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是張家口的市轄區之一。

宣化城北靠泰頂山,南臨洋河水,是鑲嵌在陰山山脈東段山間盆地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

拱極樓又名昌平門,是宣化的南大門。位於宣化南大街步行商業街最南端,與鎮朔(鼓樓),清遠(鐘樓)二樓在同一軸線上。明代稱著耕樓,清同治年間改稱拱極樓,意爲拱衛神京,保衛北方邊境,阻擋外來侵略。拱極樓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重修於清雍正年間,連城牆共高24米,下有南北走向券洞。明朝宣化古城共有七門,但只有拱極樓築有關城,是七座城門中形制最高,防禦力最強的一座。在"文革"破四舊時期,古城牆遭到大量拆除,原本二十四華里的古城牆只有拱極樓倖存,但與其連在一起的東西馬道、甕城、箭樓、外側月城、關城沒有逃過被拆除的厄運。

清遠樓,又名鐘樓,在古城宣化正中,始建於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全樓高25米,是一座重檐多角十字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築。樓建在高8米的十字券洞上,南與昌平,北與廣靈,東與安定,西與大新四門通衢。內實2層,通高25米,樓閣高17米,爲3開間,6塔椽,前後明間出抱廈,四周有遊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上搪爲綠色琉璃瓦頂,腰搪、下搪爲布瓦頂。樑架斗拱精巧秀麗,循角飛翹,生氣盎然。樓上層搪下,懸掛願額4塊,南曰"清遠樓",北曰"聲通天籟",東曰"聳峙嚴疆",西曰"震靖邊氛"。樓內懸有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鑄造的"宣府鎮城鍾"一口,高2.5米,口徑1.7米,重約萬斤,用四根通天柱架於樓體上層中央。鐘聲悠揚宏亮,可傳40餘里,頗負盛名。從清遠樓正上方向下看,由7.5米高的青瓦堆積的底座上,高17米的樓身很像十字形的建築物。樓臺底座開有東西南北四個左右對稱的拱形城門。

鎮朔樓又名鼓樓。坐落在古城宣化區的中軸線上,南與拱極樓、北與清遠樓遙相呼應,構成了古城宣化獨特的靚麗景觀。鎮朔樓上現存兩塊木製大匾。一塊是懸掛在樓卜南側的“鎮朔唾-大匾,長6米,高2米,是1987年按照原樣複製的;一塊是清高宗乾隆皇帝1745年巡視塞北木蘭圍場,途經宣化時親筆手書的‘坤京屏翰”大匾,高2.4米,長6.6米,懸掛子樓卜北側。寓意宣化是北京之屏障。大匾邊框雕刻出騰雲飛舞,狀態各異的出海蚊龍。圖案精美,刻工精細,加之蒼勁有力的’神京屏翰“4個大字,渾然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時恩寺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區鼓樓北街40號,始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年)。寺院其它建築已毀,現僅存大殿,建築面積309.6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通高10.3米,斗拱爲單翹單昂五踩斗拱,瓦頂爲綠琉璃瓦頂。大殿前出單檐六檁捲棚歇山式抱廈,與大殿以勾連搭的形式連結在一起,無斗拱,系清代後加,面闊五間13米,進深三間5米。大殿外觀古樸莊重,氣勢宏偉。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位於張家口市宣化城西南二十公里處的宣化縣塔兒村,進入塔兒村口,老遠便會看到一座巍峨壯觀的寶塔。該塔建於遼天慶七年(1117年),塔基爲六角形石臺墩,臺墩高一點九米,周長三十三米,塔身爲十三層六棱角實體青磚仿木結構,塔高二十米。周約六米,每棱檐角原有風鈴一枚。塔下部內鑲方磚一塊,鐫刻陰文:“佛真猞猁迤邏尼塔”“維天慶七年歲次”。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