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裏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的亂世奸雄形象深入人心,他“挾天子令諸侯”成就了一番霸業,成爲萬人之上的魏王,但曹操曾經只想是成爲一位治世之能臣,他的夢想是“做一名好官。”

《三國志》記載,曹操的祖上是漢相曹參,他的父親是宦官曹騰的養子。在仕途道路上曹操不僅是“根紅苗正”而且“上面有人”,這樣的的先天條件使得曹操在很快嶄露頭角順其自然的開始了他的仕途。

公元174年,曹操二十歲被“舉孝廉爲郎,除洛陽北部尉”,在二十歲曹操就有了候補官員“郎”的身份然後不久就被任命爲洛陽(當時首都)的北部尉(大概相當於現在一個區的公安局長),掌管一個區的日常執法工作。

曹操上任的洛陽北部是當時首都權貴的聚集地,權貴特權與執法的公正性一直在做着激烈的鬥爭。曹操上任之後出一必殺技,“造五色棒懸於衙,有犯禁者皆棒殺之。”製造了“警械”五色棒掛在衙門上,規定如果違反禁令制度的人就用五色棒打死。在氣勢上壓倒企圖違法者。

曹操頗有一番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架勢,新制度的制定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總有人會以身試法,特別是那些“上面有人”的權貴們更是不把制度當作一回事,比如有一個叫做蹇(jian)圖就犯了罪,在宵禁的時候被抓了,按照制度要被棒殺。

但是這個蹇圖當然不是一般的平民,他是皇帝寵信的太監蹇碩的叔叔,如果殺了蹇圖不僅要得罪皇帝的身邊的紅人還會得罪整個宦官集,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曹操的父親的乾爹也是宦官集團的一員,這個面子要不要給也是個問題。

曹操顯然沒有想那麼多,也不管什麼皇帝紅人宦官集團就連自己父親乾爹的面子也不看直接將蹇圖棒殺了。至此曹操與東漢權貴特別是宦官集團的樑子也就此結下了。

不久之後,曹操被調離了洛陽,“遷頓丘令”,被派往一個叫做頓丘的地方做了一個“縣長”,從中央調到了地方。

公元178年,曹操受到妹夫牽連被罷免官職,成爲一介草民,這是曹操第一次從官員的位置上下來。

公元180年,也就是兩年之後,曹操“徵拜議郎”重新回到中央做了一個有名無實的政事參謀。雖然現在的曹操手中無實權但是依然希望能夠做一名好官,他秉承在其位謀其政的理念,多次給皇帝上書進諫痛陳朝局時政癥結,指出宦官勢大打壓政治官員導致官場日益黑暗,這些是漢朝當時情況的要害之處,但是可惜皇帝並沒採納多少,朝局依然日益黑暗腐朽。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曹操被拜騎都尉,成爲了一名“騎兵團長”與皇甫嵩合擊黃巾軍大勝而歸,被任命爲濟南相。

曹操任職期間繼續發揚“好官”的特點,對於轄區內那些“上面有人,下面無能”的官員一律上書朝廷罷免,任用賢能人員爲官,經過曹操的治理當時的濟南出現了“政教大行,一郡清平”的大好局面。

朝廷爲了表彰曹操任命曹操爲東郡太守,但是這個時候是漢朝社會最黑暗的時候,朝廷爲了高額的軍費(對抗黃巾軍)大肆賣官,官場一片黑暗。朝廷如此,曹操也是心灰意冷拒絕了任命以自己生病的理由回家了,這是曹操第二次不做官。

公元188年,曹操再一次被任命爲典軍校尉,這是曹操起兵前最後一次任職,但這次任職也因爲朝廷的混亂在很快終結,隨着董卓進京倒行逆施,曹操做一名好官的理想至此完結。

回首而觀,曹操原以爲靠自己的力量秉公執法,正言直諫可以匡扶漢室,但是在腐朽不堪的末代漢王朝這樣的努力無異於杯水車薪。在殘酷現實的打擊之下,曹操徹底放棄了做“治世之能臣”的奢望轉而向着“亂世之梟雄”的方向前行,開始了他三國梟雄之路。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