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藺縣委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wFlZAmXrbwi\"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銘記那些紅色足跡——從四川各地紅軍紀念館看長征艱難歷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位於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內的雕塑,形象地再現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激烈場景。涼山州委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wFlN5MRE44q\" img_width=\"800\" img_height=\"359\" alt=\"銘記那些紅色足跡——從四川各地紅軍紀念館看長征艱難歷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位於古藺縣的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

"\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wFksR32Yfj\"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銘記那些紅色足跡——從四川各地紅軍紀念館看長征艱難歷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碑和紀念館。 石棉縣委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wFlAFbPRNxg\"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1\" alt=\"銘記那些紅色足跡——從四川各地紅軍紀念館看長征艱難歷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位於涼山州府西昌市區的彝海結盟塑像。 涼山州委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wFlN5MRE44q\" img_width=\"800\" img_height=\"359\" alt=\"銘記那些紅色足跡——從四川各地紅軍紀念館看長征艱難歷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位於古藺縣的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古藺縣委宣傳部供圖\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5wFlZAmXrbwi\" img_width=\"800\" img_height=\"533\" alt=\"銘記那些紅色足跡——從四川各地紅軍紀念館看長征艱難歷程\" inline=\"0\"\u003E\u003Cp\u003E位於石棉縣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內的雕塑,形象地再現了紅軍強渡大渡河的激烈場景。 黃剛 攝\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萬里長征,所向勢如破竹。”在位於涼山彝族自治州冕寧縣的紅軍長征紀念館內,陳列着一份以“紅軍總司令朱德”的名義發佈的《中國工農紅軍佈告》,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意義深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5月,中央紅軍進入川西彝族地區。從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自江西開始長征算起,這時行程已約一萬里——這是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次提出和使用“長征”一詞。從此,“長征”一詞從冕寧傳遍涼山,傳遍全國乃至全世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作爲紅軍長征經歷時間最長、重要戰役戰鬥最多的省份,四川大地上銘刻了諸多紅軍走過的紅色足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藺太平渡、石棉安順場、甘孜瀘定橋、紅原日干喬……一個個地名背後,都是一段段蕩氣迴腸、壯懷激烈的歷史: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穿過大草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足跡無言,誓言有聲。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追尋初心的銘記:在紅軍走過的四川大地,一座座紅軍長征紀念館和紀念碑,在赤水河旁、在金沙江邊、在大渡河畔、在雪山腳下默默矗立,無聲地訴說着那一段段紅色記憶。□本報記者 張明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初心 共產黨人追求和信仰的見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長征,是共產黨人初心和追求信仰的見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四川,一件件陳列在紀念館內的文物,是其最鮮明的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位於瀘定縣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有一個由9張凹凸槽拼接而成的壁板。這一高30釐米、寬12至18.5釐米的板面上書寫着《紅軍十大政綱》,“紅軍是工農自己的軍隊!取消一切苛捐雜稅……”此件取於紅軍飛奪瀘定橋後曾居住的吊腳樓民房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還有更多體現紅軍精神、紅軍紀律的實物陳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藺縣紅軍長征四渡赤水博物館內,有這樣一個老舊的“紅軍盆”,盆壁有“掬我赤心,與寇拼命,濺彼熱血,膏我彈刃”等字。這是紅軍從扎西會師東進途中,於1935年2月10日駐紮古藺時,爲感謝女尼吳二師,將燒水用的盆子送給她。吳二師又傳給其乾女兒夏傳榮,並一再讚頌紅軍紀律。夏傳榮精心將這個“紅軍盆”保存下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黨的民族政策,也在紅軍在川行程中得到鮮明體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於涼山州的彝海結盟紀念碑,用涼山特有的紅砂岩,整體雕塑劉伯承和小葉丹兩人立像,正面碑座上有“彝海結盟紀念碑”七個金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通過涼山彝區的過程中,中國工農紅軍提出了“中國工農紅軍,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等主張,爲革命勝利後製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艱險 “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位於瀘定縣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一進門就見一行醒目的大字:十三根鐵鏈扛起一個共和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幾個字背後是艱險。1935年5月,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然而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峻。於是,紅軍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935年5月29日,紅軍開始發起奪取瀘定橋的戰鬥。而此時,敵人已拆去了瀘定橋八十餘米的橋板,並以機槍、炮兵各一連於東橋頭高地組成密集火力,只剩懸空在大渡河上的13根鐵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左縱先頭部隊紅四團一營二連22名英雄,在連長廖大珠率領下,冒着槍林彈雨爬着光溜溜的鐵鏈向東橋頭猛撲。幾名戰士緊跟在後。他們揹着槍,一手抱木板,一手抓着鐵鏈,邊前進邊鋪橋板。奪下橋頭後,他們迅速與東岸部隊合圍佔領瀘定橋——僅兩個小時,紅軍便奇蹟般地飛奪了瀘定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聶榮臻元帥爲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撰寫的碑文猶在,他用“奇絕驚險”4個字發出了由衷的讚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今,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內,仍然保留着當時瀘定橋上的一段鐵鏈,以及紅軍飛奪瀘定橋時鋪的橋板。“現存三張,爲民居杉木鋪板,長約225釐米,寬分別爲27、27、29釐米,厚約1.5釐米,疊縫拼合成一體,這些都是當時羣衆支援給紅軍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講解員楊菲菲介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樣,在紅原縣,有一座“紅軍過草地”紀念碑——紅原一名,源於“紅軍長征走過的大草原”,是周恩來總理於1960年親自命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裏的日干喬大沼澤,因茫茫無際、渺無人煙等,被稱爲陸地上的“死亡之海”。1935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長征途中經過了紅原境內高聳的雪山、廣闊的草地和險惡的沼澤,歷時一年零兩個月左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紅原期間,是紅軍長征中最爲艱難的時期。在征服雪山、沼澤和草地的艱難歷程中,許多紅軍戰士因飢餓、寒冷、傷病而犧牲。這座‘紅軍過草地’紀念碑就是長征艱險的見證和銘記。”紅原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勝利 鑄就一段段偉大的長征史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場場勝利之戰,不僅創造了一個個奇蹟,也推動長征不斷走向勝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四渡赤水之戰是紅軍在戰略轉移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的轉折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古藺太平渡,位於赤水河上游與古藺河交匯處的太平鎮,是紅軍長征四渡赤水最重要的渡口。在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600多平方米的展廳裏,200多件當年紅軍留下的彈藥武器和日常生活用具,向參觀者展示着當年金戈鐵馬的歷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石棉縣安順場以“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而馳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太平天國時期,翼王石達開在此全軍覆沒。1935年5月,中國工農紅軍渡過金沙江休息5天后,由會理沿安寧河谷抵達大渡河安順場渡口。當時只有兩艘船,對岸渡口有一營敵軍防守。爲了掃除這一障礙,紅一團挑選了17名勇士,於5月25日冒着敵人的炮火強渡登岸。之後,紅軍又陸續渡過了一個師,取得強渡大渡河的首戰勝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忠實地記述了這一史實。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以弘揚紅軍精神爲主題,分爲長征、大渡河戰役、紅軍長征過雅安、翼王悲歌、歷史評述等五部分。“館內採用聲、光、電多種藝術效果,把‘翼王悲劇地、紅軍勝利場’兩段截然不同的史實展現在遊客面前,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感。”石棉縣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負責人介紹。\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03417948314062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