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很多人喜歡使用草烏進補,就算知道草烏有毒,但也堅信只要煮得好就肯定沒事,這導致了近年來我國多次發生草烏中毒事件。那麼,草烏是什麼?有哪些藥用功效?人們又該避免服用草烏後中毒呢?

這種草烏居然毒過砒霜?合理炮製才能降低毒性

6月9日,蘇州國涵堂吳醫館工作人員爲顧客配製中草藥。(王建康/人民圖片)

《中國醫藥報》介紹,據《中國藥典》2015年版記載,草烏爲毛茛科植物北烏頭的乾燥塊根,老百姓常說的草烏其實是毛茛科烏頭屬的一大類藥材的統稱。目前統計的烏頭屬植物在全國有211種,在雲南就有68種,常見的有黃草烏、紫草烏、滇西烏頭、雪上一枝蒿等等。據《昆明日報》報道,草烏在藥用中有祛風除溼、溫經止痛之效,可用於關節疼痛、心腹冷痛、麻醉止痛等,大多數情況用於非創傷性外用。

在衆多烏頭屬植物中,烏頭鹼毒性極強,人們口服後,其後果可能比喫砒霜更嚴重。《中國醫藥報》指出,口服烏頭鹼0.2毫克即可中毒,3毫克~5毫克即可致死。烏頭鹼的毒性甚至超過砒霜,超量使用會引起口脣和四肢麻痹、噁心、嘔吐等中毒症狀,對心臟毒性大,可導致心肌麻痹而死亡。

因此,未經專家指導,私自使用或食用草烏類藥材具有極大的風險。雲南中醫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馬曉霞在接受雲南網採訪時介紹,多數烏頭類藥材從外觀形態上很難區分,有時候連專家都很難直接分辨,需要藉助專業技術才能進行鑑別,普通老百姓更是難以辯認,所以民間常常把所有品種的烏頭類藥材通稱草烏。人們往往並不能準確識別不同種類的草烏,更不可能識別其中的毒性成分和毒性大小。

既然草烏的毒性如此強,在製藥過程中該如何降低毒性併發揮其藥用價值呢?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鑑定教授劉春生在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介紹,由於毒性很大,草烏在使用時通常要經過炮製(浸泡蒸煮)或配伍(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的方法來降低毒性。《中國藥典》中提到,草烏的炮製方法如下:“取草烏,大小個分開,用水浸泡至內無干心,取出加水煮至取大個切開內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晾至六成幹後切薄片乾燥”。另外,在烏頭類生物鹼中,雙酯型生物鹼的毒性較高,蒸煮炮製的過程可以促進水解,形成毒性相對較小的苯甲酰烏頭原鹼類。

新華網提醒,人們如果誤食了草烏,並出現口舌麻木、頭暈眼花、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心悸胸悶等中毒症狀,應立即採取簡易催吐方式,並儘早撥打120急救電話求救,或前往附近醫院就診;同時應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予以保存,並保護好現場。(王子喬)

這種草烏居然毒過砒霜?合理炮製才能降低毒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