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x51bA1620Cy\"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新媒体时代 邮政报刊亭的前世今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自贡网讯(记者 钟小璐 周航宇)\u003C\u002Fstrong\u003E街头巷尾里的绿色邮政报刊亭(以下简称邮亭)堪称是城市里的文化风景,是城市建设的文化设施,随着信息时代飞速发展,邮亭的书报刊物逐渐弱化,更多是饮料、香烟、公交卡充值、水电气缴费等服务功能的提升,黑白文字的芳华随着时代没落也是一种必然,人们在感慨中接受它的改变,只是在记忆中保留着邮亭最初的摸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1996年开始投放在自贡街头邮政报刊亭(原名盐都书报亭)陪伴过太多人的生活,至今也在服务着大众。在2011年的9月至11月,邮政报刊亭进行了全新更换并使用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繁荣,报刊亭也开始了多种经营的道路,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还会兼售充值卡、食品,到后来提供水电气缴费、公交卡充值等便民业务。邮亭从最初单一的报刊亭,变成了兼容版,它既是报刊文化亭也是信息亭、便民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90年代从投放的81个邮亭,经历了纸媒的辉煌岁月,到现在正常使用的邮亭61个,这个数字虽有减少,却不像大城市的邮亭遭遇滑铁卢或是彻底消失,自贡的邮亭在生存中的变身将何去何从?\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x521Bwqvs8i\"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alt=\"新媒体时代 邮政报刊亭的前世今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卖报还是卖水,市民分不清楚\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走访高新区丹桂街和自流井区五星街沿线,要发现路边的邮亭并不困难,在人流较多的路口,对街相向都有绿色的邮亭。从丹桂街新四医院至人人乐,大约一公里的距离,设置了8个邮亭。每家邮亭内依然可以见到报刊书籍的“身影”,只是几乎全部“退居二线”。\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社会的车轮不停向前,很多人的生活都在经历变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午9点的丹桂街上,一家邮亭亭主詹女士一边播放着电视剧,一边打点着当天的报刊。刊物成了“背景墙”报纸放在邮亭里面的一侧,而邮亭向外的位置是各类香烟和冰柜。看着墙上发黄的刊物,詹女士回忆说:“我从2008年开始经营邮亭,那时候光是书刊就有8000元的收入,现在是一年比一年差,只是每天《自贡晚报》、《华西都市报》还是有人来买,卖不出的报纸就当废纸卖了,现在与以前不同了。”詹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收入主要靠食品、饮料来弥补报刊下滑带来的收入减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位于英祥大厦附近的邮亭,报刊书籍要较多一些,亭主也承认主要收入来自于代办服务和饮料香烟。这样的存在,也让邮亭的存在承受着很大的争议。“有人就说我们‘不务正业’明明是卖报纸,却要卖水卖烟,我也想过干脆就像蓝色亭样,只卖东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亭主口中,蓝色亭(政通信息亭)如同绿色邮亭的“兄弟”,但它就是单纯的销售饮品、食品等杂货铺性质,50米不到的距离,邮亭的亭主看着政通信息亭前排起了缴费的队伍,不时还有购买饮料的路人,自嘲道:“有的人分不清邮亭跟蓝色的亭子,混淆了,其实多看一下,多问一下,我们还是在做报刊生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的混淆不光在丹桂街,在五星街千盛购物中心至煤炭坝的距离,街道一侧就混淆着5个邮亭和政通亭,其中一个邮亭和政通亭的距离大约20米,一个邮亭已经变身为奶茶店,才投入使用不久。附近的邮亭亭主称:他们几家挨得太近,生意不好做,即便是一边卖奶茶还是要有报刊报纸的销售任务,我们跟政通亭的性质不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记者随机询问了6位路人,让其区分出邮亭,只有2位年龄在60岁左右的市民认出了绿色是邮亭,其余4人分不清楚,并认为都是卖饮料和小食品的地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包容的对待邮亭 望其更完善\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2岁的退休教师林煜成老人曾是邮亭的常客,9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买一份报纸,邮亭前总有几个熟人,大家看报聊天,退休后的时间也在报刊中得以充实起来。“家里小孩喜欢看故事会、看军事类的刊物,我都在小区外的邮亭给他们买。”林煜成老人回忆说,从《读者》、《文摘报》、《参考消息》等刊物的铁粉,从买报到订阅,阅读的习惯一直都有,但方式已经发生转变。林煜成老人感慨中,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不是隔三差五的水电气缴费,他的生活与邮亭再无交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家住珍珠寺社区的李芳兰老人却每天在附近邮亭“报到”,因为家里订了报纸,而所住居民楼的订报箱经常被破坏,李芳兰找到了邮亭代收报纸。“每天都去拿报纸,有一次我忘了去拿,还专门给我送来。”李芳兰老人说。对于习惯于传统阅读方式的老年群体来说,邮亭的存在和内容的设置依然非常重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李芳兰老人并不介意邮亭销售饮料、小玩具等维持生存,每逢假期李芳兰外地的孙女回到自贡,在邮亭能买到一些少儿读物和小玩具,老人觉得除了老年人,邮亭也可以吸引儿童购买图书。\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7x52J19Q1Y4i\"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80\" alt=\"新媒体时代 邮政报刊亭的前世今生\" inline=\"0\"\u003E\u003Cp\u003E\u003Cstrong\u003E未来邮亭的设置?规范中提档升级\u003C\u002Fstrong\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会规范它、提升它,让邮亭适应时代发展,在地方有存在的意义。”中国邮政集团公司自贡市分公司集邮与文化传媒部经理张秀英说。\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邮亭的发展,张秀英拿出一份《关于自贡市邮政报刊亭转型发展的改造实施方案(建议稿)》 在方案中,对转型后的邮亭设置更加清晰,四大功能区域:“门头品牌展示区”“媒体投放区”“文创经营区”“商户自营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张秀英认为,邮亭作为报刊亭始终是党报党刊的阵地,并且重视舆论宣传的主旨是不变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主旋律的主要渠道,邮亭依然坚守,并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做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贴近市民服务市民。邮亭是城市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就有存在的必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市民反应的邮亭报纸刊物减少的问题,张秀英表示,公司已经陆续在各邮亭点推介线上报刊微信订阅服务,如果市民有需求依然可以在线上或是邮亭订阅到喜欢的书籍。同时,今年公司将在部分邮亭设置借阅书籍服务。“当然这个借阅跟图书馆不一样,不能借回家,喜欢的话可以现场阅读,虽然不能借走,但也能吸引一部分阅读爱好者。”张秀英说道。\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将来,在自贡灯会附近、博物馆附件的邮亭,还会出现具有自贡特色的文创产品。甚至对报刊亭的外形再进行统一设计,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真正成为城市文化的推广渠道,展现自贡文化内涵和市容市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自贡61个邮亭点的管理中,有34个邮亭报刊书籍占多数,张秀英希望通过一系列针对邮亭的改革措施得以实施后,这个数字能逐渐上升。\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邮亭的存在问题将会通过修正、改变和监管等措施逐步改进,定能焕发生机。\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171409922537559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