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在湖北武汉召开。来自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传统文化与轴心时代”的主题,为化解人类各种危机,走出时代困境探寻新出路。本平台将陆续发布参会嘉宾的论文,以飨读者。

短期般舟行法体验

侯宗浩

侯宗浩先生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作者简介:侯宗浩,成都东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教师。2003年获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先后工作于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HIS/PACS等医院信息化系统研发工作;于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从事软件教学和研发等工作。2002年开始学习禅宗。2005年学习净土,有般舟行法和护关经验。2009年至今学习唯识和因明(古印度逻辑学)。

摘要:历史上,般舟法门多为成就者所行,在普通修行者眼里,这一法门既是苦行,也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本文介绍了国内般舟法门的三个流派,然后以鸡足山放光寺的行法为例,介绍了般舟行法的行法准备、行法护法、出关温养以及行持效果和现象。在结语中,分析了可能的偏差和净土投机的根源。

关键词:般舟;三字诀

引言

般舟三昧又名诸佛现前三昧、常行三昧或常立三昧,是一切行门中最艰难的。行者须定期(一日夜,或七日,或九旬)持续念佛,不坐不卧,不休不眠,以证见十方诸佛现前为期。

在文献记载和大众印象中,般舟法门是少部分有证悟的善知识、长老、退居方丈、首座来实践的法则,不单净土祖师,其他如禅宗、律宗、教下的大德也都有实践这个法的记载,如:道宣律祖行般舟三昧十七次。

般舟法门被普通修行者了解,得益于两篇文章的大量传播:一是心中心法的三祖元音老人所著《略论明心见性》一文中的下面一句:“今该法得以广布,端赖大愚阿阇梨于庐山修般舟三昧,备受艰辛,深入禅定,感普贤菩萨现身灌顶传授……”;二是南怀瑾先生在“南禅七日”中,在介绍大愚法师时对般舟三昧的介绍:“行7天需要拜经,拜《佛说般舟三昧经》,一字一拜,同时要会背三字诀;行90天需要完整背诵《佛说般舟三昧经》,同时需要拜经一遍。”

20世纪90年代,气功热消退,其中的一部分人转入学佛而不得要领。网络的普及,使佛教的弘法力度大大增强,这两篇文章在网络上大面积传播,及时弥补了大陆学佛者对佛教法义理解的真空,行持“般舟”的师父,也一下子为大家所熟悉。目前,国内行持般舟法门的有三个派系。

其一,由云南鸡足山放光寺慈法法师指导。慈法法师自1995年在福建慧安平山寺得上智下真老和尚的嘱咐后开始行持此法,截至2002年11月,先后有数十人加入实践,行持时间从1日1夜、7日7夜到90天都有。并于2005年,集结“般舟行文集”在小范围内传播。放光寺的行法以经典为主,参与者以年轻人居多,年龄覆盖较广,行法者多以法义为修行重点。早期时有多人一起行法(不超过10人),后期多是一人行法。影响范围包括:大理、北京、上海、杭州、四川、大连、山东、贵阳、昆明等地。

其二,由来自台湾的释果孝法师指导,果孝法师出生在江西,后去台湾。1989年,受戒于洛阳白马寺,1994年弘扬般舟法门。其超山寺般舟道场,一楼、二楼各可容纳几百人行般舟。

其三,由常善法师指导,常善法师曾跟果孝法师学法,2014年被国家宗教局以“从事非法宗教活动”查处。

三个行法团队成员之间偶尔有所交叉,私下来往较少。果孝法师系,行法者的资料网上很少见到,常善法师的视频较多,少见法理探讨,鸡足山系法义探讨较多。以下以鸡足山系为例探讨。

《佛说般舟三昧经》

一、行法前的准备

(一)拜经

拜经指拜《佛说般舟三昧经》,是行法前的一个准备,依不同的发愿和具体情况,这个活动执行中有所区别。

有字一拜的(传统拜法),一句一拜的,也有一段一拜的,有一部分居士和出家人,常住寺院,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加上般舟道和护关人员不足,于是行法前选择一字一拜或一句一拜。大多数人时间不足,选择一段一拜,也有一部分人,行法因缘成熟,直接入关而不拜经。

无论入关前是否拜经,入关仪式都要求完整读诵一遍《佛说般舟三昧经》,也算是拜经的一个底限,最少一次。

(二)发愿,看清自己的诉求,行法后对照

有什么样的发心,最终会成就什么样的道业。发心是行法非常重要的一环。明确发心,可以通过亲近善知识的方式,也可通过读经。在般舟行法前,一般要求行者背诵“三字诀”。在反复念诵和背诵的过程中,正念慢慢会建立起来。

正念的建立是个长期的过程,发愿则有助于明确每一次行法的短期目标。对任何人来说,每次行法的因缘都不同,面对的问题也不一样,行法前审视自己,明确发心,行持过程中的感受就不同。感受是行法中深入观行的基础。在行法前,通过行法申请表来审视行法者的资格,行法申请表设置5个问题引导行法者内省。

1.为什么要行法;

2.对般舟三昧传承有何认识;

3.对行法法则是否清晰;

4.请写出你对《般舟三昧经》要点的认识;

5.请写出三字诀的要点。

通过以上引导,申请者一般会逐渐清晰自己的发心,并完成发愿文,需要在入关仪式上念诵。

除此之外,管理者对行法者的身份要进行核实,以应对突发情况,对行法者的学佛经历,知见和身体状况也要审查,以排除精神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般舟行法,传统上是成就者所行之法,普通人行持,效果很好,但也有较大风险,为避免伤害,以发愿来引导和考察,是非常必要的。

(三)道场准备

五彩(红、黄、白、蓝、黑)棉绳结界,洒净。

如果只是1天2夜或2天3夜的行法,一般不作强制要求,如果时间长的话,结界是必须的。

对个人来说,需沐浴,着净衣。并起草发愿文

按规定,正式行法开始,除方丈、护法、行法人,一律不能进入界内。

二、行法和护关

般舟看起来非常简单,行法者要做的事情只是:经行、念佛,一学就会,但这个设置,却可以有不可思议的效果。用8个字总结就是:简易难行,难忍能忍。

(一)时间、入关仪式

般舟行法的入关时间为日落之时,而出关时间为日出之时(即日出见明相)。入出关仪式由寺院常住或护关者主持。

入关仪式包括下面的内容:

1.祈请礼拜佛法僧三宝(以下各三拜)

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礼拜阿弥陀佛、拜观世音菩萨、礼拜大势至菩萨、礼拜《佛说般舟三昧经》、礼拜般舟会上佛菩萨、礼拜跋陀和菩萨、礼拜迦叶尊者、礼拜西天东土历代祖师、礼拜般舟三昧传授、守护、成就者、礼拜根本依止传承恩师。

2.读发愿文

3.礼拜常住僧众

4.礼请主法者作传承法则次第开示,介绍行法注意事项

5.诵读《佛说般舟三昧经》一遍

(二)三字诀

“三字诀”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念,也是行法过程中的指导法则。对法则的认知不够,对行法过程中的障碍将难于面对,进而产生懈怠和怀疑。总的来说,三字诀所谈法则,几乎包括了行法过程中会碰到的所有现象。

立一念 信是法 随所闻 念其方 宜一念 断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进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与无

勿念进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后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无 勿念有 勿念远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

若说经 当如法 了身本 犹如幻 勿受阴 勿入界

阴如贼 四如蛇 为无常 为恍惚 无常主 了本无

因缘会 因缘散 悉了是 知本无 加慈哀 于一切

施贫穷 济不还 是为定 菩萨行 至要慧 起众智

有些人行法欲望很强,但背诵不了三字诀,在申请的时候,管理者也要考察行法者对三字诀的理解,以减少护关的难度和行法中可能的伤害。

(三)行法体验与放大作用

入关仪式结束,行法者进入关房(或结界区),顺时针经行,期间只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按行法规则,到行法结束之前,必须“止语,不睡,不卧,不坐,日中一食,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勿念其他名号、经咒”,期间若有事情要交流,也只有通过“纸和笔”进行。除非吃饭和上厕所,不能离开关房。

许多行法的人有度日如年的感知,即便短短的1日2夜行法,出关后,行法者也有一种离开很久,重回人间的感觉,般舟行法的这种修持,使行法者体验到生命的每一时刻都突然变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腻。

下面的文字,摘自南怀瑾先生在《南禅七日》,是对行法现象的一个描述。

“有时候,七七四十九天都在走,不能坐、不能站,充其量累了挂到绳子上面拉著休息一下,走到一二十天,两个腿肿得水桶一样,胀起来,拖不动了,路都走不动了……再以后,慢慢腿胀,又缩小,又恢复了……在禅堂里面好像飞鸟飞翔一样在走,百病都去掉了。”

三字诀中提到的现象很全面,对初级行法者来说,面对的障碍是比较粗的,基本分成以下三类。

昏沉。简单说,就是行法中打起瞌睡。经行中忽然撞到了墙,有些人额头和嘴唇会被撞红肿甚至流血,这是经行到般舟道的一头时,失念而没转弯导致的;还有一种是摔跤,一般是经行在般舟道的中间时,忽然失念摔跤,身体失去平衡会被警醒,但并不会造成较大的伤害。昏沉一般持续时间较长,内护带一下,有时候会过去。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察机会,正常生活中很难深入的观察,太困会睡着,意识随之断灭,没法观察。

身体的疼痛。以脚疼为最,这种疼痛有时候会转移到腰背等部位。为了转移疼痛,有些行法者会跪下拜佛、熏香、调灯火,内护观察到这些现象,应该考虑行法者可能正在与疼痛作“斗争”。有意思的是,这种疼痛有时候会忽然消失,无影无踪。在三字诀中,也只提了一句“勿念痛”。

阴境。大愚法师经行中“感普贤菩萨现身灌顶传授”则是典型的阴境。三字诀中指导行法者如此处理阴境:“勿受阴,勿入界,阴如贼”,境界有好有坏,好的境界会带来贪,因此要“勿入界”,无论好坏境界,没有正念,都会被带入,因此,三字诀提醒“勿受阴”。

“因缘会,因缘散,悉了是,知本无,加慈哀,于一切”,无论什么境界,三字诀都给出了应对方法。

无论是昏沉、疼痛、阴境还是其他境界,出现了,行法者就要面对,问题不解决,境界不会消失,或者一时消失了,回头又换个方式出现,除非行法者认清现象的本质。观察调整的过程,正是行法者改变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般舟行法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对行法者有接触的人会发现,短短几天,行法者会发生一些变化:或忽然改了某个习惯,或对事情的看法改变了,或做事态度有了一个较大的调整。

总的来说,般舟,对日常现象有放大作用。日常情况下,我们是散乱的,吸引我们的事情很多,注意力一直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切换;通过般舟行持,强制性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一句佛号上,将行踪限定在一个小小的关房(结界)范围,看似随意经行,也有一个持续累积的效果,如温火煮水,让水慢慢沸腾。正念是唯一的出路,仔细体会,这个设计原来是如此圆满。从细腻处,突然认识到生命的尊贵与价值,一旦你行持过,则会被感动。

前面说初行者观察得比较粗糙,那也是相对于更专业的行者而言,对一个初级的行持者来说,其观察也远细于平时生活中表现的粗重烦恼。如果生活烦恼的种子翻起来,行法者也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这时候,不但需要呵护、体谅和开导,和行法者“有缘”的护关者的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护关的要求

一般来说,普通人观察别人的行法和心理状态,都很粗糙的。行法中会出现各种突发现象,需要护关的人第一时间解决,这种解决需要有行法的体验作基础,有行法经验,才能清晰理解行法中的事项,对行法者的身心状态有透彻了解。在护关过程中,需要慈悲心来呵护,用敏锐的觉察力来发现,明了行者的行为、心态,不可有丝毫闪失。

行法过程中的所有现象,都是幻化,它符合“因缘会,因缘散”,不可重复,也无自性,因此没有成败,也没有如法不如法。要用圆满心来处理,而不能用有标准答案的“错对”心来护法。以自己的知见来护法,易见行法人过失,因纠正而触恼行法者,或因赞叹而误导伤害行法者。护法者应善护自心,勿人情用事。

护法者止语,特殊情况与行法者纸条交流。行法结束,也应该密护口业,不转述传播行法过程。

护法者最好昼夜六时不间断随行护持,随顺行者念佛,因此至少需要两个内护,两人轮流换班,多人护法时要分工明确。

禁止异性间护法。女众不去男众寺院行法,男众也不要去女众的行法场所。

总之,般舟行法对护法的要求很高。

侯宗浩先生在第三届生命与国学高峰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三、出关和温养

(一)出关

1.礼拜诸佛菩萨(同入关时的礼拜次序)

2.读发愿文

3.回向(往生偈)

4.主法者讲解出关注意事项

日出出关,当日白天不能睡觉。原因首先是刚结束行法的身体处于亢奋状态,类似刚参与了体育运动,不睡觉是对身体的保护。

其次,行法和出关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在关房(结界)内痛苦不堪的感受,出关后会忽然消失。比如脚疼,行法时受规则所限必须经行,往往以为出关没压力就走不了路了,实际情况是出关后最多也就是稍微有些不舒服。

再次,行法的情况,需要回味总结,当天回味,效果更好。

出关当日,建议在道场温养一两日,密护身口意三业,勿说境界,当日继续止语。

(二)后劲与加持

“烦恼即菩提”,是大家熟悉的话语,也是一部分人的口头禅。对大多数人来说,好像懵懵懂懂明白点。实际上,烦恼是习气,人人不想要,因此这句话往往被当成高明话,说食不饱,并不亲切,当然也不得受用。行过法,行法中的所有不如意,之后都变成了审视自己的资粮,有些人因此总结,原来这一切被放大的痛苦,都是佛菩萨的“加持”。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对部分人来说,听几次师父讲法,就可以很容易产生净土的信仰;但对受严格训练和现代教育的人来说,没经过归纳分析和重复实验论证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何况是不可见的净土!净土信仰建立是很困难的,未经过验证地接受,一定被看成“迷信”,般舟行法,给这类修行者一个怀疑,实践,确认的过程和机会。般舟行法是实践本身,而过后的论证分析可以持续多年。通过行法的确认才是真信。

三字诀涵盖了行法中能想到和遇到的所有问题,是最精练的行法口诀,行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正反两方面去深切的体会:不如法行,身心俱受无益之苦;少数时间的如法行,身心法喜充满。回到生活里去,会逐渐发现,行法刚结束认为的无益苦并非无益,很多问题因为这个过程而如蛇结自解,化解于无形。佛法的大门打开了,就不会再关上,正是佛法不可思议处。

无了可了,不论修什么法门,从“信”入手,最为直达。

(三)密护

无论是行法还是护法,收获都是巨大的,与人分享是一种本能反应,密护因此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原因是境界本是幻想,是行法者“业相”种子的成熟,对“好境界”的随顺鼓励,会引导行法者追求业相,给“被阴境所欺骗”的人带来伤害;而行法过程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很脆弱的,其痛苦相,也是行法者平时不愿意面对的一面,即便小范围传播,难免也会令人不快。对别人过失与幻境的密护,对自己幻视幻听的密护,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时机不对,甘露也可能化为毒药。即便令自己获益的事情,向不对机的对象讲或许会害了人。

有些幻视幻听本是人际矛盾。当真了,就会相互伤害和诋毁。

总之,密护身口意三业、密护境界,既是对佛法的保护,也是对行法者和受众的保护。

四、行法效果

行法过程是种种体验的交织:疼痛体验、轻安体验、烦恼体验、不融通体验、排斥体验、互助体验、包容体验、误解体验、猜疑体验、关心体验,迷茫体验、挣扎体验、逃避体验、面对体验等;随着行法的结束,这些体验都如梦幻一般过去。

在《佛说般舟三昧经》问事品第一中,颰陀和菩萨的提问,实际上就是修法的效果,现摘录前几条。

菩萨当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揽万流。

云何行。博达众智所闻悉解而不疑。

云何行。自识宿命所从来生。

云何行。得长寿。

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亲知识无不爱敬。

云何行。得端正颜好美艳。

……

对初行者来说,短期行法,明显的效果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观行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想改头换面,以各种借口的方式出现时会马上发觉;会认识到睡眠是业习;会确认自己是如此的不自由:不想要的(痛)赶不走,想要的(不痛)要不来;会重新审视我们熟悉的概念,“宽容”原来是居高临下;“随缘”很多时候是不得已的借口等等。

(二)对习气的改变和认识

长期困扰自己,难于改变的坏习惯,忽然突破了。比如:吸烟的习惯;滔滔不绝讲道理的习惯等等。

(三)深信佛法

没有原因,信净土实有,信如来为真实语者。实际修过后,再读从前读过的佛经,就知道,自己能行到的地方和有过的体验,原来在佛经里都有亲切如实的描述,对佛陀和佛陀的言教生起的真实信,是最大的收获。

日中一食,几天行下来,有人瘦了,也有人胖了,大多数人都比以前漂亮了。

禅宗的石头在日落的路径

结语

净土不强调开悟,导致民科、民哲泛滥,伪科学盛行,部分“佛教徒”口中所谓的科学“水知道答案”“玛雅预测”“量子力学”,与其说可以增强佛教徒对佛法的信心,不如说增加迷信。其危害是误导大众看待佛教徒、误解佛法。

“放下,不分别,随缘”这些口头禅,不同人有不同的现量,会说汉语就能拿来指导别人,基本上演绎成了大众不作为的借口。2017年流行起来的词汇“佛系”,就是不明真相的大众给佛教徒整体贴的标签,净土行人适当尝试短期的般舟行,可以快速破除类似的无明知见。

三字诀的第一个便是“立一念”,立的什么一念呢,本身可作为一个话头去参,因此般舟行法也是禅宗大师的实践方法之一;学通唯识,般舟行法中展示的一切现象都会非常亲切,善于用逻辑和因明来理顺法义的唯识学人,行持此法,会有不可思议的收获;换个角度看,“三字诀”实际上是深细的戒律,难怪道宣律祖会行持17次;三字诀展示的法则是“宜一念,断诸想”,可行法的过程中,却有那么多的现象来来去去,是不是矛盾,也是需要持续参究的。

通过般舟行法,可以看清自己的习气。随顺习气还是随顺佛愿,这个抉择或许会成为行法者面临的选择。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