禅的核心。要找一个像金庸武侠小说里郭靖一样的术者。"修禅定不容易,现在的教育有些急功近利,许多人难以定下心来,而来学一指禅推拿的学生,必须耐得起寂寞,扛得住艰辛,原本很多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都需要去掉。"

三,医患合一。是医患双方,在敬畏生命的基础上,尊重对方,相互信赖,共同参与治疗的全过程。医者通过手法传递医术、传递关爱。患者通过自我保健功法来积极化解疾患。这一层最为难得,是要将人与人融合一体,而前提则是医者须达到前两层的境界,最终解决人体的健康问题。

道法自然

朱氏一指禅有两大支柱,一是营卫气血,一是经络学说。人体到底有没有经络?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那又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医都遵照经络系统治病呢?

实际上,经络如老子笔下的"道",若有若无,但是人体之气必须在经络里运行。朱鼎成做了一个比喻:航海时,海面上并无实际划好的航线,但是根据航海图上的路线,海轮就能够准确地抵达目的地。"人体就像大海,经络,如同航海图上的航线,虽然看不见,但经络作为气的通道,是客观存在的。在治疗中我们可以体察到经络之气细微的变化。推拿的过程,就是依据经络的航线,以指代针,调和营卫,移气于不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指禅推拿就是气的'指挥家'"。

每个来找朱鼎成治病的病人,都会被问及病之由来。朱鼎成认为,疾病所成,大都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按照《黄帝内经》所说,五大黄金法则是健康长寿的基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就是养生之道。古人说,道不远人,人远道,如果做不到'合道',治疗的效果就可能事倍功半。"这就是朱鼎成想要解决的问题。假如患者能够合养生之道,不妄作劳;医者法仁爱之道,敬重生命,推拿就可能事半功倍,手到病除。

"开始的时候,我用手法治病,后来变为用无形的气治病,最后,医患合道于自然,防患于未然,这是我毕生追求的大医的境界。"

可以看出,"朱氏一指禅推拿"里融合了传统的哲学思想。朱鼎成相信,书法与一指禅推拿都是手的艺术,追求气韵生动,所以他一直坚持练毛笔字。为了灵动手指,他曾学过手风琴、电子琴、钢琴等乐器。他医趣甚广,在水彩画、素描、美声唱法等方面也颇有造诣。他涉猎极广,喜欢思考人与宇宙的关系,时常阅读西方哲学著作以及《时间简史》、《平行的宇宙》等现代宇宙学著作,以触类旁通。在传统方面,他更喜欢老庄哲学,将"逍遥游""养生主"等思想融化在一指禅推拿中。当然,《黄帝内经》是百读不厌的经典,誉之为中医的"圣经",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收获。而常在他案头的,还有父亲朱春霆先生的学术经验集,每每翻阅,不能释手,这也是朱鼎成对于一代宗师的无尽思念。

朱鼎成与巴金老人

悦惠将推出更多上海名医介绍

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