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社”報道,揹着一個揹包闖天涯的揹包客(backpacker)曾蔚爲流行,但最近在東南亞國家的大街上,會看到有些西方面孔的遊客一邊乞討、一邊旅行,成爲了“乞討客”(begpacker)。

這些乞討客通常很年輕,他們出沒在熱鬧地段,地上立個紙牌,寫着簡單英文,解釋他們丟了錢包、家裏有急事,又或是意外把錢提早花光等,希望路人資助他們完成旅程。

    點擊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當地時間2017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亞帕當灣,在印尼度假勝地巴厘島,不少旅客聚集在海邊準備租船出海遊玩。

有時他們不會白白乞討,也會賣藝,像是唱歌之類,但在有些國家拿着觀光簽證當街頭藝人並不合法。

當然,這些年輕人可能真的是丟了護照、旅費,雖然丟了護照可以找當地的大使館求助,但大使館可不會借錢讓他們“完成夢想”,有着旅遊夢的他們,因此選擇當乞討客。民衆多半會帶着好奇或是疑惑的眼神看着他們,心想這些大多來自更富裕國家的白人觀光客,爲何在這裏乞討?

據報道,泰國和巴厘島都已經針對乞討客祭出對應措施。泰國會在旅客入境時,要求他們證明攜帶足夠金錢。在巴厘島若是抓到乞討客,則會將其帶到所屬大使館,然後以違反移民法規將其驅逐出境。

受夠了的民衆也在網絡上發文,張貼乞討客的照片。

29歲泰國語言學家他納(Than Rassadanukul)表示,身爲一個熱愛旅遊的人,他能理解想要看遍世界的願望,但應該要花自己的錢去完成。他說:“觀光客照理說要把錢帶來刺激當地經濟,而不是讓當地人資助他們的旅程,變成當地的負擔。”

30歲的曼谷房地產經理帕農(Panon Leelamanit)說,他還發現這些乞討客會和街邊小販搶着爭取路人目光。

現在這種乞討風氣也開始從東南亞往北蔓延。住在韓國首爾的英國記者拉席德(Raphael Rashid)表示,他曾在街頭看過乞討客,有些老人儘管並不富裕,卻願意資助這些外國人,以爲他們真的需要幫助。“這真是令人噁心,乞討客根本是一種情緒勒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