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11点半,闹钟响了。林乐乐关掉电脑,打开蜗牛睡眠App,把手机放在床头柜上,准备就寝。作息无律的大学生活曾让她养成凌晨一两点才睡的坏习惯,但今日不同往时,作为杭州一家创业公司的新媒体实习生,白天繁重的工作令晚睡的林乐乐常感精神不足,因此她正在四处寻觅新的办法,定好闹钟“强迫”自己提早就寝。

看中蜗牛睡眠使用起来便捷的特点,林乐乐已经连续使用了20多天。这款App运用手机麦克风监测脑电波水平、呼吸频率,录制用户的梦话鼾声,同时借助手机内置的物理传感器感应用户翻身,以此来对个人睡眠进行全方位管理。

“蜗牛睡眠的睡眠图谱确实让我开始关注自己的睡眠质量,后期我可能会考虑购买同品牌的睡眠枕头。这款软件挺好用的,除了后台运行有点费电之外,没什么明显缺点。”接受采访时,头发扎成马尾的林乐乐神采奕奕地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如果睡眠图谱比较杂乱,她会配合食用一些褪黑素类药物调节,整体来讲,她的确感受到睡眠质量得到了改善。

蜗牛睡眠CEO高嵩

睡眠科技的新蓝海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睡眠科技及神经学专家杨智杰向《商业周刊/中文版》介绍了这类手机软件监测睡眠状态背后的科学依据:“手机内置的加速传感器能够探测到人体、床、周围物体的震动,并判断人是否处于清醒状态。这是非医用类睡眠追踪产品最常见的应用方法。”深耕睡眠技术领域11年的他,此前曾参与过RestMate旗下智能睡眠产品的研发,在技术与治疗手段上都颇有心得。RestMate创立于1967年,总部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是一家专门提供睡眠辅助产品及智能寝具的科技公司。

“睡眠科技产业,即将成为全球市场的一片新蓝海。2017年美国睡眠科技产值约有100亿美元,而占据人口优势的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产值也有望突破美国的一半以上。 ”杨智杰估计。素有“消费电子产品风向标”之称的2017年拉斯韦加斯的CES国际消费电子展首次设立了睡眠科技专区,共有10家厂商参展。根据官方展位招标计划书的数据,2018年这一区域规模将会扩大为2017年的三倍。

德国国际睡眠科学与科技协会(ISSTA)德国总会暨台湾分会理事长江秉颖在其2011年出版的《现代睡眠科技简介》中首次提出“睡眠科技”这个概念,并将其定义为“睡眠多项生理检查(Polysomnography/PSG)以及所有利用先进设备达到睡眠监测、睡眠障碍诊断目的的技术手段。这本书目前常被称作睡眠科技领域第一本“英文教科书”。

商机来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中国人的睡眠问题不小。2016年底,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公布的《全国睡眠指数报告》表明,2016年中国存在严重睡眠问题的人口比例约为39%。而这一数字在2015年和2014年分别为31.2%和22%。连续三年的增长印证了睡眠障碍作为一种文明病,在中国已经越来越普遍。

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睡眠问题也在社会中受到广泛关注。2016年10月6日,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因为过劳死猝然离世。2017年2月,途牛副总李波因心肌梗塞猝死。短短几个月内,中国互联网行业成为过劳死“重灾区”。创立于2011年,深圳迈迪加公司旗下的睡眠设备品牌Sleepace享睡联合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企业员工睡眠报告》显示,中国整体互联网员工睡眠质量欠佳。“以100分为基准,超过八成互联网员工睡眠质量低于80分,达到严重偏低水平,即超过三成的人每晚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

过去,为了获得一夜好眠,中国消费者往往倾向于通过安眠药、呼吸机及手术等医疗手段解决。褪黑素及持有处方即可开出的巴比妥类、苯二氮卓类、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是多数人出于便捷等因素最常选择的助眠手段。而由于生理原因引发睡眠问题的患者,例如扁桃体肥大,打鼾等,往往会求助于呼吸机或手术。

近年来,受益于智能设备普及,越来越多的初创公司投身睡眠领域的创新,为睡眠障碍者创造了多种全新选择。杨智杰认为,从专业角度出发,现有的睡眠科技产品可分为医用和非医用两类。医用类主要针对因自身生理原因而产生睡眠障碍的患者,比较通用的是近年来在中国台湾相当普遍,名为睡眠多导检测的临床疗法。杨智杰介绍,由于该疗法要求病人必须在医院过夜诊断,这种医用睡眠科技对患者要求较高,且中国大陆大多数医院病房紧张,“除了华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目前大陆尚无医院同时具备检验资质和充足的床位。”

“考虑到多导检测疗法自身的局限性,非医用睡眠科技有望成为市场主流。”杨智杰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新的尝试通常围绕智能设备与数据挖掘展开,既迎合了消费者的使用习惯,也是对传统治疗的颠覆。根据类别和使用手段的不同,目前国内外非医用睡眠科技的应用可以分为智能硬件、服务类App和平台综合等三大分支。

科技公司闻“眠”而动

中国各路科技公司正在闻“眠”而动。根据艾瑞咨询2016年发布的《中国医疗健康智能硬件行业报告》,2013年、2014年运动手环类智能硬件的兴起,引发行业内其他产品火热销售,2015年智能设备持续升温,2016年中国医疗健康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0亿元人民币,较前一年增长30%,其中智能睡眠类产品是增速最快的类目之一。

2016年起,国内外各大电子厂商纷纷推出健康手环、扩充产品功能,利用佩戴时传递的生理数据提供健康辅助。小米此前推出售价149元的二代手环就内置了加速度传感器和光感脉搏监测模块,主打深度睡眠监测。2016年9月,苹果为更新过后的iOS10内置了名为“就寝”的新功能,供用户调节个人生理时钟、自我监测睡眠时长。据彭博社报道,苹果在5月10日确认收购芬兰睡眠监测设备制造商Beddit,填补自己在数字领域的空白,后者主要生产可跟踪使用者的睡眠质量、心率、呼吸的睡眠追踪设备。

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Sleepace享睡品牌算是非可穿戴智能睡眠设备领域的先行者。在凭借旗下产品RestOn斩获2015年CES终极科技小玩意组大奖─3200多个参展厂家角逐10个名额后,又在2017年推出Nox智能助眠灯和智能枕头。RestOn智能睡眠监测器是Sleepace于2014年11月发布的一款针对全球市场的非穿戴睡眠监测设备,只需铺在床上,就能通过内置传感器采集包括心率、呼吸率、翻身等在内的睡眠信息。Sleepace创始人黄锦锋在谈及自己品牌旗下产品与同类产品的区别时称,可穿戴设备的痛点在于必须佩戴在身体上,这恰恰与舒适这一前提相悖;与手机相关联的智能设备,在具有等同监测功能的前提下,便成了更佳的替代品。

2015年,睡眠监测品牌蜗牛睡眠创始人高嵩看到非可穿戴设备的潜力,推出了能够感应用户脑电波的智能睡眠枕和搭配枕头关联使用的蜗牛睡眠App,集呼吸录音、催眠音乐和睡眠图谱于一体。在上线后不久,蜗牛睡眠便跻身苹果商店中国区前10名。据官方数据统计,2016年,蜗牛睡眠全年新增用户500万人。“相当于每天有两万个新用户加入我们。”高嵩在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自信地说。

用户量级的突破让几年前离开国企的高嵩品尝到创业的甜头,而非可穿戴智能睡眠设备的兴起也让一些传统家纺、医疗企业看到了转型的希望。目前,以岭药业、裕仁医疗等老牌制药公司和美的等电器公司,已经向蜗牛睡眠伸出了橄榄枝。前者提供呼吸机等器材,帮助创意落地,后者则负责设计创意、科学研发,并提供呼吸机等医疗设施的购买平台,为医药器材企业省去分散采购环节的成本,充实自己的软件内容。中国家居品牌罗莱家居2016年7月投资Sleepace享睡4400万元,与后者达成合作协议,提出了“睡眠+”概念,建立基于卧室的“智能睡眠生态圈”。

“健康智能硬件行业淘汰率极高,厂商卖的不只是产品,更多的是个人数据和后续服务,”艾瑞咨询医疗健康产业市场分析师高学贞认为,与传统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智能硬件厂商拓宽服务维度,使自身的业务模式更加多元化。以睡眠为例,用户检测出了个人睡眠数据,如果硬件品牌能够提供后续的数据分析,甚至治疗服务,就再好不过了。

心理层面的睡眠治疗

解决睡眠问题,智能设备并非万能,感性层面的问题还应交还感性手段解决。戴巍的失眠是从2017年2月开始的。正在攻读法律系硕士学位的他得到了出国深造一年的机会,但由于父母的种种疑虑,他们始终未能就此事达成共识。“和我母亲几乎三天一大吵,加上有两篇论文赶上开题,我成宿成宿地失眠。”在接受采访时他看起来异常疲惫,“也不是身体不舒服睡不着,就是不开心,心里有事儿。”戴巍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在他看来,很多现代人之所以睡不好,沟通不良造成的心理问题是主要根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心理障碍者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人则多达1.9亿人次。而中国医师协会2016年12月公布的睡眠指数报告也明确提出,重度失眠患者中,心理问题成为失眠主因的人数占到22%。

在互联网流媒体节目盛行前,电台夜话类节目曾经陪伴过一代人的成长,也扮演了很多失眠者深夜寻求疏导、安慰和倾听的角色。看准了心理服务类产品的市场需求,网络开发者将传统的面对面心理咨询与网络结合,推出互联网心理咨询,有些在宣传自己的产品时甚至会直白地用到“哄睡”这样的词语。这些平台通常集结了具有心理学资质的专业咨询师,根据用户的问题提供疏导,以小时计费,一定程度上属于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线下模式)模式向心理咨询产业的嫁接。

2011年,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壹心理”成立。随后,“简单心理”等网络平台相继上线,开创了线上问答、线下咨询面谈结合的先河,将具有专业资质的咨询师汇集在平台上,通过用户遴选的方式提供心理服务。

2016年9月,曾获得中央广播电台金话筒奖的前央视主播赵青音与合伙人创立了心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并在2017年3月推出了名为绵羊热线的哄睡直播平台。该平台以“哄睡”为口号,汇集了持有专业执照的心理医师(PGC;Platform Generated Content)和很多被赵青音称为“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心理志愿者”的人。

这些人来自中国各地,每天不定时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倾听观众的个人故事,对情绪低落的听众进行开导。赵青音给他们赋予的另一重身份名叫“哄睡师”,顾名思义,是通过平台为失眠人群纾解不良情绪,达到心理安抚的效果。收看直播的观众也可以为主播进行虚拟礼物打赏,运营方式与常见的直播平台别无二致。

直播平台的“哄睡”尝试

心联网科技在创立初期获得创新工场人民币数百万元Pre-A轮融资(双方签有保密协定,无法透露实际投资金额);2017年3月21日,心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再次获得了经纬中国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

由于本身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资格证,易莲成为了绵羊热线特许的第一批主播之一。本职工作是电台新闻主播的她,每天会在绵羊热线作为平台心理志愿者直播三至四小时,虽然工作原理相似,这份志愿工作却带给了她全新的职业体验。“我在安徽省淮南市交通广播做晨间新闻联播播报,但这份正职工作几乎没有机会和听众互动。”易莲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绵羊热线的工作对她而言是双赢的事情,除了能开解睡不着的人,主播个人也有了一个新的倾诉渠道。

看到了互动式心理咨询与互联网结合的潜在商机,壹心理推出了名为FM心理的电台栏目,该栏目联合了中国328位知名心理主播,为心理困境中的人提供情感抚慰。简单心理也推出了“倾诉热线”功能,用户可以以25分钟58元的价格拨打夜间热线,对受过专业训练的“树洞”进行深夜倾诉,排解不良情绪。

25岁的鲁朗是绵羊热线平台主播暖茶的“头号粉丝”,每条与直播有关的微博下都能看到他的回复反馈,从直播收听心得,再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从绵羊热线刚上线不久就在用了。两个月时间听下来,绵羊热线营造了一种非线性交流方式,确实能帮我排遣孤独。我每周会失眠几天,这个平台对我来说确实有助眠效果。”鲁朗边说边习惯性扶了扶眼镜,他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由于自己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运营,“职业病”让他对各个类型的新产品都很感兴趣。鲁朗认为,虽然市面上的直播产品层出不穷,绵羊热线纯粹的声音直播带给他的感觉更平和细腻,“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成功要素之一就是把确定的调性传递给需要的人群,绵羊热线具备这种潜力。”

利用直播平台进行“哄睡”的概念在用户群中的接受度也不尽相同。失恋后的重度失眠让26岁的沙白在近一年时间里瘦了13斤,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采访时她一头齐耳短发,显得精明干练。“去年4月我和相处很久的男友分手了,之后就陷入重度失眠, ”说起彼时的心路历程,她有意地压低了音量,“后来跑了很多地方看中医开药,休了年假,父母每天陪着我说话才慢慢走出阴霾。情绪对睡眠的影响确实太大了。”

不久前沙白通过朋友了解到绵羊热线,并注册账号进行了试用,在采访中她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作为一个曾经被情绪性失眠牵着鼻子走的人,很欣赏这种网络心理疗愈的模式,但站在普通用户的立场,绵羊热线所标榜“帮助睡眠”的口号有些违背常理,她打趣道:“这种直播类产品很容易一聊就停不下来,难道不会更容易让人熬夜吗?”

睡眠产业的资本注入

中国智能硬件厂商和心理咨询平台进军睡眠领域如火如荼,将睡眠称作“事业灵药”的《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也在她最新的创业中融入了睡眠健康的理念。她创立的健康护理类公司Thrive Global采取了平台整合模式。

《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

Thrive Global的运营由三大支柱组成,分别是睡眠的线上相关课程及培训、全球学术界健康领域最新研究期刊和自有电商─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采购到助眠枕头、蜡烛香氛、食品增补剂和服务(网络课程)等。

68岁的赫芬顿,过去长期受到睡眠障碍的困扰。“2015年,我的女儿要升大学,当时我一周几乎没睡觉陪着她参加美国各地学校的游学活动,正是那段时间让我极度透支。不久后的一天我昏倒在家,撞破了颧骨,醒来满脸是血。”她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独家专访时表示,在伦敦求学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使她逐渐接受了“睡眠能免则免”的观念,并养成了长时间持续工作的习惯。2005年创立《赫芬顿邮报》后,创业的庞大压力更加剧了她的睡眠障碍,让她一度因为过度疲劳而精神崩溃。

这段惨痛经历为她随后的两本书和新事业埋下伏笔。2016年8月,赫芬顿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办的《赫芬顿邮报》,开始了职业第二站,创立Thrive Global。凭借着自己在媒体行业的特殊地位,她很快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睡眠革命。成立至今,Thrive Global已经获得了硅谷著名投资人Sean Parker和LererHippeau Ventures等投资机构超过700万美元的融资。据彭博社报道,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是投资人之一。

虽然大量资本注入为睡眠产业与相关技术的研发带来利好,但对于各个厂商而言,未来它们所面临的包括数据体量、应用场景与业务模式等在内的多重拷问依旧不可小觑。

睡眠设备的效用有待考量

目前,大多数智能睡眠设备的技术基点就是生理体征的数据采集。比如蜗牛睡眠便是通过手机内置设备监测人体脑电波水平,市面上其他大多数的监测产品也多在推广中侧重描述人体体征对于睡眠质量的反映状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学科普作者窦泽南分析称,睡眠生理指标的采集是一个极其前沿的研究领域,由于最有效的脑电信号现阶段并不好采集,从呼吸、心率、脉搏等方面入手都是很有意义的探索手段,但受制于数据体量的限制,大多数公司的算法并不能完全满足使用者睡眠监测的所有需求。

“手机传感器监测结果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在杜克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的张立嘉更是直接在知乎网站上明确质疑市面上睡眠辅助类工具的准确性,“人类脑电波只有戴上电极才能够准确监测,目前没有实验证据支持听到特定频段的声音,可以促进人脑工作于α波段,网上流传的‘睡眠音乐’起到的只是放松和安慰剂作用。”

尽管对智能硬件的效用持保留态度,作为一个大学期间经历过重度失眠,并尝试过很多方法干预克服的睡觉困难户,窦泽南依然比较看好睡眠产业的市场潜力。“工业界的成果和数据能够直接助力于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可以带来更有想象力的产品。”

艾瑞咨询的高学贞分析,现阶段智能健康设备的产品优点很明显,无需佩戴,更加舒适,监测数据比手环类产品更精确,但这些智能设备如果想要更进一步,就必须克服应用场景匮乏,垂直领域覆盖不足等问题,“如果仅仅告诉用户问题在哪里,却无法提供相应的改善解决方案,这样的业务模式一定无法长久”。

对于上述症结,杨智杰开出了“药方”,“科技产品主要起到筛检作用,即提出问题,但真正的健康监测应该且必须由专业医疗机构完成。”他认为睡眠科技厂商必须与医疗机构积极合作,提供适配于具体医疗场景的服务,“否则只会停留在单纯的健康数据收集层面,难免沦为娱乐产品或是品牌噱头。”

关于消费者及专家提到的应用场景的问题,许多睡眠产品已针对性地推出了附加功能。Sleepace与春雨医生达成了合作关系,用户在睡眠报告生成后能够从线上医疗平台获得相对专业、精准的健康建议。蜗牛睡眠等主打睡眠追踪监测的软件品牌也表示,他们正在积极联系包括清华长庚医院在内的中国知名医院诊所,争取实现客户端与医疗系统的联动配合。

新型睡眠的商业市场

2016年被业内人士称作心理学变现元年。互联网时代特有的低成本沟通红利,使很多心理咨询企业选择了商业化经营,网络而非实体咨询对于传统上心理较为保守、对心理咨询尚未“脱敏”的中国消费者似乎更具吸引力。然而,考虑到该领域目前鲜有高知名度的行业代表,心理咨询与心理抚慰的边界模糊化不断增强,这类新型咨商平台是否真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依然存疑,与此同时,平台的用户黏性前景也值得观察。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心理学专业助理教授、研究睡眠障碍与临床心理疗法的李馨博士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目前来说,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依然是非生理因素所致睡眠障碍的首选治疗手段。”她表示,从心理学角度谈,心理疏导的确能对由于心理郁结而失眠的患者产生一定作用,但这类心理咨商平台的主播若缺乏资质、无法提供正确导向的建议,就很难与当下乱象丛生的直播平台划清界限,并最终成为低级趣味的传播途径。

目前,中国许多线上心理咨询平台都对咨询师的专业资质作出了明确要求。赵青音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拥有国家一、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业资质的人将会被优先赋予绵羊热线心理志愿者直播资格;对于没有心理学专业资格证的人,平台每周都提供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主讲的培训课程。

被问及理想睡眠科技产品应拥有的特质,杨智杰给出三个关键词:无线化、数据多样化、共情力。“舒适的使用体验、用户量的积累和各种途径的生命数据采集,将是创业者切入睡眠领域的关键,而能否与消费者建立信任,赢得情感层面的依赖感,对于一家想要深耕于此的公司来说,一定是加分项。”

对于初涉睡眠——这个极其个人化领域——的公司而言,提供数据的精确度,应用场景的实用性与丰富性,以及后续解决方案的可实施性,将直接和消费市场反馈挂钩。正如林乐乐所说,“我真正期待的产品,要能够准确地进行数据分析,明确点出我的睡眠问题,最重要的是,需要给我解决方案。”

然而,新型睡眠商机在市场中并非无往而不利。从事房地产开发的郭川一直饱受打鼾引起的睡眠障碍困扰,试用了众多新型助眠产品后,他坦言自己还是会选择重回助眠类药物和呼吸机的“怀抱”,并考虑进行扁桃体手术。疾病引发的睡眠障碍者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传统治疗方案。

睡眠是一个极其个人化的课题。感情低谷和工作压力等心理因素都会触发情绪性失眠,但对另一些人而言,打呼噜、扁桃体过于肥大这样的生理因素或许才是他们失眠的终极根源,因此对症下药就成为了个体解决睡眠障碍的核心。虽然现阶段没有任何产品能够完美服务于所有个案,但毫无疑问的是,涉足睡眠产业的公司企业将会在未来继续深耕此领域,消费者则会成为最大的受益方。

本文原载于《商业周刊中文版》总第383期

撰文:李辰旭稼编辑:范荣靖、冀敏璇、周学彦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