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军队中“炊事班”这个名词大家都不会陌生,俗话说当兵吃粮,这粮食总得有人做成食物才行。既然是一个“班”的编成单位,那么在军队中,到底什么样的级别单位才够条件建立“炊事班”呢?比如经典抗日剧《亮剑》中,剧中多次出现“炊事班”的番号:独立团的李家坡之战,团部炊事班举着菜刀和扁担上阵杀敌;缴获晋绥军楚云飞给大孤镇驻军的补给,李云龙高兴地大叫“告诉团部炊事班,晚上炖肉”;平安格勒战役后,旅长收拾李云龙,大喊“炊事班长,把行军锅给他背上”。

要说 吃饱饭可是军中大事,一支吃不饱吃不好的部队其战斗力是要大打折扣的,不过“炊事班”这个建制并非哪个级别的队伍都有的。从人员配置上说,按习惯的规定比例,普通步兵连队每25个战斗员配备1名炊事员,机关干部每20人配备1名炊事员,最特殊的当然是空勤人员,其营养和饮食标准要求较高,所以每10人需配备1名炊事员。 当然,炊事班的编成不需要象战斗班那样达到10人甚至以上,也没那么多兵员来浪费,根据上述配置比例,一个步兵连队100多号人才可以建成“炊事班”,人数也就5个上下,炊事班长一般是士官,他们的直接上级是连队司务长或主管内务的副连长。

前二年有个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看军装应该是空军某部的炊事班,好像就五个主要演员,也是这个意思。 同样,指挥部超过20人的建制单位也得设立炊事班,抗日战争时期李云龙的独立团部和陈赓的386旅旅部肯定达到了这一标准,因此有建。但那个年代的营级指挥部确实没几个人,所以很少有炊事班的建制,恐怕张大彪营长就没有这个口福了。

侵华日军的大队级别人员数量较多,野战步兵大队达到近1100人,大队部也有近30个人的编制,所以应该有炊事班编成。而现代我军已经重点建设“合成营”,这个营部的编制较大,有直属分队,也会编成炊事班。 我军历来的口号是“既是炊事员,又是战斗员”,因为炊事员首先他是个“兵”,所以按例当然要参加军事训练,同时由于在战争年代炊事装备简陋,也缺少驮马,炊事班战士要背着大锅等所有家伙什行军,体力和耐力反而不错,关键时刻战斗力甚至可以爆表。据说在淮海战役中,中将副总司令杜聿明就是被后来23军(华野四纵)的两个炊事员最先捉住的。

国民党军队不太一样,他们有使用夫役的习惯,这就不是兵,而是招来(抓来)专门为军队服务的劳力,俗称“伙夫”。他们当然不参与军事训练,也没有战斗力,“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官就是伙夫”。 在红军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武器装备缺乏,炊事班一般是没有武器的,基本是战斗兵快打光了才会派他们上战场。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的时候,东野10纵在廖耀湘猛烈的炮火下伤亡惨重,最后什么卫生员炊事员都被组织起来增援101高地,愣是守住了阵地,掐死了敌人转进营口的企图,坚持到东野主力到达。

抗美援朝、对印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都有炊事员俘敌立功的战例,此类网文很多,就不摘抄了。想说的是也有炊事兵送饭送错地方被敌人俘虏的事情,所以,无需刻意夸大炊事兵的战力,跟野战步兵还是有差距的,术业有专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