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軍隊中“炊事班”這個名詞大家都不會陌生,俗話說當兵喫糧,這糧食總得有人做成食物纔行。既然是一個“班”的編成單位,那麼在軍隊中,到底什麼樣的級別單位纔夠條件建立“炊事班”呢?比如經典抗日劇《亮劍》中,劇中多次出現“炊事班”的番號:獨立團的李家坡之戰,團部炊事班舉着菜刀和扁擔上陣殺敵;繳獲晉綏軍楚雲飛給大孤鎮駐軍的補給,李雲龍高興地大叫“告訴團部炊事班,晚上燉肉”;平安格勒戰役後,旅長收拾李雲龍,大喊“炊事班長,把行軍鍋給他背上”。

要說 喫飽飯可是軍中大事,一支喫不飽喫不好的部隊其戰鬥力是要大打折扣的,不過“炊事班”這個建制並非哪個級別的隊伍都有的。從人員配置上說,按習慣的規定比例,普通步兵連隊每25個戰鬥員配備1名炊事員,機關幹部每20人配備1名炊事員,最特殊的當然是空勤人員,其營養和飲食標準要求較高,所以每10人需配備1名炊事員。 當然,炊事班的編成不需要象戰鬥班那樣達到10人甚至以上,也沒那麼多兵員來浪費,根據上述配置比例,一個步兵連隊100多號人才可以建成“炊事班”,人數也就5個上下,炊事班長一般是士官,他們的直接上級是連隊司務長或主管內務的副連長。

前二年有個情景喜劇《炊事班的故事》,看軍裝應該是空軍某部的炊事班,好像就五個主要演員,也是這個意思。 同樣,指揮部超過20人的建制單位也得設立炊事班,抗日戰爭時期李雲龍的獨立團部和陳賡的386旅旅部肯定達到了這一標準,因此有建。但那個年代的營級指揮部確實沒幾個人,所以很少有炊事班的建制,恐怕張大彪營長就沒有這個口福了。

侵華日軍的大隊級別人員數量較多,野戰步兵大隊達到近1100人,大隊部也有近30個人的編制,所以應該有炊事班編成。而現代我軍已經重點建設“合成營”,這個營部的編制較大,有直屬分隊,也會編成炊事班。 我軍歷來的口號是“既是炊事員,又是戰鬥員”,因爲炊事員首先他是個“兵”,所以按例當然要參加軍事訓練,同時由於在戰爭年代炊事裝備簡陋,也缺少馱馬,炊事班戰士要揹着大鍋等所有傢伙什行軍,體力和耐力反而不錯,關鍵時刻戰鬥力甚至可以爆表。據說在淮海戰役中,中將副總司令杜聿明就是被後來23軍(華野四縱)的兩個炊事員最先捉住的。

國民黨軍隊不太一樣,他們有使用伕役的習慣,這就不是兵,而是招來(抓來)專門爲軍隊服務的勞力,俗稱“伙伕”。他們當然不參與軍事訓練,也沒有戰鬥力,“腦袋大脖子粗,不是大官就是伙伕”。 在紅軍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武器裝備缺乏,炊事班一般是沒有武器的,基本是戰鬥兵快打光了纔會派他們上戰場。遼瀋戰役黑山阻擊戰的時候,東野10縱在廖耀湘猛烈的炮火下傷亡慘重,最後什麼衛生員炊事員都被組織起來增援101高地,愣是守住了陣地,掐死了敵人轉進營口的企圖,堅持到東野主力到達。

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都有炊事員俘敵立功的戰例,此類網文很多,就不摘抄了。想說的是也有炊事兵送飯送錯地方被敵人俘虜的事情,所以,無需刻意誇大炊事兵的戰力,跟野戰步兵還是有差距的,術業有專攻。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