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否聽過壬午兵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壬午兵變究竟發生了什麼,這還要從光緒八年的六月開始說起,由於閔氏官員拖欠軍餉和剋扣軍糧,激發了兵變。在大院君的巧妙誘導下,兵變於六月初九發展成武力驅逐閔黨的政治行爲。閔氏重臣多有死傷,閔妃本人亦受傷,僥倖化裝成宮女逃出。如果僅此而已,不過韓國王室內部的小花邊鬧劇,充其量幾條肥皂新聞。但不幸的是,日本人介入了。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漢城兵變,就是這樣一個藉口!亂兵犯闕,影響所及,燒了日本的公使館,並打死了幾名日本人。日本公使花房義質率餘衆狼狽逃至仁川,搭乘英國軍艦逃回國內。日本上下爲之鼎沸。日本政府順勢決定立即派出海軍前往朝鮮,同時集結陸軍,作興師問罪之舉。只不過所有這一切,都沒有躲過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的鷹眼。黎庶昌,字蓴齋,貴州遵義人。與薛福成、張裕釗、吳汝綸被人合稱曾門四弟子。光緒七年任駐日公使。此時黎庶昌一得到韓國動亂的消息,又看到了日本不正常的軍事調度,立即急電北洋,呼籲速出援師,爲先發制人計。張樹聲接到電報倒也沒敢馬虎,立即以最快的速度上呈總理衙門,函請總署請旨出兵平亂。但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張樹聲以爲夠快了,薛福成卻說:太慢!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爲什麼呢?就因爲大清國的官場太朽鈍,京津雖近,但幾個部門上下左右之間,書函往來,也還是太費時間。只怕你這邊聖旨沒領到,人家日本已併吞三韓!所謂成非常之功,必以非常之策。當此十萬火急之時,只能先斬後奏,一面申請,一面火速調北洋海陸軍赴韓,而千萬不能讓日軍先入漢城,挾制韓王。那樣一來,琉球的悲劇就將重演。而大清國的損失卻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海軍要立即出發,陸軍也要隨之集結,作第二梯隊東渡,方可控制局面。又鑑於此次行動非比尋常,威懾之意重於作戰,最好是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不出兵則已,出兵就要出精銳。以海軍言,首推李中堂從英國買來的超勇、揚威兩艘撞擊巡洋艦。以陸軍言,首推精銳淮軍。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張樹聲打了一輩子仗,還不懂這個嗎?代理總督一聲令下,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親率超勇、揚威二艦並威遠號訓練艦,於二十五日鼓浪而東,同行的還有北洋的另一智囊馬建忠。同時陸軍與負責運輸的輪船也開始集結。二十七日下午,丁汝昌一行抵仁川。當日夜,趕至月尾島。而日本軍艦金剛號也已抵達該島。真是千鈞一髮。當是時,考慮到威遠僅爲木質練習艦,並無戰鬥力,隨行僅爲訓練新手,扣除不論。以數量講,中方軍艦二,日方軍艦一。以質量講,超、揚、金三艦皆購自英國,但金剛的艦齡比超、揚早了五年,雖然噸位與防護略勝,但火力與航速均不佔優。無疑中方也佔優勢。更重要的是,中方反應如此迅速,實在大出日方意料之外。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興師問罪的嘴臉遂一轉爲中日友好的懇談。但馬建忠深知,日本人的服軟只是暫時的,究竟誰能笑到最後,還看下一步的行動。第二天,馬建忠在軍艦上緊急接見了朝鮮校理官魚允中。一番筆談後,馬建忠終於弄清了兵變的來龍去脈。形勢急迫,馬、丁緊急磋商後決定,超、揚二艦留韓威懾日本,馬建忠亦留韓觀察事變動向,丁汝昌則乘威遠回津面見張樹聲,並呈上馬建忠的報告書。在這份報告中,馬建忠首先講述了此次兵變的來龍去脈,接着提出建議,他希望張樹聲能權衡獨斷,一面出奏一面檄調陸軍六營,即趁威遠、湄雲、泰安及招商局輪船之在津者,載以東來。乘迅雷之勢,直取王京,掩執逆首,則該亂黨等佈置未定,防禦未周,摧枯拉朽,當可逆計。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如六營不可卒調,則請於就近無論何軍,擇其可疾發者,先派槍炮隊各一營,飭令即速前來,先佔海岸,庶隨後各營來集,乃可有路進取,此外仍請函商總署,電調南洋兵船二艘,裝運糧餉,兼壯聲威。其各營所用子藥,亦請飭軍械所分別撥運,以資接濟。之所以如此急如星火,原因有二:一在恐亂黨日久蔓延,驟難撲滅,二在日本花房義質及井上馨,不日將率領兵舶大集漢江,設其時中國仍無舉動,彼必重兵先赴漢城,自行查辦,則朝鮮國內必至受其荼毒,而此後日本定亂有功,將益強鄰之焰;中國相援弗及,或頓寒屬國之心。藩服將由此愈衰,國威亦因之小損。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事實上,就在丁汝昌帶着這封密函,乘威遠號急駛回津的同一天,薛福成已爲張樹聲制定了一個更周詳的平亂計劃。在北洋的薛福成,與在朝鮮的馬建忠一樣,深感局勢的間不容髮,生怕日兵先到,或剪除亂黨而並廢其王,或於李罡應相合而行廢立之事,或執罡應送東京,藉以市德於朝鮮。此三者非中國之利。慶幸的是,日本海道彎環迂曲,井上馨由東京起程,非十餘日不達朝鮮,不若中國兵船由煙臺東駛之捷也。所以就算日兵先到數日,只要“稍有觀望,未及肆毒,我方就能後發先制,挽回局勢。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薛福成更深知大清國軍事機器的朽鈍,所以主張不必等六營聚齊再發,而應該令淮將吳長慶速率本部兩營先發,東渡朝鮮。其餘泰安、湄雲、登瀛洲、澄慶等船,及招商局船之運陸軍者,陸續進發。一則迅赴事機,取疾電不及掩耳之勢,一則使日本、朝鮮見我軍絡繹不絕,莫測其多寡之數,此兵法所謂實者虛之,虛者實之也。一俟陸軍登岸,就應本着擒賊先擒王的原則,或智取,或力擒,迅速制服大院君,押送來華。變亂自然平息。日本人也就失去了製造事端的依憑,最多也就是圍繞使館被燒與人員死傷問題,敲詐朝鮮賠些款罷了。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但萬一日本佔了先機,我軍又當如何處置呢?薛福成同樣考慮了這種可能性,並針對四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擬訂了備選方案:

一、若日軍搶佔先手,獨力剪除亂黨而並廢其王,必立其素所親厚者爲王,留兵久駐,名爲保護,實收朝鮮權利於己手,以行蠶食鯨吞之計。如此中方只有利用其大勢未定,一面陸海大舉,搶佔要津,造成實力威懾,一面利用國際輿論和朝鮮國內的反日情緒,於外交上據理力爭,必使前王復辟而後已。

二、若日本已與亂黨合而行廢立之事,中國宜專以討亂爲辭,直逼朝鮮,避免與日本攤牌的同時迅速制服亂黨,日本自然無話可說。若日本出而排解,我即當鄭重告以中國屬藩之爭,不願他國與聞。朝鮮官民見我勢壯氣盛,必有應之於內者。如此亂事一平,日本便無計可施。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三、若不幸大院君已被日本搶先抓往東京。我方應一面在外交上鄭重感謝日本代我平亂的辛苦,一面加緊調撥水陸精銳東渡,不動聲色地剝奪日本的戰果。最後以中方指導下的韓日和談了局。

四、若日軍雖到,或以兵力未厚,徘徊觀釁,或專理論使館被毀之事,必尚相持未決。我宜外交上遣使溫語撫綏倭人,許以亂平之後,諸事可代爲清理,仍出其不意,引軍疾入王京,既踞上游,則百務可代朝鮮主持矣。

此書一上,立即被張樹聲全盤採納,奉爲韓亂平定方略。此後事態的發展,也果然不出薛福成之預料。

光緒八年壬午兵變爆發,理由竟是拖欠軍餉和軍糧

七月初七,吳長慶率軍登陸仁川。而日使花房義質果如薛福成所料,正爲使館被毀一事與朝方相持不下。吳長慶遂乘機疾趨京城,於十二日至王京駐營。十三日,馬建忠於吳營中約見大院君,即於筆談之際攤牌,迫其登輿,在丁汝昌的親自護送下,冒雨夜馳百二十里。於十四日抵達南陽海口,送上登瀛洲運兵船,海送北洋軟禁。同時吳長慶軍斷然出擊,斬殺亂黨頭目多人,撫平亂軍。所謂的壬午兵變也就這樣鼓息於轉瞬之間。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