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x51bA1620Cy\"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新媒體時代 郵政報刊亭的前世今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自貢網訊(記者 鍾小璐 周航宇)\u003C\u002Fstrong\u003E街頭巷尾裏的綠色郵政報刊亭(以下簡稱郵亭)堪稱是城市裏的文化風景,是城市建設的文化設施,隨着信息時代飛速發展,郵亭的書報刊物逐漸弱化,更多是飲料、香菸、公交卡充值、水電氣繳費等服務功能的提升,黑白文字的芳華隨着時代沒落也是一種必然,人們在感慨中接受它的改變,只是在記憶中保留着郵亭最初的摸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從1996年開始投放在自貢街頭郵政報刊亭(原名鹽都書報亭)陪伴過太多人的生活,至今也在服務着大衆。在2011年的9月至11月,郵政報刊亭進行了全新更換並使用至今,隨着市場經濟的逐漸繁榮,報刊亭也開始了多種經營的道路,除了傳統的報紙、雜誌,還會兼售充值卡、食品,到後來提供水電氣繳費、公交卡充值等便民業務。郵亭從最初單一的報刊亭,變成了兼容版,它既是報刊文化亭也是信息亭、便民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0年代從投放的81個郵亭,經歷了紙媒的輝煌歲月,到現在正常使用的郵亭61個,這個數字雖有減少,卻不像大城市的郵亭遭遇滑鐵盧或是徹底消失,自貢的郵亭在生存中的變身將何去何從?\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x521Bwqvs8i\"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新媒體時代 郵政報刊亭的前世今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賣報還是賣水,市民分不清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走訪高新區丹桂街和自流井區五星街沿線,要發現路邊的郵亭並不困難,在人流較多的路口,對街相向都有綠色的郵亭。從丹桂街新四醫院至人人樂,大約一公里的距離,設置了8個郵亭。每家郵亭內依然可以見到報刊書籍的“身影”,只是幾乎全部“退居二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社會的車輪不停向前,很多人的生活都在經歷變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午9點的丹桂街上,一家郵亭亭主詹女士一邊播放着電視劇,一邊打點着當天的報刊。刊物成了“背景牆”報紙放在郵亭裏面的一側,而郵亭向外的位置是各類香菸和冰櫃。看着牆上發黃的刊物,詹女士回憶說:“我從2008年開始經營郵亭,那時候光是書刊就有8000元的收入,現在是一年比一年差,只是每天《自貢晚報》、《華西都市報》還是有人來買,賣不出的報紙就當廢紙賣了,現在與以前不同了。”詹女士告訴記者,現在的收入主要靠食品、飲料來彌補報刊下滑帶來的收入減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於英祥大廈附近的郵亭,報刊書籍要較多一些,亭主也承認主要收入來自於代辦服務和飲料香菸。這樣的存在,也讓郵亭的存在承受着很大的爭議。“有人就說我們‘不務正業’明明是賣報紙,卻要賣水賣煙,我也想過乾脆就像藍色亭樣,只賣東西。”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亭主口中,藍色亭(政通信息亭)如同綠色郵亭的“兄弟”,但它就是單純的銷售飲品、食品等雜貨鋪性質,50米不到的距離,郵亭的亭主看着政通信息亭前排起了繳費的隊伍,不時還有購買飲料的路人,自嘲道:“有的人分不清郵亭跟藍色的亭子,混淆了,其實多看一下,多問一下,我們還是在做報刊生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這樣的混淆不光在丹桂街,在五星街千盛購物中心至煤炭壩的距離,街道一側就混淆着5個郵亭和政通亭,其中一個郵亭和政通亭的距離大約20米,一個郵亭已經變身爲奶茶店,才投入使用不久。附近的郵亭亭主稱:他們幾家捱得太近,生意不好做,即便是一邊賣奶茶還是要有報刊報紙的銷售任務,我們跟政通亭的性質不一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記者隨機詢問了6位路人,讓其區分出郵亭,只有2位年齡在60歲左右的市民認出了綠色是郵亭,其餘4人分不清楚,並認爲都是賣飲料和小食品的地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包容的對待郵亭 望其更完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2歲的退休教師林煜成老人曾是郵亭的常客,90年代到二十世紀初,買一份報紙,郵亭前總有幾個熟人,大家看報聊天,退休後的時間也在報刊中得以充實起來。“家裏小孩喜歡看故事會、看軍事類的刊物,我都在小區外的郵亭給他們買。”林煜成老人回憶說,從《讀者》、《文摘報》、《參考消息》等刊物的鐵粉,從買報到訂閱,閱讀的習慣一直都有,但方式已經發生轉變。林煜成老人感慨中,也不得不承認,如果不是隔三差五的水電氣繳費,他的生活與郵亭再無交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家住珍珠寺社區的李芳蘭老人卻每天在附近郵亭“報到”,因爲家裏訂了報紙,而所住居民樓的訂報箱經常被破壞,李芳蘭找到了郵亭代收報紙。“每天都去拿報紙,有一次我忘了去拿,還專門給我送來。”李芳蘭老人說。對於習慣於傳統閱讀方式的老年羣體來說,郵亭的存在和內容的設置依然非常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芳蘭老人並不介意郵亭銷售飲料、小玩具等維持生存,每逢假期李芳蘭外地的孫女回到自貢,在郵亭能買到一些少兒讀物和小玩具,老人覺得除了老年人,郵亭也可以吸引兒童購買圖書。\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x52J19Q1Y4i\"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80\" alt=\"新媒體時代 郵政報刊亭的前世今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未來郵亭的設置?規範中提檔升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們會規範它、提升它,讓郵亭適應時代發展,在地方有存在的意義。”中國郵政集團公司自貢市分公司集郵與文化傳媒部經理張秀英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郵亭的發展,張秀英拿出一份《關於自貢市郵政報刊亭轉型發展的改造實施方案(建議稿)》 在方案中,對轉型後的郵亭設置更加清晰,四大功能區域:“門頭品牌展示區”“媒體投放區”“文創經營區”“商戶自營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張秀英認爲,郵亭作爲報刊亭始終是黨報黨刊的陣地,並且重視輿論宣傳的主旨是不變的,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主旋律的主要渠道,郵亭依然堅守,並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做爲黨的輿論宣傳陣地,貼近市民服務市民。郵亭是城市文化建設的一部分,就有存在的必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對於市民反應的郵亭報紙刊物減少的問題,張秀英表示,公司已經陸續在各郵亭點推介線上報刊微信訂閱服務,如果市民有需求依然可以在線上或是郵亭訂閱到喜歡的書籍。同時,今年公司將在部分郵亭設置借閱書籍服務。“當然這個借閱跟圖書館不一樣,不能借回家,喜歡的話可以現場閱讀,雖然不能借走,但也能吸引一部分閱讀愛好者。”張秀英說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將來,在自貢燈會附近、博物館附件的郵亭,還會出現具有自貢特色的文創產品。甚至對報刊亭的外形再進行統一設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真正成爲城市文化的推廣渠道,展現自貢文化內涵和市容市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自貢61個郵亭點的管理中,有34個郵亭報刊書籍佔多數,張秀英希望通過一系列針對郵亭的改革措施得以實施後,這個數字能逐漸上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郵亭的存在問題將會通過修正、改變和監管等措施逐步改進,定能煥發生機。\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14099225375591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