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之謎

文 / 圖 · 呂源

有人說,藝術創作就像是設一個謎,不能太艱深,讓人猜不出來,但也不可設的太淺顯,讓人一猜即中。

自19世紀末,現代藝術的逐漸興起,再到如今當代藝術的全面開花,不要說普通觀衆,就哪怕是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這樣的“圈內人士”,有時也會感到迷惘。初看一件作品,我們也經常弄不明白這位藝術家在做什麼,這件作品到底在試圖說些什麼。

其實,又何止是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看不懂的作品在歷史上一直都有。有時,藝術就像是一個謎,並不是同時代的人都可以看個明白。

20170212 25乘35 紙本水彩

我是一個畫畫的人,但同時,我也是一個“讀畫”的人。當我面對一幅畫作的時候,很自然地,我會被畫裏的“謎”所吸引。

“解謎”成爲了“讀畫”和作畫的關鍵。這過程中,回想起來,我需要做的,就是把那些無法用文字傾訴的話語用一個個謎面表現出來。

20160816 15乘20 紙本水彩

我常在心中暗想:若有人能看懂這個謎,那就是獲得了一個知己,那是讓人歡欣的。但同時,我又想:假若真的無人能解,這是一幅只有我能看懂的畫,我一邊保留了心中的祕密,一邊又在設謎的過程中把自己把心結消解了,豈不是一件好事。畢竟,我還留下了一幅畫,還可作爲對過往經歷的記錄。

20180602 25乘35 紙本水彩

在讀別人的畫時,我也偏愛那些用畫面描述謎團和設下疑問的藝術家。比如,弗裏達·卡洛,雷內·馬格里特,薩爾瓦多·達利,還有荷蘭畫家博斯,這幾位都是我喜歡的畫家。

20160811 15乘20 紙本水彩

對於弗裏達,我們可以說她的畫中有濃重的超現實主義色彩,把生與死描述得充滿張力。可是,當我們把畫家本人的身世經歷結合起來再看她的畫作時,就會發現,她畫中的形象是多麼的真實啊,那簡直是一種赤裸裸的圖像表達。愛的濃烈、死亡的真相、心碎的悲傷,她明明就是在用畫筆訴說着生命中的那一樁樁遭遇啊。

20180413 25乘35 紙本水彩

對於馬格里特,我們遲疑於畫面中那一張張被布蒙着的面孔。我們不斷暗想,以布蒙臉究竟寓意着什麼?它反覆地出現在生活的場景中,又出現在情侶的擁吻之間。簡單瞭解一下畫家的經歷,我們便可知以布蒙臉的緣由:這一圖像來源於畫家投河而死的母親。馬格里特16歲時,他的母親投河自盡。當馬格里特趕到現場時,看到的正是母親被打撈出水時的樣子——出於對死者的尊重,警察用一塊白布矇住了母親的面部。這一幕帶給了畫家帶來了極大的觸動。這個形象反覆地出現在他的繪畫作品裏,有時,寄託着對於母親的思念,有時又是表達對於死亡的恐懼。

20171022 25乘35 紙本水彩

對於達利,我們都沉迷於他那充滿驚喜和想象的超現實主義世界裏。面對撲面而來的軟塌塌的鐘表、身體長着抽屜的人、跳動的心臟製成的珠寶首飾、用龍蝦做成的電話,我們被其偉大的想象力所折服。熟諳其創作背景的人便知,這些奇思妙想都來源於藝術家對製造夢境、幻覺狀態的瘋狂追逐。達利曾說過,他只畫他的夢境;當然,還有他引以爲“所有靈感源泉”的妻子。

20170625 25乘35 紙本水彩

對於博斯,他的想象力驚人到一種可怕的地步。有人把博斯畫中的人物和他們的奇怪舉動解釋爲一種藝術家對當時社會道德、文化的諷刺。長着魚臉的怪物、騎着馬的老鼠、困在巨大蛋殼中的人,藝術家從雕塑、神話中獲取形象,創造出了諸多奇異的生物,畫面仍舊帶着神祕的光芒,不爲人瞭解。可是,在我看來,博斯的想象世界卻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氛圍,那是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感,詭異而又隱祕。

20170519 25乘35 紙本水彩

每當我經歷了一些生活的波瀾與暗流後,便忽得對博斯畫裏的世界產生出了“心有慼慼焉”的感覺。我不可能見過畫中的景象和人物,但是,博斯營造出的富有想象的、諷刺的,同時又恐怖的空間恰好打通了我的認知,與我當時當地的感受形成了呼應和對照。無論何時何地,我似乎都能在博斯的世界裏,哪怕是小小的一個角落中聽到他在幾百年前留下的某種莫名的召喚。

20161123 25乘35 紙本水彩

我相信,想象必定有出處。我欣賞博斯,因此他的創作方法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我。每當出行,我都會有目的地蒐集素材,司空見慣的大樹、岩石,在我看來,其形象中也有非常的狀態:大樹的樹洞彷彿是個張嘴的人臉,岩石彷彿內有筋脈跳動,深夜的巷子裏樹影婆娑,彷彿隱藏着劍拔弩張的對抗力量,仙鶴的振翅飛翔指代病痛與告別……應該說,在我的畫面中,那些景物象徵着不願再被提起的往事,事情過去後,我誰都沒有再說,因爲,我已把這些謎畫進了畫裏,說給了畫聽。

20161123 25乘35 紙本水彩

*

主編:蘇也 微信:suyesophi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