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9月15日-16日,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在湖北武漢召開。來自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傳統文化與軸心時代”的主題,爲化解人類各種危機,走出時代困境探尋新出路。本平臺將陸續發佈參會嘉賓的論文,以饗讀者。

短期般舟行法體驗

侯宗浩

侯宗浩先生在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發表主題演講

作者簡介:侯宗浩,成都東軟學院軟件工程專業教師。2003年獲計算機專業博士學位。先後工作於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從事醫療設備管理和維護、HIS/PACS等醫院信息化系統研發工作;於華東師範大學軟件學院從事軟件教學和研發等工作。2002年開始學習禪宗。2005年學習淨土,有般舟行法和護關經驗。2009年至今學習唯識和因明(古印度邏輯學)。

摘要:歷史上,般舟法門多爲成就者所行,在普通修行者眼裏,這一法門既是苦行,也充滿了神祕的色彩。本文介紹了國內般舟法門的三個流派,然後以雞足山放光寺的行法爲例,介紹了般舟行法的行法準備、行法護法、出關溫養以及行持效果和現象。在結語中,分析了可能的偏差和淨土投機的根源。

關鍵詞:般舟;三字訣

引言

般舟三昧又名諸佛現前三昧、常行三昧或常立三昧,是一切行門中最艱難的。行者須定期(一日夜,或七日,或九旬)持續唸佛,不坐不臥,不休不眠,以證見十方諸佛現前爲期。

在文獻記載和大衆印象中,般舟法門是少部分有證悟的善知識、長老、退居方丈、首座來實踐的法則,不單淨土祖師,其他如禪宗、律宗、教下的大德也都有實踐這個法的記載,如:道宣律祖行般舟三昧十七次。

般舟法門被普通修行者瞭解,得益於兩篇文章的大量傳播:一是心中心法的三祖元音老人所著《略論明心見性》一文中的下面一句:“今該法得以廣佈,端賴大愚阿闍梨於廬山修般舟三昧,備受艱辛,深入禪定,感普賢菩薩現身灌頂傳授……”;二是南懷瑾先生在“南禪七日”中,在介紹大愚法師時對般舟三昧的介紹:“行7天需要拜經,拜《佛說般舟三昧經》,一字一拜,同時要會背三字訣;行90天需要完整背誦《佛說般舟三昧經》,同時需要拜經一遍。”

20世紀90年代,氣功熱消退,其中的一部分人轉入學佛而不得要領。網絡的普及,使佛教的弘法力度大大增強,這兩篇文章在網絡上大面積傳播,及時彌補了大陸學佛者對佛教法義理解的真空,行持“般舟”的師父,也一下子爲大家所熟悉。目前,國內行持般舟法門的有三個派系。

其一,由雲南雞足山放光寺慈法法師指導。慈法法師自1995年在福建慧安平山寺得上智下真老和尚的囑咐後開始行持此法,截至2002年11月,先後有數十人加入實踐,行持時間從1日1夜、7日7夜到90天都有。並於2005年,集結“般舟行文集”在小範圍內傳播。放光寺的行法以經典爲主,參與者以年輕人居多,年齡覆蓋較廣,行法者多以法義爲修行重點。早期時有多人一起行法(不超過10人),後期多是一人行法。影響範圍包括:大理、北京、上海、杭州、四川、大連、山東、貴陽、昆明等地。

其二,由來自臺灣的釋果孝法師指導,果孝法師出生在江西,後去臺灣。1989年,受戒於洛陽白馬寺,1994年弘揚般舟法門。其超山寺般舟道場,一樓、二樓各可容納幾百人行般舟。

其三,由常善法師指導,常善法師曾跟果孝法師學法,2014年被國家宗教局以“從事非法宗教活動”查處。

三個行法團隊成員之間偶爾有所交叉,私下來往較少。果孝法師系,行法者的資料網上很少見到,常善法師的視頻較多,少見法理探討,雞足山系法義探討較多。以下以雞足山系爲例探討。

《佛說般舟三昧經》

一、行法前的準備

(一)拜經

拜經指拜《佛說般舟三昧經》,是行法前的一個準備,依不同的發願和具體情況,這個活動執行中有所區別。

有字一拜的(傳統拜法),一句一拜的,也有一段一拜的,有一部分居士和出家人,常住寺院,有足夠的時間做準備,加上般舟道和護關人員不足,於是行法前選擇一字一拜或一句一拜。大多數人時間不足,選擇一段一拜,也有一部分人,行法因緣成熟,直接入關而不拜經。

無論入關前是否拜經,入關儀式都要求完整讀誦一遍《佛說般舟三昧經》,也算是拜經的一個底限,最少一次。

(二)發願,看清自己的訴求,行法後對照

有什麼樣的發心,最終會成就什麼樣的道業。發心是行法非常重要的一環。明確發心,可以通過親近善知識的方式,也可通過讀經。在般舟行法前,一般要求行者背誦“三字訣”。在反覆唸誦和背誦的過程中,正念慢慢會建立起來。

正念的建立是個長期的過程,發願則有助於明確每一次行法的短期目標。對任何人來說,每次行法的因緣都不同,面對的問題也不一樣,行法前審視自己,明確發心,行持過程中的感受就不同。感受是行法中深入觀行的基礎。在行法前,通過行法申請表來審視行法者的資格,行法申請表設置5個問題引導行法者內省。

1.爲什麼要行法;

2.對般舟三昧傳承有何認識;

3.對行法法則是否清晰;

4.請寫出你對《般舟三昧經》要點的認識;

5.請寫出三字訣的要點。

通過以上引導,申請者一般會逐漸清晰自己的發心,並完成發願文,需要在入關儀式上唸誦。

除此之外,管理者對行法者的身份要進行覈實,以應對突發情況,對行法者的學佛經歷,知見和身體狀況也要審查,以排除精神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

般舟行法,傳統上是成就者所行之法,普通人行持,效果很好,但也有較大風險,爲避免傷害,以發願來引導和考察,是非常必要的。

(三)道場準備

五彩(紅、黃、白、藍、黑)棉繩結界,灑淨。

如果只是1天2夜或2天3夜的行法,一般不作強制要求,如果時間長的話,結界是必須的。

對個人來說,需沐浴,着淨衣。並起草發願文

按規定,正式行法開始,除方丈、護法、行法人,一律不能進入界內。

二、行法和護關

般舟看起來非常簡單,行法者要做的事情只是:經行、唸佛,一學就會,但這個設置,卻可以有不可思議的效果。用8個字總結就是:簡易難行,難忍能忍。

(一)時間、入關儀式

般舟行法的入關時間爲日落之時,而出關時間爲日出之時(即日出見明相)。入出關儀式由寺院常住或護關者主持。

入關儀式包括下面的內容:

1.祈請禮拜佛法僧三寶(以下各三拜)

禮拜本師釋迦牟尼佛、禮拜阿彌陀佛、拜觀世音菩薩、禮拜大勢至菩薩、禮拜《佛說般舟三昧經》、禮拜般舟會上佛菩薩、禮拜跋陀和菩薩、禮拜迦葉尊者、禮拜西天東土歷代祖師、禮拜般舟三昧傳授、守護、成就者、禮拜根本依止傳承恩師。

2.讀發願文

3.禮拜常住僧衆

4.禮請主法者作傳承法則次第開示,介紹行法注意事項

5.誦讀《佛說般舟三昧經》一遍

(二)三字訣

“三字訣”不僅有助於建立正念,也是行法過程中的指導法則。對法則的認知不夠,對行法過程中的障礙將難於面對,進而產生懈怠和懷疑。總的來說,三字訣所談法則,幾乎包括了行法過程中會碰到的所有現象。

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進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癢

……

若說經 當如法 了身本 猶如幻 勿受陰 勿入界

陰如賊 四如蛇 爲無常 爲恍惚 無常主 了本無

因緣會 因緣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於一切

施貧窮 濟不還 是爲定 菩薩行 至要慧 起衆智

有些人行法慾望很強,但背誦不了三字訣,在申請的時候,管理者也要考察行法者對三字訣的理解,以減少護關的難度和行法中可能的傷害。

(三)行法體驗與放大作用

入關儀式結束,行法者進入關房(或結界區),順時針經行,期間只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按行法規則,到行法結束之前,必須“止語,不睡,不臥,不坐,日中一食,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勿念其他名號、經咒”,期間若有事情要交流,也只有通過“紙和筆”進行。除非喫飯和上廁所,不能離開關房。

許多行法的人有度日如年的感知,即便短短的1日2夜行法,出關後,行法者也有一種離開很久,重回人間的感覺,般舟行法的這種修持,使行法者體驗到生命的每一時刻都突然變得特別充分、特別細膩。

下面的文字,摘自南懷瑾先生在《南禪七日》,是對行法現象的一個描述。

“有時候,七七四十九天都在走,不能坐、不能站,充其量累了掛到繩子上面拉著休息一下,走到一二十天,兩個腿腫得水桶一樣,脹起來,拖不動了,路都走不動了……再以後,慢慢腿脹,又縮小,又恢復了……在禪堂裏面好像飛鳥飛翔一樣在走,百病都去掉了。”

三字訣中提到的現象很全面,對初級行法者來說,面對的障礙是比較粗的,基本分成以下三類。

昏沉。簡單說,就是行法中打起瞌睡。經行中忽然撞到了牆,有些人額頭和嘴脣會被撞紅腫甚至流血,這是經行到般舟道的一頭時,失念而沒轉彎導致的;還有一種是摔跤,一般是經行在般舟道的中間時,忽然失念摔跤,身體失去平衡會被警醒,但並不會造成較大的傷害。昏沉一般持續時間較長,內護帶一下,有時候會過去。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觀察機會,正常生活中很難深入的觀察,太困會睡着,意識隨之斷滅,沒法觀察。

身體的疼痛。以腳疼爲最,這種疼痛有時候會轉移到腰背等部位。爲了轉移疼痛,有些行法者會跪下拜佛、薰香、調燈火,內護觀察到這些現象,應該考慮行法者可能正在與疼痛作“鬥爭”。有意思的是,這種疼痛有時候會忽然消失,無影無蹤。在三字訣中,也只提了一句“勿念痛”。

陰境。大愚法師經行中“感普賢菩薩現身灌頂傳授”則是典型的陰境。三字訣中指導行法者如此處理陰境:“勿受陰,勿入界,陰如賊”,境界有好有壞,好的境界會帶來貪,因此要“勿入界”,無論好壞境界,沒有正念,都會被帶入,因此,三字訣提醒“勿受陰”。

“因緣會,因緣散,悉了是,知本無,加慈哀,於一切”,無論什麼境界,三字訣都給出了應對方法。

無論是昏沉、疼痛、陰境還是其他境界,出現了,行法者就要面對,問題不解決,境界不會消失,或者一時消失了,回頭又換個方式出現,除非行法者認清現象的本質。觀察調整的過程,正是行法者改變自我認知的過程,也是般舟行法最迷人的地方之一。對行法者有接觸的人會發現,短短几天,行法者會發生一些變化:或忽然改了某個習慣,或對事情的看法改變了,或做事態度有了一個較大的調整。

總的來說,般舟,對日常現象有放大作用。日常情況下,我們是散亂的,吸引我們的事情很多,注意力一直在不同的事情之間切換;通過般舟行持,強制性地將注意力集中在一句佛號上,將行蹤限定在一個小小的關房(結界)範圍,看似隨意經行,也有一個持續累積的效果,如溫火煮水,讓水慢慢沸騰。正念是唯一的出路,仔細體會,這個設計原來是如此圓滿。從細膩處,突然認識到生命的尊貴與價值,一旦你行持過,則會被感動。

前面說初行者觀察得比較粗糙,那也是相對於更專業的行者而言,對一個初級的行持者來說,其觀察也遠細於平時生活中表現的粗重煩惱。如果生活煩惱的種子翻起來,行法者也會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爲。這時候,不但需要呵護、體諒和開導,和行法者“有緣”的護關者的引導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護關的要求

一般來說,普通人觀察別人的行法和心理狀態,都很粗糙的。行法中會出現各種突發現象,需要護關的人第一時間解決,這種解決需要有行法的體驗作基礎,有行法經驗,才能清晰理解行法中的事項,對行法者的身心狀態有透徹瞭解。在護關過程中,需要慈悲心來呵護,用敏銳的覺察力來發現,明瞭行者的行爲、心態,不可有絲毫閃失。

行法過程中的所有現象,都是幻化,它符合“因緣會,因緣散”,不可重複,也無自性,因此沒有成敗,也沒有如法不如法。要用圓滿心來處理,而不能用有標準答案的“錯對”心來護法。以自己的知見來護法,易見行法人過失,因糾正而觸惱行法者,或因讚歎而誤導傷害行法者。護法者應善護自心,勿人情用事。

護法者止語,特殊情況與行法者紙條交流。行法結束,也應該密護口業,不轉述傳播行法過程。

護法者最好晝夜六時不間斷隨行護持,隨順行者唸佛,因此至少需要兩個內護,兩人輪流換班,多人護法時要分工明確。

禁止異性間護法。女衆不去男衆寺院行法,男衆也不要去女衆的行法場所。

總之,般舟行法對護法的要求很高。

侯宗浩先生在第三屆生命與國學高峯論壇發表主題演講

三、出關和溫養

(一)出關

1.禮拜諸佛菩薩(同入關時的禮拜次序)

2.讀發願文

3.迴向(往生偈)

4.主法者講解出關注意事項

日出出關,當日白天不能睡覺。原因首先是剛結束行法的身體處於亢奮狀態,類似剛參與了體育運動,不睡覺是對身體的保護。

其次,行法和出關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差別,在關房(結界)內痛苦不堪的感受,出關後會忽然消失。比如腳疼,行法時受規則所限必須經行,往往以爲出關沒壓力就走不了路了,實際情況是出關後最多也就是稍微有些不舒服。

再次,行法的情況,需要回味總結,當天回味,效果更好。

出關當日,建議在道場溫養一兩日,密護身口意三業,勿說境界,當日繼續止語。

(二)後勁與加持

“煩惱即菩提”,是大家熟悉的話語,也是一部分人的口頭禪。對大多數人來說,好像懵懵懂懂明白點。實際上,煩惱是習氣,人人不想要,因此這句話往往被當成高明話,說食不飽,並不親切,當然也不得受用。行過法,行法中的所有不如意,之後都變成了審視自己的資糧,有些人因此總結,原來這一切被放大的痛苦,都是佛菩薩的“加持”。

“信爲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對部分人來說,聽幾次師父講法,就可以很容易產生淨土的信仰;但對受嚴格訓練和現代教育的人來說,沒經過歸納分析和重複實驗論證的結論是不可靠的,何況是不可見的淨土!淨土信仰建立是很困難的,未經過驗證地接受,一定被看成“迷信”,般舟行法,給這類修行者一個懷疑,實踐,確認的過程和機會。般舟行法是實踐本身,而過後的論證分析可以持續多年。通過行法的確認纔是真信。

三字訣涵蓋了行法中能想到和遇到的所有問題,是最精練的行法口訣,行的過程,其實就是從正反兩方面去深切的體會:不如法行,身心俱受無益之苦;少數時間的如法行,身心法喜充滿。回到生活裏去,會逐漸發現,行法剛結束認爲的無益苦並非無益,很多問題因爲這個過程而如蛇結自解,化解於無形。佛法的大門打開了,就不會再關上,正是佛法不可思議處。

無了可了,不論修什麼法門,從“信”入手,最爲直達。

(三)密護

無論是行法還是護法,收穫都是巨大的,與人分享是一種本能反應,密護因此是一個基本的要求,原因是境界本是幻想,是行法者“業相”種子的成熟,對“好境界”的隨順鼓勵,會引導行法者追求業相,給“被陰境所欺騙”的人帶來傷害;而行法過程中的大多數時間,是很脆弱的,其痛苦相,也是行法者平時不願意面對的一面,即便小範圍傳播,難免也會令人不快。對別人過失與幻境的密護,對自己幻視幻聽的密護,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時機不對,甘露也可能化爲毒藥。即便令自己獲益的事情,向不對機的對象講或許會害了人。

有些幻視幻聽本是人際矛盾。當真了,就會相互傷害和詆譭。

總之,密護身口意三業、密護境界,既是對佛法的保護,也是對行法者和受衆的保護。

四、行法效果

行法過程是種種體驗的交織:疼痛體驗、輕安體驗、煩惱體驗、不融通體驗、排斥體驗、互助體驗、包容體驗、誤解體驗、猜疑體驗、關心體驗,迷茫體驗、掙扎體驗、逃避體驗、面對體驗等;隨着行法的結束,這些體驗都如夢幻一般過去。

在《佛說般舟三昧經》問事品第一中,颰陀和菩薩的提問,實際上就是修法的效果,現摘錄前幾條。

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

云何行。博達衆智所聞悉解而不疑。

云何行。自識宿命所從來生。

云何行。得長壽。

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愛敬。

云何行。得端正顏好美豔。

……

對初行者來說,短期行法,明顯的效果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觀行能力的提升

比如:我想改頭換面,以各種藉口的方式出現時會馬上發覺;會認識到睡眠是業習;會確認自己是如此的不自由:不想要的(痛)趕不走,想要的(不痛)要不來;會重新審視我們熟悉的概念,“寬容”原來是居高臨下;“隨緣”很多時候是不得已的藉口等等。

(二)對習氣的改變和認識

長期困擾自己,難於改變的壞習慣,忽然突破了。比如:吸菸的習慣;滔滔不絕講道理的習慣等等。

(三)深信佛法

沒有原因,信淨土實有,信如來爲真實語者。實際修過後,再讀從前讀過的佛經,就知道,自己能行到的地方和有過的體驗,原來在佛經裏都有親切如實的描述,對佛陀和佛陀的言教生起的真實信,是最大的收穫。

日中一食,幾天行下來,有人瘦了,也有人胖了,大多數人都比以前漂亮了。

禪宗的石頭在日落的路徑

結語

淨土不強調開悟,導致民科、民哲氾濫,僞科學盛行,部分“佛教徒”口中所謂的科學“水知道答案”“瑪雅預測”“量子力學”,與其說可以增強佛教徒對佛法的信心,不如說增加迷信。其危害是誤導大衆看待佛教徒、誤解佛法。

“放下,不分別,隨緣”這些口頭禪,不同人有不同的現量,會說漢語就能拿來指導別人,基本上演繹成了大衆不作爲的藉口。2017年流行起來的詞彙“佛系”,就是不明真相的大衆給佛教徒整體貼的標籤,淨土行人適當嘗試短期的般舟行,可以快速破除類似的無明知見。

三字訣的第一個便是“立一念”,立的什麼一念呢,本身可作爲一個話頭去參,因此般舟行法也是禪宗大師的實踐方法之一;學通唯識,般舟行法中展示的一切現象都會非常親切,善於用邏輯和因明來理順法義的唯識學人,行持此法,會有不可思議的收穫;換個角度看,“三字訣”實際上是深細的戒律,難怪道宣律祖會行持17次;三字訣展示的法則是“宜一念,斷諸想”,可行法的過程中,卻有那麼多的現象來來去去,是不是矛盾,也是需要持續參究的。

通過般舟行法,可以看清自己的習氣。隨順習氣還是隨順佛願,這個抉擇或許會成爲行法者面臨的選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