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城西十几里处有两个村子。一个叫赵刀寺,一个叫马刀寺。唐朝末年,这两个村子原为一个村。村内曾有一座叫祭刀寺的寺院,据传黄巢起义时,响应起义的人们在寺院祭过刀故名。金代演变为“济道寺”,《大金沃州柏林禅院三千邑众碑记》载该村为“济道寺”。不知什么年间分为前后两个村。前街姓马的多,就叫马祭道寺,后街姓赵的多,就叫赵祭道寺,后来演变成现用村名马刀寺和赵刀寺。

关于马刀寺与赵刀寺村名的来历,当地至今流传着一段传说。相传唐朝末年,山东冤句(今菏泽市西南)人黄巢连年赶考,屡试不第。这黄巢可是饱读诗书之人,老是考不上,不免有些怨气,他怒而作诗:“他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从诗中可见黄巢的才气和霸气。

这一年,黄巢赶考像往年的结局一样名落孙山,他垂头丧气往回赶,走到赵州城西一个村子时,突然间电闪雷鸣,天降大雨,黄巢见前面有座寺院,就进去避雨。连日的劳顿加上雨淋,黄巢得了伤寒。这寺院有三个和尚,一个老僧,两个徒弟。老僧见有人来寺院避雨,连忙打扫干净一间房。黄巢这一病可不轻,半年来卧床不起,老僧就天天好生伺候。黄巢病好后,对老僧说:“唐王无道,我要造反。”还劝老僧同他一起共谋大业。老僧是个胆小怕事之人,不敢和黄巢一起造反。黄巢也不强求,便动员穷苦百姓做好造反准备。

一天夜里,黄巢对老僧说:“恩师,我明天就要聚众起义,你既然不愿和我一起反唐,就请躲避一时吧,兵荒马乱的,别连累着你了。”老僧听了黄巢的话,第二天清早就出门寻找躲避的地方,藏来藏去觉得哪儿都不保险。最后在寺外看到那颗空了心的老槐树,就跃身藏了进去。

黄巢举义旗之前先要祭刀。他在寺里住了半年,对寺院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什么东西都不忍伤害,最后走出寺外,一眼相中了这棵朽枯了心的老槐树,心想,就是它了。只见黄巢手起刀落,“咔嚓”一声,老槐树应声到地,一颗人头也随着树身的倒地滚落出来,黄巢定睛一看,哎呀不好,竟是老僧的人头,他这才知道恩师躲在了老槐树里。黄巢这个后悔呀,肠子都悔青了,他掩面痛哭。怎奈人死不能复活,黄巢心想,我今天误杀了恩人,连报恩都没有机会了,还有什么后顾之忧!更加鼓足了他造反的劲头。

公元881年,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当了帝王的黄巢,没有忘记老僧和他养病的寺院,就给寺院取名叫“祭刀寺”,村子也因这个寺院而得名。民国年间,村名演变为马刀寺与赵刀寺。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