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1982年7月15日頭版刊登消息,標題爲《我國最大的彩色電視機接收裝配生產線今天舉行驗收投產典禮》。這條新聞314字,記錄了“上海製造”當年下好的彩電生產先手棋。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上海製造”戰略轉型攻佔全球卓越製造新高地,申城“經濟新版圖”上已出現一條條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大型客機裝配線、新能源車流水線……

圖說:C919國產大飛機在上海總裝下線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金星”彩電生產線投產首日,記者來到位於田林路140號的上海電視一廠採訪,看到一臺臺彩電正從日本引進技術建造的生產線上源源不斷地完成裝配後下線。這條生產線是1978年由國家批准引進的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81年9月起開始設備安裝,至第二年已試生產3萬多臺14英寸、22英寸彩電。1985年3月9日新民晚報報道:上海市今年將生產60萬臺彩電,其中“金星”產量將達到40萬臺。

電視機被稱爲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世界上首臺黑白電視機於1925年問世,首臺彩電誕生於20世紀50年代。中國彩電業在改革開放年代迅猛發展,全國大大小小彩電生產線一度多達百餘條。但部分電視機質量差,消費者投訴不斷,還被4幅漫畫諷刺爲“多瑙河之波”“衝破黎明前的黑暗”“看不見的戰線”“今天我休息”。

質量品牌歷來是“上海製造”的硬指標。圍繞三機(電視機、錄音機、收音機)八名牌(金星、飛躍、凱歌、紅燈、美多、海燕、春雷、飛樂),1982年上海開展質量品牌攻堅戰。分佈在儀表系統57個生產班組的700多名青年工人,進行同工種競賽和“百萬焊點無差錯”質量比武。結果有18名青年女工突破了100萬點焊接無差錯的紀錄。新民晚報1982年8月15日報道:被稱爲“焊接女狀元”的李臘榮達到207萬點無差錯。如累計加上開展競賽前的質量成績,她已達到677萬點無差錯。當年9月國家質量獎揭曉,金星、飛躍、凱歌獲3項銀獎。新華社報道過彩電品牌質量的一個實例:1982年12月18日晚,吳淞口外發生沉船事故。28天以後,有一臺16英寸金星電視機被打撈出水。電視機機殼內已灌滿淤泥。經檢查並修整烘乾,熒光屏上又顯示出清晰的圖像。

質量好、牌子響,不是“上海製造”自滿的理由。面對市場競爭和產業調整,彩電十多年前退離滬產名錄。如今,“上海製造”加快邁向全球卓越製造基地的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已經發布實施。生命健康、人工智能、量子通訊、空天海洋等,被超前佈局爲4個“未來前沿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製造設備等,被列爲加快培育的9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汽車、船舶等,被列爲改造提升的5個“傳統優勢產業”。在“上海製造”攻佔新高地的今天,當年彩電下好先手棋、注重質量創品牌的記憶,人們始終未忘。

新民晚報記者 潘新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