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裏11點半,鬧鐘響了。林樂樂關掉電腦,打開蝸牛睡眠App,把手機放在牀頭櫃上,準備就寢。作息無律的大學生活曾讓她養成凌晨一兩點才睡的壞習慣,但今日不同往時,作爲杭州一家創業公司的新媒體實習生,白天繁重的工作令晚睡的林樂樂常感精神不足,因此她正在四處尋覓新的辦法,定好鬧鐘“強迫”自己提早就寢。

看中蝸牛睡眠使用起來便捷的特點,林樂樂已經連續使用了20多天。這款App運用手機麥克風監測腦電波水平、呼吸頻率,錄製用戶的夢話鼾聲,同時藉助手機內置的物理傳感器感應用戶翻身,以此來對個人睡眠進行全方位管理。

“蝸牛睡眠的睡眠圖譜確實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睡眠質量,後期我可能會考慮購買同品牌的睡眠枕頭。這款軟件挺好用的,除了後臺運行有點費電之外,沒什麼明顯缺點。”接受採訪時,頭髮紮成馬尾的林樂樂神采奕奕地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如果睡眠圖譜比較雜亂,她會配合食用一些褪黑素類藥物調節,整體來講,她的確感受到睡眠質量得到了改善。

蝸牛睡眠CEO高嵩

睡眠科技的新藍海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助理教授、睡眠科技及神經學專家楊智傑向《商業週刊/中文版》介紹了這類手機軟件監測睡眠狀態背後的科學依據:“手機內置的加速傳感器能夠探測到人體、牀、周圍物體的震動,並判斷人是否處於清醒狀態。這是非醫用類睡眠追蹤產品最常見的應用方法。”深耕睡眠技術領域11年的他,此前曾參與過RestMate旗下智能睡眠產品的研發,在技術與治療手段上都頗有心得。RestMate創立於1967年,總部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是一家專門提供睡眠輔助產品及智能寢具的科技公司。

“睡眠科技產業,即將成爲全球市場的一片新藍海。2017年美國睡眠科技產值約有100億美元,而佔據人口優勢的中國雖然起步較晚,產值也有望突破美國的一半以上。 ”楊智傑估計。素有“消費電子產品風向標”之稱的2017年拉斯韋加斯的CES國際消費電子展首次設立了睡眠科技專區,共有10家廠商參展。根據官方展位招標計劃書的數據,2018年這一區域規模將會擴大爲2017年的三倍。

德國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德國總會暨臺灣分會理事長江秉穎在其2011年出版的《現代睡眠科技簡介》中首次提出“睡眠科技”這個概念,並將其定義爲“睡眠多項生理檢查(Polysomnography/PSG)以及所有利用先進設備達到睡眠監測、睡眠障礙診斷目的的技術手段。這本書目前常被稱作睡眠科技領域第一本“英文教科書”。

商機來自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中國人的睡眠問題不小。2016年底,中國醫師協會睡眠醫學專業委員會公佈的《全國睡眠指數報告》表明,2016年中國存在嚴重睡眠問題的人口比例約爲39%。而這一數字在2015年和2014年分別爲31.2%和22%。連續三年的增長印證了睡眠障礙作爲一種文明病,在中國已經越來越普遍。

互聯網從業人員的睡眠問題也在社會中受到廣泛關注。2016年10月6日,春雨醫生創始人張銳因爲過勞死猝然離世。2017年2月,途牛副總李波因心肌梗塞猝死。短短几個月內,中國互聯網行業成爲過勞死“重災區”。創立於2011年,深圳邁迪加公司旗下的睡眠設備品牌Sleepace享睡聯合艾瑞諮詢發佈的《2016年中國互聯網企業員工睡眠報告》顯示,中國整體互聯網員工睡眠質量欠佳。“以100分爲基準,超過八成互聯網員工睡眠質量低於80分,達到嚴重偏低水平,即超過三成的人每晚睡眠時間不足5小時。”

過去,爲了獲得一夜好眠,中國消費者往往傾向於通過安眠藥、呼吸機及手術等醫療手段解決。褪黑素及持有處方即可開出的巴比妥類、苯二氮卓類、非苯二氮卓類藥物,是多數人出於便捷等因素最常選擇的助眠手段。而由於生理原因引發睡眠問題的患者,例如扁桃體肥大,打鼾等,往往會求助於呼吸機或手術。

近年來,受益於智能設備普及,越來越多的初創公司投身睡眠領域的創新,爲睡眠障礙者創造了多種全新選擇。楊智傑認爲,從專業角度出發,現有的睡眠科技產品可分爲醫用和非醫用兩類。醫用類主要針對因自身生理原因而產生睡眠障礙的患者,比較通用的是近年來在中國臺灣相當普遍,名爲睡眠多導檢測的臨牀療法。楊智傑介紹,由於該療法要求病人必須在醫院過夜診斷,這種醫用睡眠科技對患者要求較高,且中國大陸大多數醫院病房緊張,“除了華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外,目前大陸尚無醫院同時具備檢驗資質和充足的牀位。”

“考慮到多導檢測療法自身的侷限性,非醫用睡眠科技有望成爲市場主流。”楊智傑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新的嘗試通常圍繞智能設備與數據挖掘展開,既迎合了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也是對傳統治療的顛覆。根據類別和使用手段的不同,目前國內外非醫用睡眠科技的應用可以分爲智能硬件、服務類App和平臺綜合等三大分支。

科技公司聞“眠”而動

中國各路科技公司正在聞“眠”而動。根據艾瑞諮詢2016年發佈的《中國醫療健康智能硬件行業報告》,2013年、2014年運動手環類智能硬件的興起,引發行業內其他產品火熱銷售,2015年智能設備持續升溫,2016年中國醫療健康硬件市場規模達到10億元人民幣,較前一年增長30%,其中智能睡眠類產品是增速最快的類目之一。

2016年起,國內外各大電子廠商紛紛推出健康手環、擴充產品功能,利用佩戴時傳遞的生理數據提供健康輔助。小米此前推出售價149元的二代手環就內置了加速度傳感器和光感脈搏監測模塊,主打深度睡眠監測。2016年9月,蘋果爲更新過後的iOS10內置了名爲“就寢”的新功能,供用戶調節個人生理時鐘、自我監測睡眠時長。據彭博社報道,蘋果在5月10日確認收購芬蘭睡眠監測設備製造商Beddit,填補自己在數字領域的空白,後者主要生產可跟蹤使用者的睡眠質量、心率、呼吸的睡眠追蹤設備。

與國內其他品牌相比,Sleepace享睡品牌算是非可穿戴智能睡眠設備領域的先行者。在憑藉旗下產品RestOn斬獲2015年CES終極科技小玩意組大獎─3200多個參展廠家角逐10個名額後,又在2017年推出Nox智能助眠燈和智能枕頭。RestOn智能睡眠監測器是Sleepace於2014年11月發佈的一款針對全球市場的非穿戴睡眠監測設備,只需鋪在牀上,就能通過內置傳感器採集包括心率、呼吸率、翻身等在內的睡眠信息。Sleepace創始人黃錦鋒在談及自己品牌旗下產品與同類產品的區別時稱,可穿戴設備的痛點在於必須佩戴在身體上,這恰恰與舒適這一前提相悖;與手機相關聯的智能設備,在具有等同監測功能的前提下,便成了更佳的替代品。

2015年,睡眠監測品牌蝸牛睡眠創始人高嵩看到非可穿戴設備的潛力,推出了能夠感應用戶腦電波的智能睡眠枕和搭配枕頭關聯使用的蝸牛睡眠App,集呼吸錄音、催眠音樂和睡眠圖譜於一體。在上線後不久,蝸牛睡眠便躋身蘋果商店中國區前10名。據官方數據統計,2016年,蝸牛睡眠全年新增用戶500萬人。“相當於每天有兩萬個新用戶加入我們。”高嵩在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採訪時自信地說。

用戶量級的突破讓幾年前離開國企的高嵩品嚐到創業的甜頭,而非可穿戴智能睡眠設備的興起也讓一些傳統家紡、醫療企業看到了轉型的希望。目前,以嶺藥業、裕仁醫療等老牌製藥公司和美的等電器公司,已經向蝸牛睡眠伸出了橄欖枝。前者提供呼吸機等器材,幫助創意落地,後者則負責設計創意、科學研發,並提供呼吸機等醫療設施的購買平臺,爲醫藥器材企業省去分散採購環節的成本,充實自己的軟件內容。中國家居品牌羅萊家居2016年7月投資Sleepace享睡4400萬元,與後者達成合作協議,提出了“睡眠+”概念,建立基於臥室的“智能睡眠生態圈”。

“健康智能硬件行業淘汰率極高,廠商賣的不只是產品,更多的是個人數據和後續服務,”艾瑞諮詢醫療健康產業市場分析師高學貞認爲,與傳統企業的合作,有助於智能硬件廠商拓寬服務維度,使自身的業務模式更加多元化。以睡眠爲例,用戶檢測出了個人睡眠數據,如果硬件品牌能夠提供後續的數據分析,甚至治療服務,就再好不過了。

心理層面的睡眠治療

解決睡眠問題,智能設備並非萬能,感性層面的問題還應交還感性手段解決。戴巍的失眠是從2017年2月開始的。正在攻讀法律系碩士學位的他得到了出國深造一年的機會,但由於父母的種種疑慮,他們始終未能就此事達成共識。“和我母親幾乎三天一大吵,加上有兩篇論文趕上開題,我成宿成宿地失眠。”在接受採訪時他看起來異常疲憊,“也不是身體不舒服睡不着,就是不開心,心裏有事兒。”戴巍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在他看來,很多現代人之所以睡不好,溝通不良造成的心理問題是主要根源。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最新數據,目前,中國的心理障礙者佔總人口比例已達10%,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或心理治療的人則多達1.9億人次。而中國醫師協會2016年12月公佈的睡眠指數報告也明確提出,重度失眠患者中,心理問題成爲失眠主因的人數佔到22%。

在互聯網流媒體節目盛行前,電臺夜話類節目曾經陪伴過一代人的成長,也扮演了很多失眠者深夜尋求疏導、安慰和傾聽的角色。看準了心理服務類產品的市場需求,網絡開發者將傳統的面對面心理諮詢與網絡結合,推出互聯網心理諮詢,有些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時甚至會直白地用到“哄睡”這樣的詞語。這些平臺通常集結了具有心理學資質的專業諮詢師,根據用戶的問題提供疏導,以小時計費,一定程度上屬於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模式)模式向心理諮詢產業的嫁接。

2011年,網絡心理諮詢平臺“壹心理”成立。隨後,“簡單心理”等網絡平臺相繼上線,開創了線上問答、線下諮詢面談結合的先河,將具有專業資質的諮詢師彙集在平臺上,通過用戶遴選的方式提供心理服務。

2016年9月,曾獲得中央廣播電臺金話筒獎的前央視主播趙青音與合夥人創立了心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並在2017年3月推出了名爲綿羊熱線的哄睡直播平臺。該平臺以“哄睡”爲口號,彙集了持有專業執照的心理醫師(PGC;Platform Generated Content)和很多被趙青音稱爲“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心理志願者”的人。

這些人來自中國各地,每天不定時以線上直播的形式傾聽觀衆的個人故事,對情緒低落的聽衆進行開導。趙青音給他們賦予的另一重身份名叫“哄睡師”,顧名思義,是通過平臺爲失眠人羣紓解不良情緒,達到心理安撫的效果。收看直播的觀衆也可以爲主播進行虛擬禮物打賞,運營方式與常見的直播平臺別無二致。

直播平臺的“哄睡”嘗試

心聯網科技在創立初期獲得創新工場人民幣數百萬元Pre-A輪融資(雙方簽有保密協定,無法透露實際投資金額);2017年3月21日,心聯網科技有限公司再次獲得了經緯中國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

由於本身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諮詢資格證,易蓮成爲了綿羊熱線特許的第一批主播之一。本職工作是電臺新聞主播的她,每天會在綿羊熱線作爲平臺心理志願者直播三至四小時,雖然工作原理相似,這份志願工作卻帶給了她全新的職業體驗。“我在安徽省淮南市交通廣播做晨間新聞聯播播報,但這份正職工作幾乎沒有機會和聽衆互動。”易蓮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綿羊熱線的工作對她而言是雙贏的事情,除了能開解睡不着的人,主播個人也有了一個新的傾訴渠道。

看到了互動式心理諮詢與互聯網結合的潛在商機,壹心理推出了名爲FM心理的電臺欄目,該欄目聯合了中國328位知名心理主播,爲心理困境中的人提供情感撫慰。簡單心理也推出了“傾訴熱線”功能,用戶可以以25分鐘58元的價格撥打夜間熱線,對受過專業訓練的“樹洞”進行深夜傾訴,排解不良情緒。

25歲的魯朗是綿羊熱線平臺主播暖茶的“頭號粉絲”,每條與直播有關的微博下都能看到他的回覆反饋,從直播收聽心得,再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我從綿羊熱線剛上線不久就在用了。兩個月時間聽下來,綿羊熱線營造了一種非線性交流方式,確實能幫我排遣孤獨。我每週會失眠幾天,這個平臺對我來說確實有助眠效果。”魯朗邊說邊習慣性扶了扶眼鏡,他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由於自己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從事產品運營,“職業病”讓他對各個類型的新產品都很感興趣。魯朗認爲,雖然市面上的直播產品層出不窮,綿羊熱線純粹的聲音直播帶給他的感覺更平和細膩,“互聯網時代的創業,成功要素之一就是把確定的調性傳遞給需要的人羣,綿羊熱線具備這種潛力。”

利用直播平臺進行“哄睡”的概念在用戶羣中的接受度也不盡相同。失戀後的重度失眠讓26歲的沙白在近一年時間裏瘦了13斤,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採訪時她一頭齊耳短髮,顯得精明幹練。“去年4月我和相處很久的男友分手了,之後就陷入重度失眠, ”說起彼時的心路歷程,她有意地壓低了音量,“後來跑了很多地方看中醫開藥,休了年假,父母每天陪着我說話才慢慢走出陰霾。情緒對睡眠的影響確實太大了。”

不久前沙白通過朋友瞭解到綿羊熱線,並註冊賬號進行了試用,在採訪中她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作爲一個曾經被情緒性失眠牽着鼻子走的人,很欣賞這種網絡心理療愈的模式,但站在普通用戶的立場,綿羊熱線所標榜“幫助睡眠”的口號有些違背常理,她打趣道:“這種直播類產品很容易一聊就停不下來,難道不會更容易讓人熬夜嗎?”

睡眠產業的資本注入

中國智能硬件廠商和心理諮詢平臺進軍睡眠領域如火如荼,將睡眠稱作“事業靈藥”的《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也在她最新的創業中融入了睡眠健康的理念。她創立的健康護理類公司Thrive Global採取了平臺整合模式。

《赫芬頓郵報》創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Thrive Global的運營由三大支柱組成,分別是睡眠的線上相關課程及培訓、全球學術界健康領域最新研究期刊和自有電商─用戶可以根據個人需要採購到助眠枕頭、蠟燭香氛、食品增補劑和服務(網絡課程)等。

68歲的赫芬頓,過去長期受到睡眠障礙的困擾。“2015年,我的女兒要升大學,當時我一週幾乎沒睡覺陪着她參加美國各地學校的遊學活動,正是那段時間讓我極度透支。不久後的一天我昏倒在家,撞破了顴骨,醒來滿臉是血。”她接受《商業週刊/中文版》獨家專訪時表示,在倫敦求學期間,高強度的學習壓力使她逐漸接受了“睡眠能免則免”的觀念,並養成了長時間持續工作的習慣。2005年創立《赫芬頓郵報》後,創業的龐大壓力更加劇了她的睡眠障礙,讓她一度因爲過度疲勞而精神崩潰。

這段慘痛經歷爲她隨後的兩本書和新事業埋下伏筆。2016年8月,赫芬頓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赫芬頓郵報》,開始了職業第二站,創立Thrive Global。憑藉着自己在媒體行業的特殊地位,她很快在美國掀起了一場睡眠革命。成立至今,Thrive Global已經獲得了硅谷著名投資人Sean Parker和LererHippeau Ventures等投資機構超過700萬美元的融資。據彭博社報道,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也是投資人之一。

雖然大量資本注入爲睡眠產業與相關技術的研發帶來利好,但對於各個廠商而言,未來它們所面臨的包括數據體量、應用場景與業務模式等在內的多重拷問依舊不可小覷。

睡眠設備的效用有待考量

目前,大多數智能睡眠設備的技術基點就是生理體徵的數據採集。比如蝸牛睡眠便是通過手機內置設備監測人體腦電波水平,市面上其他大多數的監測產品也多在推廣中側重描述人體體徵對於睡眠質量的反映狀況。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心理學科普作者竇澤南分析稱,睡眠生理指標的採集是一個極其前沿的研究領域,由於最有效的腦電信號現階段並不好採集,從呼吸、心率、脈搏等方面入手都是很有意義的探索手段,但受制於數據體量的限制,大多數公司的算法並不能完全滿足使用者睡眠監測的所有需求。

“手機傳感器監測結果的可靠性值得懷疑,”在杜克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的張立嘉更是直接在知乎網站上明確質疑市面上睡眠輔助類工具的準確性,“人類腦電波只有戴上電極才能夠準確監測,目前沒有實驗證據支持聽到特定頻段的聲音,可以促進人腦工作於α波段,網上流傳的‘睡眠音樂’起到的只是放鬆和安慰劑作用。”

儘管對智能硬件的效用持保留態度,作爲一個大學期間經歷過重度失眠,並嘗試過很多方法干預克服的睡覺困難戶,竇澤南依然比較看好睡眠產業的市場潛力。“工業界的成果和數據能夠直接助力於科學研究,科學研究也可以帶來更有想象力的產品。”

艾瑞諮詢的高學貞分析,現階段智能健康設備的產品優點很明顯,無需佩戴,更加舒適,監測數據比手環類產品更精確,但這些智能設備如果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克服應用場景匱乏,垂直領域覆蓋不足等問題,“如果僅僅告訴用戶問題在哪裏,卻無法提供相應的改善解決方案,這樣的業務模式一定無法長久”。

對於上述癥結,楊智傑開出了“藥方”,“科技產品主要起到篩檢作用,即提出問題,但真正的健康監測應該且必須由專業醫療機構完成。”他認爲睡眠科技廠商必須與醫療機構積極合作,提供適配於具體醫療場景的服務,“否則只會停留在單純的健康數據收集層面,難免淪爲娛樂產品或是品牌噱頭。”

關於消費者及專家提到的應用場景的問題,許多睡眠產品已針對性地推出了附加功能。Sleepace與春雨醫生達成了合作關係,用戶在睡眠報告生成後能夠從線上醫療平臺獲得相對專業、精準的健康建議。蝸牛睡眠等主打睡眠追蹤監測的軟件品牌也表示,他們正在積極聯繫包括清華長庚醫院在內的中國知名醫院診所,爭取實現客戶端與醫療系統的聯動配合。

新型睡眠的商業市場

2016年被業內人士稱作心理學變現元年。互聯網時代特有的低成本溝通紅利,使很多心理諮詢企業選擇了商業化經營,網絡而非實體諮詢對於傳統上心理較爲保守、對心理諮詢尚未“脫敏”的中國消費者似乎更具吸引力。然而,考慮到該領域目前鮮有高知名度的行業代表,心理諮詢與心理撫慰的邊界模糊化不斷增強,這類新型諮商平臺是否真的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依然存疑,與此同時,平臺的用戶黏性前景也值得觀察。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心理學專業助理教授、研究睡眠障礙與臨牀心理療法的李馨博士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目前來說,認知行爲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依然是非生理因素所致睡眠障礙的首選治療手段。”她表示,從心理學角度談,心理疏導的確能對由於心理鬱結而失眠的患者產生一定作用,但這類心理諮商平臺的主播若缺乏資質、無法提供正確導向的建議,就很難與當下亂象叢生的直播平臺劃清界限,並最終成爲低級趣味的傳播途徑。

目前,中國許多線上心理諮詢平臺都對諮詢師的專業資質作出了明確要求。趙青音告訴《商業週刊/中文版》,擁有國家一、二級心理諮詢師從業資質的人將會被優先賦予綿羊熱線心理志願者直播資格;對於沒有心理學專業資格證的人,平臺每週都提供由專業心理諮詢師主講的培訓課程。

被問及理想睡眠科技產品應擁有的特質,楊智傑給出三個關鍵詞:無線化、數據多樣化、共情力。“舒適的使用體驗、用戶量的積累和各種途徑的生命數據採集,將是創業者切入睡眠領域的關鍵,而能否與消費者建立信任,贏得情感層面的依賴感,對於一家想要深耕於此的公司來說,一定是加分項。”

對於初涉睡眠——這個極其個人化領域——的公司而言,提供數據的精確度,應用場景的實用性與豐富性,以及後續解決方案的可實施性,將直接和消費市場反饋掛鉤。正如林樂樂所說,“我真正期待的產品,要能夠準確地進行數據分析,明確點出我的睡眠問題,最重要的是,需要給我解決方案。”

然而,新型睡眠商機在市場中並非無往而不利。從事房地產開發的郭川一直飽受打鼾引起的睡眠障礙困擾,試用了衆多新型助眠產品後,他坦言自己還是會選擇重回助眠類藥物和呼吸機的“懷抱”,並考慮進行扁桃體手術。疾病引發的睡眠障礙者往往更傾向於選擇傳統治療方案。

睡眠是一個極其個人化的課題。感情低谷和工作壓力等心理因素都會觸發情緒性失眠,但對另一些人而言,打呼嚕、扁桃體過於肥大這樣的生理因素或許纔是他們失眠的終極根源,因此對症下藥就成爲了個體解決睡眠障礙的核心。雖然現階段沒有任何產品能夠完美服務於所有個案,但毫無疑問的是,涉足睡眠產業的公司企業將會在未來繼續深耕此領域,消費者則會成爲最大的受益方。

本文原載於《商業週刊中文版》總第383期

撰文:李辰旭稼編輯:範榮靖、冀敏璇、周學彥

......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